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地方文化视野下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突破


李瑛

    

    
   
1 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搜集的现状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必有的专职业务,是社会赋予的光荣职责,也是构建特色图书馆的基础。地方文献即是与地方相关的一切信息的总和,它反映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具有“存史、资政、励志”的重要作用。因此完善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是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基于地方文献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正成为当今图书馆收藏和利用的重点和亮点。

现阶段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大发展的瓶颈,在于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同样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瓶颈也在县级公共图书馆,尤其西部由于受地方经济文化以及出版发行业发展水平等的制约,特别是地方文献的出版发行极为有限,这样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主的等待式被动的收集方式,必定造成地方文献信息的匮乏、孤立和分散,形不成系统的信息资源,根本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对地方文献品种、数量、质量和范围的要求,如我县图书馆几十年来只收集到200 多种地方文献,其中大多以文学类图书为主,同时大量的地方历史和民间文化艺术却在被时间埋没和流失,得不到应用的抢救和保护,这让人们感到非常痛惜。

要打破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现有的被动落后的局面,地方文献工作者就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工作模式,要创新就要开拓工作的新视野、开发新领域、要善于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理念,拓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新路子,激发地方文献的活力,提高地方文献的社会价值。“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引入,是对现有的地方文献工作从形式、方法、技术到内容上的根本性突破,尤其会对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搜集和保护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域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地方文化视野下“口述历史”是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突破口

2.1 “口述历史”的概念

当然现代社会的口碑文献已不是民间流传的简单的口口相传,而是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让邀请的口述者用口头语言来表达、交流、介绍、追忆,自己经历过、感受过、看见过、听说过的,历史事件、文化遗产和技艺传承等的口述过程,并进行录音、录像,形成原始资料,然后再进行整理、分类编目、保管,并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形成组织有序、方便利用的“口述历史”。通过口述者的讲述,回忆而保存的口述证据,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它任何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并且“口述历史”在弥补历史文化空白、断层、关注社会下层群体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它有着其他文献不可比拟的自由性、生动性、真实性、广泛性,它打破了文字文献记录历史会依赖于掌握文字的知识阶级对历史的褒贬、书写、保存和传播,也能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文字和书写者对地方文献利用的限制,让我们能更广泛、细致地倾听过去各阶层的声音,了解过去的历史文化,“口述历史”引入地方文献的开发,使人人都可以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者、

记忆者、传播者、创造者,极大的拓展了地方文献搜集的范围形式,丰富了地方文献的内容,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价值。

“口述历史”的目的在于采访当代人物就其所见所闻为历史作证,并保留真实、深入、细致的记录,对各行各业,社会各阶层的历史进行追忆,力求保存一个完整的鲜活的地方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概况、人民群众生活的变化和亲身感受。让沉寂了的历史在口述者的神情言辞中流动起来。虽然每个人的记忆就像一滴浪花,但全社会的记忆汇集起来,就是历史的长河,所以图书馆对“口述历史”的地方文献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会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话题和史料。

2.2 “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中的作用

人类最早的历史就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口碑文献保存传播下来的,它们同样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记录和反映也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所以地方文献工作者要把目光转向能生动反映地方特色的口碑文献,认识口碑文献的价值,认真研究口碑文献的搜集、整理、保管、利用,就能极大的丰富地方文献的馆藏,使它们与文字文献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更真实、更形象地反映地方的社会概貌和历史文化演变,我们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更有产生丰富的口碑文献的悠久历史,口碑文献是当地群众生活中的活的百科全书。

2.3 地方文化视野下

西部县级馆开发“口述历史” 地方文献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数量多,且是基础业务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它的服务范围广,服务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县城的居民及所在县域乡村的农民群众,服务区域偏远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文化非常落后,从前这些地方的劳动群众掌握不了文字,所以一直以来祖先继承和创造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靠言传身教来进行传承的,所以西部广大农村地区是盛产口碑文献的地方。正因为“口述历史”这种形式,不受口述者生活地域、文化程度、种族语言、年龄性别、职业等条件的限制,只要有表达能力、有记忆、有感受就能进行,所以特别适合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劳动群众创造地方文献。

西部地区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方,县域辽阔,各民族各地域都有形式迥异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底蕴、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这些历史文化习俗在民间只能靠口传心记、口耳相传,用口碑文献一代一代沿袭传承下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信息化快节奏的生活,让年轻人逐渐抛弃了农耕文化的精耕细作和复杂繁琐,传统古文化日显衰落,所以没有文字记载的许多民族和民间历史文化遗产由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就会消失在前人的记忆中,许多已经失传和濒临失传。若干年后,后人更无从了解,这些地区历史变迁的细节就会断代,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灭绝,各个县域地方文献就会空白,所以在地方文化视野下西部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发县域“口述历史”的地方文献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口述者“口述历史”的时间范围,一般由口述者的年龄段和记忆来决定。时间飞速消失,现在的耄耋老人经历过许多历史和生活阶段,如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反右运动、大跃进、三年灾害以及文革时期、改革开放等,是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但是每个个体储存的记忆在慢慢模糊,作为一个个年龄段的群体在逐渐消失,无论政治人物还是普通群众有的已辞世,在世的也在渐渐衰老,挖掘他们记忆中的历史和生活资料,已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而这一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口述实录,留下他们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1]像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保留下的奶奶的厨艺手工、爷爷的活计手艺,现在只能变为一种念想和遗憾。

3 西部县级图书馆实践探索“口述历史” 这一领域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问题。

3.1“口述历史”需要图书馆争取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支持,提供财力保障。

“口述历史”在西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运用和开展,需要县级公共图书馆重视和大力宣传推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资助,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的保证,需要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扶持,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还需要各图书馆同仁积极的偿试和不断完善,更要学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到口述地方历史中来,和图书馆一道开始地方文献的创作。

3.2“口述历史”需要图书馆制定翔实、系统的计划,有序展开。

口述实录搜集地方文献的选题要分学科领域、前后缓急,地方文献工作者首先要向社会各界作认真广泛的社会调研,结合本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再制定出选题和详尽细致的采访规划,确定访问的内容、对象、形式,分人数、阶段、步骤进行,有序开展。目的是以抢救、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为主,以年老者的采访为先,把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有重要经历的代表人物和民间艺人、普通群众的采访结合起来,引导启发他们口述地方社会的发展演变、重大的历史事件、地方风俗文化遗产、家族史等等。就区县公共图书馆来说,欧美是以地方史和家族史作为地方文献的主要内容,其中特别注重灰色文献的收藏,其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使地方文献成为一个地区居民的共同记忆,成为他们爱与关怀的纽带。

3.3“口述历史”工作对地方文献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口述历史”工作需要做认真的社会调研,首先就要有广泛的社会协作精神,地方文献工作离不开与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合作,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地方史志办公室、文化馆、博物馆、院校、报社等的沟通与合作,现在引入“口述实录”还要重视与广播、电视台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他们制作的记录片和人物访谈等节目内容进行整理和收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大量的人脉、信息资源和工作方法、技术,这是做好“口述历史”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口述实录的工作还要求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图书馆专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电子科技、电脑网络、文字编辑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与人的沟通能力、并且要掌握一定的采访的技能,这些素质的具备就要求地方文献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做好“口述历史”的前提。

3.4 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发“口述历史”地方文献需注意的问题

3.4.1 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发“口述历史”项目选题要量力而行,主题和范围不能过于宽泛,贪大求全,尤其是县级馆,刚刚开始“口述历史”的尝试工作,要以小见大,紧紧围绕县域特色,以挖掘和抢救县域历史和文化为主,否则如果选题的容量和县馆的实施能力不相匹配,无法驾驭,造成计划实施的半途而废。

3.4.2 要控制好计划经费预算和时间进度,当前县级图书馆 “口述历史”经费申请非常困难,即使申请到也很有限,所以各馆实施计划一定要遵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则,同时时间的规划,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长期拖延,要井然有序,否则会导致计划无法完成。

3.4.3 “口述历史”的选题和口述者的挑选,采访者一定要做踏实的社会调研,社会调研是贯彻项目始终的一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业务工作,这是“口述历史”质量的关键。

3.4.4 采访者对口述内容要仔细考证,对有疑问的内容,增加采访口述者,比对厘清,避免口述者的语言表达和记忆失误造成“口述历史”的准确性,同时方言土语的音义的变化很大,如果注音释义考证不准确,都会造成对历史理解的雾障歧义。总之“口述历史”,虽然是一项艰巨细致的工作,但如果它在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和实施下,在地方文献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毅力再加努力下,我们相信“口述历史”将为地方文献开创新局面,使县级公共图书馆由地方文献的搜集者,变为地方文献创造者,正真提升县域文化和地方文献的社会价值和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杭.口述历史:地方文献工作之新视野与拓展——以浙江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0(1):27-29

2.彭燕.民族口述历史:少数民族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亟待拓展的领域[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2):62-64

3 常文昌.中亚语境中的东干口歌口留 [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13-117

〔出处〕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