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实录”:地方文献工作亟待开发的新领域——以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


李瑛

    

    
   

 1 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必有的专职业务,是社会赋予的光荣职责,也是构建特色图书馆的基础。地方文献即是与地方相关的一切信息的总和,它反映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具有“存史、资政、励志”的重要作用。因此完善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基于地方文献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正成为当今图书馆收藏和利用的重点和亮点。


地方文献的利用,是了解地方政治、经济、人文地理、文化教育、 风土人情、宗教等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一个地方工农业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城镇的改造、历史文化及人文景观的保护和修复,都需要地方文献资源提供依据、进行考证。 台湾学者认为 “地方文献工作,既是一项文化事业,也是一种学术事业,涵盖着多层级的学术文化工程,包括地方文献的调查、征集、整理、保存、管理、理论探索与学术研究,既需要踏实的田野工作(具体的业务工作),也需要理论框架的建构。以经验结合理论、记录该地区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演变,提供日后地方建设和行政单位施政的参考和依据”。


 2“口述实录”对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地方文献特色越鲜明,越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越能吸引用户,地方文献的收集内容要全或要专,只有全、专才有特色,只有始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精,就能独树一帜,形成一个在内容上专深或文献类型上特殊的文献集合体,成为本馆的独特优势和特色,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吸引力和使用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现阶段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大发展的瓶颈,在于县级共公图书馆的发展,同样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瓶颈也在县级公共图书馆,由于受地方经济文化以及出版发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尤其是西部地区,地方文献的出版发行极为有限, 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主的 “燕子衔泥”式被动的收集形式,造成地方文献信息的匮乏、孤立和分散,形不成系统的信息资源,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对地方文献的要求。如我县图书馆几十年来只收集到 200 多种地方文献,其中大多以文学类图书为主,同时大量的地方历史和民间文化艺术却在被时间埋没和流失,得不到保护,这让人们感到非常痛惜。


要打破地方文献工作现有的被动落后的局面,地方文献工作者就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工作模式,善于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理念,拓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新领域。“口述实录”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引入,就是对现有的地方文献工作从形式、方法、技术到内容上的根本性突破。


3“口述实录”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运用。


3.1 “口述实录”在地方文献中的概念


人类最早的历史就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口碑文献保存传播下来的,例如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传说、民谣、笑话等等,它们同样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记录和反映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所以地方文献工作者要把目光转向能生动反映地方特色的口碑文献,认识口碑文献的价值,认真研究口碑文献的搜集、整理、利用,就能极大的丰富地方文献的馆藏,使它们与文字文献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更真实、更形象地反映地方的社会概貌和历史文化演变,我们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有产生丰富的口碑文献的悠久历史,口碑文献是当地群众生活中的活的百科全书。


当然现代社会的口碑文献已不是民间流传的简单的口口相传,而是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邀请的讲述者的口述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形成原始资料,然后再进行文字的记录、整理、分类形成的文献。通过口述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证据,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它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这也就是“口述实录”在弥补历史断层、关注弱势群体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着文字文献不可比拟的广泛性、时效性,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文字和书写者对地方文献利用的限制,让我们能更广泛、细致地倾听过去各阶层的声音,了解过去的历史,“口述实录”地引入,使人人都可以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记忆者、传播者、创造者,极大的拓展了地方文献搜集的范围、方式、载体、内容,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


3.2“口述实录”的实施要制定翔实、系统的计划有序展开。


“口述实录”的时间范围,一般由口述者的年龄段和记忆来决定。时间飞速消失,现在的耄耋老人经历过许多历史和生活阶段,如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反右运动、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时期、改革开放等,是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但是每个个体储存的记忆在慢慢模糊,作为一个个年龄段的群体在逐渐消失,无论政治人物还是普通群众有的已辞世,在世的也在渐渐衰老,挖掘他们记忆中的历史和生活资料,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而这一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口述实录”,留下他们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像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保留下的奶奶的厨艺手工、爷爷的活计手艺,现在只能变为一种念想和遗憾。


“口述实录”搜集地方文献的选题要分学科领域、前后缓急,地方文献工作者首先要向社会各界作认真广泛的社会调研,结合本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再制定出选题和详尽细致的采访规划,确定访问的内容、对象、形式,分人数、阶段、步骤进行,有序开展。目的是以抢救、挖掘历史为主,以年老者的采访为先,把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有重要经历的代表人物和民间艺人、普通群众的采访结合起来,引导启发他们口述地方社会的发展演变、重大的历史事件、地方风俗文化遗产、家族史等等。力求保存一个完整的鲜活的地方历史、社会发展的概况、人民群众生活的变化和亲身感受。让沉寂了的历史在口述者的神情言辞中流动起来,保存下来。就区县公共图书馆来说,欧美是以地方史和家族史作为地方文献的主要内容,其中特别注重灰色文献的收藏,其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地方文献成为一个地区居民的共同记忆,成为他们爱与关怀的纽带。


虽然每个人的记忆就像一滴浪花,但全社会的记忆汇集起来,就是历史的长河,所以“口述实录”的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会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课题和史料。


3.3“口述实录”工作对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方文献工作者首先要有广泛的社会协作精神。地方文献工作离不开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合作。如党史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地方史志办公室、文化馆、博物馆、报社等的沟通与合作,现在引入“口述实录”还要重视与广播、电视台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利用他们制作的记录片和人物访谈等节目内容进行整理和收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大量的人脉、信息资源和工作方法技术,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口述实录”的工作还要求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图书馆专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电子科技、电脑网络、文字编辑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与人的沟通能力、并且要掌握一定的采访的技能,这些素质的具备就要求地方文献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做好“口述实录”的前提。


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发“口述实录”地方文献需注意的问题


4.1 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发“口述实录”项目选题要量力而行,主题和范围不能过于宽泛,贪大求全,尤其是县级馆,刚刚开始“口述历史”的尝试工作,要以小见大,紧紧围绕县域特色,以挖掘和抢救县域历史和文化为主, 否则如果选题的容量和县馆的实施能力不相匹配,无法驾驭,造成计划实施的半途而废。


4.2 要控制好计划经费预算和时间进度,当前县级图书馆像“口述实录”这样的新工作,经费申请非常困难,即使申请到也很有限,所以各馆实施计划一定要遵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则,同时时间的规划,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长期拖延,要井然有序,否则会导致计划无法完成。


4.3 “口述实录”的选题和口述者的挑选,采访者一定要做踏实的社会调研,社会调研是贯彻项目始终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业务工作,这是“口述实录”质量的关键。


4.4 采访者对口述内容要仔细考证,对有疑问的内容,增加采访口述者,比对厘清,避免口述者的语言表达和记忆失误造成“口述实录”的准确性,同时方言土语的音义的变化很大,如果注音释义考证不准确,都会造成对历史理解的模糊错误。


总之,“口述实录”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运用和开展,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配合,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的保证,需要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扶持,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还需要各图书馆同仁积极的偿试和不断完善。这样的话,“口述实录”虽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它会在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毅力再加辛劳下,我们相信“口述实录”将为地方文献工作开拓新领域,使图书馆由地方文献的搜集者,变为地方文献创造者,真正提升地方文献的社会价值和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杭.口述历史:地方文献工作之新视野与拓展——以浙江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0(1)


2、邹华亭.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J].图书馆 20026


3、黄祖祥.俞仲英.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 20101


4、陈昭珍欧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之征集及其服务[J]. 图书馆 2002 6

〔出处〕 中国西部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第二届(2015)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二)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