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关系研究


祝东红

    

    
   

公共关系就是运用现代信息,利用大众传播工具,建立起组织与公众相沟通的桥梁,从而更广泛地促进信息交流和相互了解,树立起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社会的信赖与支持的一种独特的管理艺术。图书馆和社会的任何组织一样,客观地存在于社会的公共关系之中,而且因其公共性、公益性、均等性、开放性等特点,与公众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与交流。成功的公共关系,对图书馆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即属图书馆与服务对象的公共关系的一种。


在图书馆的整体格局中,地方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区域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文献更具核心竞争力。建设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关系到图书馆事业的未来与发展。因而,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馆读关系的有效运用,就成为我们亟待探讨的话题。笔者在此以十堰市图书馆为例,从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入手,探讨如何运用公共关系,更好地推动地方文献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下为一些粗略的思考,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一、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特点


“任何组织即使它并不了解公共关系这个概念,也没有意识地从事公共关系活动,却处在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见《公共关系学教程》P1)。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是客观存在并无时不在的,并有别于其他业务部室而呈现为一种独特的关系。这与其工作性质有关。在地方文献的宣传、征集、整理、收藏、利用及延伸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馆员都与读者有较多的接触和交流,甚或可能发展成为朋友。


与地方文献部室比较,其他业务部室如报刊部读者,来去自由,自由阅览,自主阅读,且中老年读者居多,与馆员们的接触也相对较少;外借部读者流动性强,借还、查阅可借助馆员,也可借助自动化设备,与馆员的接触也不太多;少儿部读者因年龄特点,馆员对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辅导性工作,不属平行关系。这是其一。地方文献部室的读者构成,不同于其他业务部门,读者往往是作者,作者亦往往是读者,双重身份经常互为穿插、互为转换。地方文献工作者若要全方位、多渠道地搜集文献,将反映地方信息的所有载体形式都纳入其内,那么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必将转换为与作家和作者的关系。这是其二。


笔者在与一些同行的交流中还发现,几乎所有从事过地方文献工作的馆员对此项工作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与作家、作者及专家学者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特别是工作年限较长的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不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自身也有所改变。这种馆读关系已突破了纯粹的公对公的关系,同时还捎带培养了个人友情。笔者认为,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关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馆员在为文化人提供高质量文献服务的同时,也要与文化人交心、交朋友,从中获得学识上和精神上的激励(这既是一种个人激励,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从而激励自身不断提高素质,同时又得到来自文化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二、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相互影响


(一)地方文献工作者对读者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工作人员开展各种服务和活动而作用于读者的。


1、通过个性化的地方文献课题服务,推动读者各项成果的形成。以十堰市图书馆为例,自2012 年春夏之交至2014年春,十堰张湾区有关人员为开展“黄龙鳜鱼”、“汉江樱桃”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来十堰市馆查阅资料,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亲自帮助查阅了《郧阳旧志辑录》《郧县志》等大量地方史志,为其推荐的康熙版本《郧县志》使“汉江樱桃”的栽种历史向前提早到1672 年。正是有了这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料作支撑,张湾区申报的“黄龙鳜鱼”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于2013年顺利通过评审而成为张湾区首个国家级农业品牌。2014年张湾区再次申报的“汉江樱桃”国家地理标志,有望在年内通过国家农业部的评审,也将成为张湾区第二个国家级农业品牌。这是地方文献工作者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典型事例。


2、通过为专家学者和作家作者等读者群服务,为地方专著的编纂发挥作用。如,十堰市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先后为《道教志》《十堰古代诗歌集》《张湾区林业志》《梦沧浪》等编纂工作提供了深层次的文献服务。有的作者在其专著的“后记”中还特意提到工作人员的支持,以志谢忱。


3、通过多种展示方式,对读者及其作品进行宣传推广。如,地方文献在服务窗口的展示,这是对读者(作者)及其作品最直观的宣传。有的馆对珍贵地方文献还做了精品书架、可上墙的文献展板等特别展示;又如,借助媒体对读者(作者)及其作品的宣传,十堰市图书馆在每年的工作目标中都制定任务,要求馆员通过报刊、电视台、电台等媒体对地方文献、地方作者(读者)的宣传一年不少于四期;此外,还有地方文献专题展、地方文献捐赠榜等对读者(作者)及其作品的宣传方式。


4、通过各种读者活动,使地方文献部室成为加强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读者与文献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连接的中心。如,十堰市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在2013年至2014年期间,配合“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等大型活动,先后开展了数期沙龙活动,吸引了一批文史爱好者、家谱爱好者前来交流学习,效果甚好。特别是所举办的“家谱文化沙龙暨捐赠活动”、“网络阅读与写作沙龙活动”,参与者聚集一堂,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达到了增进交流、分享快乐、互相提升的目的。


(二)读者对地方文献工作者的影响


地方文献工作者所接触的人群,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也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多为作家作者、专家学者、艺术家等,即本土精英人物。这些社会精英身上的品格,如善于学习、追求完美、孜孜不倦,或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种种特质,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等,无不处处影响着馆员。馆员除了对其作品本身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从他们身上获得精神上的激励,阳光向上的正能量。


对此,笔者有深切体会,地方文献工作虽然辛苦,但所获颇丰,令人欣慰的是,还能够通过知识、通过读者与作者来改变自己和提升自己。改变馆员的并不是工作本身,不是深入到各单位各部门如蚂蚁搬家般的繁琐与劳累,而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和学者们带给馆员的感动和激励。正如某馆员在闲文中所写:“与作家的交流,将原本庸常细碎的我们,改变得更为灵性些、良善些、丰富些;也正因为他们是本土作家,即使是名震文坛,才华盖世,文章满天,他们跟家乡这片土地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人高山仰止,又倍感亲切,他们犹如身边的亲人、家门口的邻居”。又如某馆员感慨道:“纵观国内外经典荟萃,也不如本土作品读得亲切动容;纵使文坛大家如云,也不如本土人物让人倍感骄傲和自豪。做地方文献工作愈久,本土意识愈强,爱单位、爱家乡、爱生活之情亦油然而生”。用心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在不断受到激励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敦促自己加强学习、多干事情、多出成果,有的参与二次、三次文献的开发利用,有的参与课题项目,有的参与地方专著的编纂。地方文献工作者因为经常跟一群认真、严谨、勤奋、优秀的人打交道,长期在这种正能量的熏染中,其精神境界和人文素质,也必然会受到一些良好的影响和提升。


三、关于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思考


(一)馆员与读者的公共关系在工作中的作用


图书馆的外部形象,是图书馆及其活动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印象以及公众对图书馆的评价。图书馆的兴衰,声誉的好坏,与图书馆每个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每个人的工作做好了,和各个读者群的关系处理好了,图书馆才会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公众才会理解和支持图书馆的工作,这是图书馆发展的无形财富。每位馆员包括地方文献工作者在内,都应认真研究公共关系学,自觉地把本职工作上升到公关的角度来认识,在提高工作责任感的同时,密切与读者的关系,使之稳定化、长久化。从地方文献工作的自身特点而言,密切馆读关系,更有利于网络地方名人,扩大图书馆的影响。


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很多时候是取决于这个地方有多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地方文献工作者在服务中,通过名人效应,一方面可争取读者和公众对地方文献工作更多的更直接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图书馆工作内涵及形象,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为图书馆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此外,地方文献工作者所接触的读者群,除了作家、专家学者、艺术家,也不乏企业老总这样的人物。这些企业老总有请人出书的,也有出资编家谱的,在家族文化中充当的往往是热心的倡导者和推广者。地方文献工作者如果善于运用这种公共关系,激发他们对图书馆公益文化事业的注意力和兴趣,则可更多地吸纳企业的支助。


(二)促进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关系的举措


1、树立良好的馆员形象,在读者工作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馆员与读者的交往,是一种认识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也是一种行为上的相互影响。馆员的举止、言行、姿态变化、眼神转换、动作快慢,以至环境布置等都传达着某种信息,这些信息对读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印象。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接触较多,读者群往往又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印象问题尤为重要。工作人员首先要注意外表形象,它包括五官、形体、衣着、打扮等,尽可能地给读者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要讲究仪容举止。仪容举止往往是一个人的修养和学识的表现,因此,要不断加深自己的修养和学识。再次要提高语言能力。不仅要提高文字表达水平,更要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礼貌语言的运用。要熟练地掌握行业语言,善于运用交际语言,并逐步向规范化和艺术性语言转化。这些,在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人际关系调节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也适用于其他馆员与读者的关系。图书馆要有计划地加强馆员的职业训练,通过馆员这一个个小小的触角,向读者和外界传达多种信息,建立多种联系,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赢得读者的亲近和信赖,不断深化图书馆的社会公信力。


2、开展多种方式的读者活动,促进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1)以不同主题的沙龙活动为牵引,打造读书爱好者的交流平台。一方面使大家分享心得,碰撞智慧火花,延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聚集一批文学、艺术、收藏等爱好者,进而网络地方名人;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参与组织沙龙的过程中,自身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使地方文献部室不仅成为开展地方文献征集、服务、研究的机构,而且还将成为当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的所在地。沙龙的方式和定位,可采取互动交流式。环境布置要科学运用空间美学,使“龙友”们愿意呆在这种阅读环境中,找到喝茶聊天乃至回家的感觉。沙龙的规模可大可小,一二十人即可操作,组织形式可做成松散型,或密集型。从最实惠的角度而言,开展这种沙龙活动,灵活机动,容易掌握,花费不大,既可带动读者人气,加强人际交流,还可以促进地方文献征集。有的“龙友”本身就是出书作者或即将出书,参加活动的同时也捐赠了地方文献;有的“龙友”虽不是出书作者,却在文献利用方面可为图书馆提供高质量的反馈,在图书馆组织活动时也会积极响应。2)以颁发、聘用“荣誉馆员”等方式,促进图书馆与读者、馆员和读者的关系。作家与作者、专家与学者是地方文献工作者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图书馆的重点读者群。此举可网络一批有研究方向、有成果,热心为图书馆服务,支持图书馆事业的作家、艺术家、专家学者,激励其积极性,以一点带面之势,促进和优化图书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提升图书馆的形象。同时,图书馆还可为这些“荣誉馆员”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发、利用文献方面的优势,以形成新的地方文献成果,进一步充实特色馆藏,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建立较为完备的读者档案,特别是重点读者、核心读者的全套档案,提升馆读关系


相比于其他业务部门,地方文献部室的读者档案应该做得更为细致、完备些。除了建立征集联络档案、日常服务台账、参考咨询档案、后期跟踪服务,每一次读者活动都要建立比较详尽的档案。通过读者档案,地方文献工作者可以准确地掌握读者队伍情况,包括年龄、地域、职业、学历、工作单位、成果等,区分出基本读者群、重点读者群、核心读者群,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课题服务和读者活动。其中“核心读者群”,笔者把他们定位为在全国或本地区的某领域或行业有相当影响的名人或专家,有别于常规档案。工作人员可尝试为他们建立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载体在内的全套个人档案(这种档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展示宣传价值)。做好读者档案工作,可加强地方文献工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直接推动图书馆工作,也可借此发展稳定的铁杆读者队伍,在图书馆组织活动时能积极参与。


结束语 公共关系归根结底是处理一个单位或组织所面临的各种“公众”的关系,公共关系对于任何组织的生存、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地方文献工作者要下力气去认真研究公共关系,努力探索、勇于实践这门新型的科学的管理艺术,进一步密切与读者的关系,使地方文献工作和图书馆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瑛,高晓平/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3


2、张志娟/网络环境下基于服务的图书馆用户档案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朱立文/地方文献探究的若干思考[A]/文献·信息·网络——福建省社科信息学会十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0


4 郑琳,张丽平/图书馆地方文献读者服务工作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 15

〔出处〕 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5年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一)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