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选编


    

    
   
   2019年6月5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20个全国乡村治理案例。这些案例既有市、县层面开展的创新,也有镇、村层面的探索实践,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面临的一些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
       第一类案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
       安康市汉阴县的“‘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是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的典型。其通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形式,推行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的“两化”管理服务,织密联系群众网络,积极建设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治理平台,构建以德治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治理体系。
       “‘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通过健全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提升了农民自治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了德治落地生根;通过民主协商,将群众对村集体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通过“三线”人员与服务对象拉家常,拓宽了群众的诉求渠道,可及时发现、掌握矛盾纠纷隐患,有效预防恶性案件的发生。
       第二类案例:自治、法治、德治,探索“三治”结合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自治法治德治融合
       2013年以来,桐乡市先行先试,探索开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实践。经过多年实践,三治融合已成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品牌,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一、坚持党建引领,完善治理体系
       一是完善领导体系。市镇层面,建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三治”建设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村级层面,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深入实施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工作。构建“网格+支部+党员先锋站”模式,在全市211个村社中建立网格支部713个、党员先锋站432个,做实做细了“党建+治理”。二是完善制度体系。自2013年起,桐乡在“三治”领域已经累计出台40余个文件、制度、方案,确保了各项工作的常态、长效推进。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基层三治融合“桐乡经验”工作及善治村(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指导标准体系、考评标准体系、操作标准体系、评价标准体系,注重定期评价与日常评价、部门评价和群众评价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
       二、坚持多元共治,夯实基层基础
       有效推动治理主体从单一向多元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在治理中的作用。一是政府持续用力。重点在依法行政、普法教育、崇文尚德和提升基层自治组织自转能力上持续用力。在全省率先创立“依法行政指数”,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二是社会组织精准发力。重点在培育扶持、放大其作用发挥空间上精准发力。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 增强社团、商会、协会等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三是基层群众有效助力。重点在职能归位、活力提升上有效助力。建立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明确村(社区)36项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40项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开展清牌子、减评比、去台账等基层组织“去机关化”行动,推动自治职能归位。发挥村干部、三小组长等的“微治理”作用,创新“乌镇管家”等群防群治品牌,引导基层群众有序参与基层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
       三、坚持协同发力,创新治理载体
       探索形成以“一约两会三团”为重点的三治融合创新载体,协同推动基层治理转型。一是“一约”重规范。“一约”即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让村(居)民参与制定、参与监督,以“村言村语”约定行为规范、传播文明新风,综合运用物质奖惩、道德约束等手段保障落实,使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发挥了更好的治理效果。二是“两会”助共治。“两会”指百姓议事会和乡贤参事会。由村社党组织书记担任百姓议事会的召集人,由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乡贤参事会的秘书长,发挥乡贤的感召力,实现村社事务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三是“三团”强保障。“三团”指百事服务团、法律服务团、道德评判团。以志愿服务、法律服务、道德评判为抓手,打造市党群服务中心、“一米阳光”、“法律诊所”等为代表的市、镇、村三级服务组织,过去三年服务人次达到近七万人。


〔出处〕 摘自《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首次发布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农视网2019年6月6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