铁臂钢肩开运河


杨柳青 徐蓉



    

    
   

                               王美成(左三)在南茅运河建设工地上。(资料图片)
    “百里长河百里林,观光两岸尽风情。”  益阳南县,人工开掘的南茅运河,潺潺流淌40多年。


    王美成,一个和南茅运河紧密相连的名字。1975年11月,时任南县县委书记的他,果断决策并领导南茅运河修建,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挖出被誉为“洞庭湖红旗渠”的百里人工运河。


    河水悠悠,穿城而过。南县“十年九欠收”的困难局面从此被改写,南县人亲切称这条运河为“美公河”,称王书记为“运河书记”。


    走路不忘修路人。10月中旬,记者来到南县走近这位老书记,感受他的风采,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修运河关系百年大计,决不能搞面子工程”


    在时任南县县委副书记刘应元眼里, 王美成是个决策果断的人,“当年修建南茅运河,他最终提出的方案是要‘开肠剖肚’,不能只修修补补。”


    南县地处洞庭湖腹地,辖区内育乐垸是全县主要工农业生产地区。但原来这片垸子十年九涝,是远近闻名的“渍水桶”。解决育乐垸的水患,是南县群众多年来最期盼的事。


    1975年5月,王美成担任南县县委书记。为了治好水患,他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组织专业技术队伍,深入调研,反复勘察,最终总结出三个治理方案。


    “修运河关系百年大计,决不能搞面子工程。”王美成说,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要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开肠剖肚”,开挖新运河解决排渍、抗旱、运输等难题。


    县委班子里有同志心存顾虑,担心这样浩大的工程,县里资金少,物资紧缺,困难重重,搞不好会变“胡子”工程。


    为了凝聚共识,王美成每天晚上到大家家里“串门”,和他们反复探讨利弊,商量克服困难的办法。他把省水利厅的领导和专家请来南县,大家看了规划、实地勘察后,决定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开挖运河认识统一,资金压力减轻,班子成员都举双手赞成开挖运河。


    1975年8月3日至5日,县委召开3级干部动员大会。王美成在会上提出:“要一口气吃了这个热馒头,把南茅运河建成洞庭第一景。”随后,各公社、大队相继召开动员会。经过层层发动,全县干群斗志昂扬,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南县面貌。


    “挖运河,我们都要带头劳动”


    南茅运河工程北起南县县城,南与茅草街松澧洪道相接,绵延百里,同步还实施了几个配套工程,规模宏大,任务艰巨。


    在机械化水平极低的年代,开挖运河全靠肩挑手扛。王美成说:“挖运河,我们都要带头劳动,县委领导要带头上工地,与群众一起参加劳动。”


    王美成当时身边的工作人员李庆厚回忆,为了推进工程进度,工程开挖时,王美成把运河沿线15个乡镇走遍了。每到一处,他都要在乡镇挖运河的工地上劳动半天,和大家一起挑土,给大家鼓劲。 


    一次挑土时,箢箕断了,蚌壳掉下来将王美成的脚背划了道很深的口子,当时鲜血直流。大家见状,都要王书记赶紧休息。王美成用河道里的水简单清洗了下,便继续劳动。“大家看到县委书记带伤仍在坚持,干劲更足了,群众都说:‘书记受伤了还挑土,我们再不做好就对不住他了。’”时任游港公社同民大队党支部书记向德怀向记者回忆说。


    干群齐努力,不到三个月时间,1976年1月初,南茅运河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一条黄金水道、经济动脉流淌在南县大地上。


“我想做运河边的一棵树,多为百姓做实事”


    一条河,改变了南县面貌,也开启了南县人治穷脱贫的心思。


    以运河为依托,南县在王美成的规划下,逐渐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产业沿河辐射。王美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出“一缩三扩”,即缩小水稻面积,扩大棉花、苎麻和养鱼面积。老百姓钱袋子逐渐鼓了,一年内还出现了几个“万元户”。 现在,运河沿线更是形成了南县主要的工业集聚带、高效农业产业带、特种养殖产业带、商贸物流产业带。


    城镇依河发展。运河两端南洲镇、茅草街镇人口不断增长,南洲镇由以前的2万人增长到15万多人,班嘴桥、红旗桥、万元桥、文明桥分别成为小集镇。


    商贸经河流通。运河四季通航,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年均过闸货载量达300万吨。运河两岸傍水而居的农家低矮茅房变成了小洋楼,昔日河中摇船荡桨的渡船人,都提了竹篮,做起了小买卖。


    因为政绩突出,益阳地委曾提出要把王老调回他的老家宁乡(当时宁乡县隶属益阳地委)当书记。王老拒绝了,“老家亲戚朋友多,清官难断家务事。”后来,省农业厅又想把王老调去当副厅长,王老也拒绝了。现在82岁的王美成书记说,我只想像运河边的一棵树,扎根南县,踏踏实实把南县治理好,多为百姓做些实事。


    “ 虽然当年热火朝天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修建南茅运河留下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运河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南县人奋发进取,开拓创业。”南县县委副书记宁勇华说。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