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家训 六代恪守


徐亚平

    

    
   

                      ——平江三市镇欧阳家族的“家风力量”
   
    “兄仁弟义,父慈子孝,视叔犹父,视侄犹子,琴瑟静好,妯娌和谐,勤俭治家,公平处世,耕读为本,礼义为门。”1948年,平江县三市镇私塾先生欧阳卓卿给后代题写了这则流传半个世纪的祖训。


    时光流逝100余年,此家训已融入欧阳家族的血脉,代代相传。11月10日,岳阳市公安局民警欧阳德儒讲起祖训,心潮澎湃:“一家6代,80个家庭,300余人,都有爱心,有善心,有知识,有礼节,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家风力量’把我们牢牢凝聚在一起。”


      家训悬于厅堂,隐于细节


    “家是安魂入梦的地方,是永远温暖的怀抱。”这是欧阳德儒定义的“家”。


    从曾祖父、祖父、父亲、他、再到女儿及下一辈,欧阳德儒家用“一条家训、六代恪守”的信念,诠释着至善至美的儒家情怀。欧阳德儒把祖训悬于厅堂,它像一盏明灯,照亮着亲人的眼眸。


    欧阳卓卿是一位私塾先生,毕生都在平江乡村教书,一直严格要求子女以耕读为本。“曾祖父的儒学思想根深蒂固,‘儒’就是要学习要读书,有知识有才能。”欧阳德儒说,“我们欧阳家男子名字里大都有一个‘儒’字,曾祖父生前就为后代备好了带‘儒’的名字库,希望我们传承儒家思想,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好好读书、不虚度时光,遂成欧阳家族代代相传的话。欧阳家族的孩子在求学过程中,都学一行爱一行。“家族中有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还有留学生,在当地是大学生最多的家族。”


    每到大年初二,欧阳家族齐聚一堂,成年人都自愿捐钱给欧阳家族的“助学会”教育基金,基金由家族一位长者掌管,每年会给予比赛获奖、考上大学或研究生的孩子们一些助学金。


    “基因”携着爱心,带着温情


    在40字的家训中,有24字诠释的是家庭和谐相处之道。欧阳家族中,长辈总是教育后代一定要做德善在身、有爱心的人。欧阳德儒说:“我们不同于一般的三五口之家,我们几十年过的是大家庭的生活。”


    小时候,他家条件不好,年仅19岁的他,就在安定镇上班,工资只有33.5元,不仅要补贴家用,还要负担弟弟的学费,一直到弟弟的学业结束。


    1987年,欧阳德儒结婚成家,与父母同住,到1990年女儿出生,成了一个五口之家,父子、夫妻、婆媳、母女朝夕相处,却没有吵过嘴。妻子方林英将婆婆当亲娘,逛街、上医院都全陪,婆媳间总有聊不完的家常。这种和睦、宽容、自由的家庭氛围使得他家成了亲戚聚会的“会所”。欧阳德儒的侄女从13岁起就住在他家;侄子也天天来他家作客。每到饭点,大家分工做事,场面热闹又和谐。


    方林英是一名户外骑行爱好者,资助了一些贫困学子,常邀他们来城里看电影,购物,因此获评“岳阳爱心慈善大使”。方林英说:“自己虽然不是大富之家,但是尽自己所能,帮一个人是一个,也是积善积德。”


    在父母熏陶下,欧阳德儒的女儿方子从小助人为乐。一到暑假,听说谁家孩子英文不好,她就毛遂自荐上门免费辅导。参加工作后,周末大都会去做义工。


    欧阳德儒家只是平江欧阳氏80个家庭中的一个典型,其余个个都和谐稳定,没有闹矛盾的,更没有离婚的。


    家书传承祖训,传播文化


    “方子,今天是你20岁生日,老爸将心中的蛋糕与你分享,记住要做一个心善之人、有技之人、有心之人、明白之人、快乐之人……”


    “爸爸妈妈,感谢上苍让我投胎于这个家,你们用言行教会我的、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我的,都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


    在欧阳德儒家,最宝贵的不是金银,而是一封又一封家书。这个家族,兄弟、夫妻、父子、叔侄之间,常有书信往来。“有些话当面不好表达,用书信更贴心一些。”欧阳德儒说,他们家很好地保留了书信往来的传统。


    从方子14岁起,欧阳德儒被调到华容工作,父女不在一地,就开始了书信往来,一写就是十几年。从中学到大学,每一封书信都有不同主题,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温情。


    方子很乐意和父母交流。最近,方子说准备带男友回家见父母。欧阳德儒十分高兴,打算给他们一个惊喜。他把方子平时发回的关于方子与男友的文字及照片都整理起来,形成一个微信港献给他们。


    “家风要传承,更要发展。”欧阳德儒和女儿还编著了一本《予家集》,里面有祖训、家书,也有家庭成员照片及人生感悟。他们还建起家族QQ群、微信群,经常交流,分享人生,感受温暖。欧阳德儒说:“家族百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皆有建树,其中不少人有留学经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祖训。看看照片,听听声音,就觉得亲人还在身边一样。人生最大的快乐与满足,最强烈的进取心与内心最深处的宁静感,莫不来自充满爱的家庭。”欧阳德儒望着窗外,仿佛看到了一条爱河,源远流长。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