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价值、原则、难点与对策


肖玲

    

    
   

0 引言
    地方历史文献是指产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内容涉及某一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历史、教育、风俗等的文献,包含方志、族谱、年鉴、手册、工具书、史料汇编、人物传记、文学作品、会议特刊、科技资料、成果汇编、舆图、拓片、照片等,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动荡、保管不善等诸多因素,地方历史文献散佚甚多, 留存下来者也存在残破现象,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影印出版是抢救与保护历史文献的重要手段。基于石印技术和照相技术发明的古籍影印技术已有100多年历史,成果辉煌,近60余年就有约3万种中国历代典籍得以影印行世,促进了古籍经典的流传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影印技术得以应用。进入21世纪,影印出版更多的是利用扫描技术和数码拍照技术将文献原 本逐页扫描或者数码拍照,加工成数字资源,再 把数字资源依照原本顺序进行制版印刷。近十几 年来,不仅一些大型古籍善本影印出版项目顺利 完成,推动了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繁荣,而且不 少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也得以启动,促进 了地方历史文化典籍的保护与利用。比如,地方历史文献综合性影印出版项目有 《山东文献集成》200 册,收录文献1300 余种 、《宁海丛书》120册,收录文献350 种 、《衢州文献集成》200册,收录文献236种 、《广州大典》520册,收录文献4064种等;地方历史文献专题性影印出版项目有 《宁夏旧方志集成》35册, 收录方志32种 、 《广东历代方志集成》277册,收录方志433种、《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 61册,收录文献40 种等。
   通过影印出版抢救地方历史文献的方法行之 有效,影印出版也逐渐成为地方历史文献收藏机 构和出版界的热门话题。笔者于2017 年5 月2日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调研,在“篇名”中检索“影印”关键词,得到 544条结果;在“主题”中检索“影印”关键词,得到4111 条结果,数量非常可观。但针对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 目的选题原则、难点与对策的研究则鲜有论及。 近10 余年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走在了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前列。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影印出版实践,探讨地方历史文献影印的出版价值,分析策划选题原则,讨论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难点,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提供借鉴。




1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概况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以下简称“中山馆”
 
    地方文献专藏由杜定友先生创建于1941年,目前收藏有广东历史文献约 3万种,其中图书约2.1万种、期刊约6000 种、报纸约 600种、舆图 1700余种,还有一定数量的档案、照片等 。中山馆从20 世纪开始地方历史文献的影印出版, 但数量不多。进入21 世纪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2001 年至今已经完成和正在开展的项目共30 余个,收录的文献底本包含图书 7000 余种、期刊3000  余期,以及部分手札、档案、金石书画、舆图等,汇编的16开精装图书约2000 册,抢救了一批珍贵的、破损的广东历史典籍,促进了广东历史文献的开 发与利用。
1.1 重视馆际合作,确保出版质量
    服务读者是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最终目的。影印出版文献的质量越高,读者对相关文献资源的需求就越能得到满足。中山馆针对馆藏历史文献破损较严重、收藏较分散的状况,在开展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时,注重与省内其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之间的联系与协作,不少影印出版项目均与兄弟单位合作编辑,互通有无, 资源互补,最大程度地保证地方文献影印出版的质量。例如,《清代稿钞本》 的影印出版是与中山大学图书馆合作,《时事画报》 是与广州博物馆合作,《民国时期广东财政史料》 是与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档案馆合作。
1.2 广泛争取资金,破解经费难题
     充足的经费是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顺利开展的必备条件。中山馆的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 项目经费来源较广泛,有的是申请了国家专项经 费,有的是由地方政府部门出资,有的是由企业 投资 。2007 年国家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和“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2012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启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方案”提出“策划民国时期专题文献的选题、整理和出版”。为此,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和国家图书馆每年组织古籍和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项目的申报,立项一经获批,文献整理单位即会根据项目规模、文献类型、文献珍稀程度以及项目文献整理难度等 获得一定的专项经费资助。此外,近年来地方政 府为保护历史文献进行的资助以及出版社愿意为 优秀选题投资等举措都有利于解决文献收藏单位 开展影印出版项目资金不足的难题。例如,《清代 稿钞本》 被列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整理类项目;《黄埔军校史料汇编》 获2011 年度和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时事画报》 获2013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广东省政府公报》《近代华侨报刊大系》 获2014年度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经费资助;《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和《广州大典》 由地方政府出资。这些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经费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的顺利开展。
1.3 深度挖掘文献,拓宽选题范围
    恰当的选题是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关键。只有充分结合馆藏特色、文献类型、文献濒危状况、文献珍稀程度和社会需求等因素,从多角度深度挖掘文献资源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拓宽选题范围,这样的影印出版项目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十几年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从不同角度挖掘不同类型的地方文献,选题范围较广。从底本文献的内容看,有综合型的, 如 《清代稿钞本》《广州大典》;有专题汇编型的, 如 《黄埔军校史料汇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从底本文献的出版时间看,有清代以前的,如《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有民国时期的,如《民国时期广东财政史料》《华南抗战史料汇编》。从底本文献的出版形式看,有图书类、报刊类、信札类、金石书画类、舆图类、档案类等。中山馆已经出版和计划于2017年出版的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按照底本文献的出版形式分类,共计7类。


2 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价值
2.1 搭建读者查阅地方历史文献的桥梁
     地方历史文献是研究某一地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极为重要的资料,但当今读者利用地方历史文献往往受制于诸多因素,比如文献严重破损,触手即碎,尚未修复或正在修复,无法正常流通;文献正在展览或者扫描,暂时无法提供阅览;文献被收藏机构视为“镇馆之宝”,读者难见“真容”;文献收藏于民间私家,难觅踪影或拒不外借;文献各残卷分散收藏于多家机构, 读者疲于舟车劳顿方可完整阅读。地方历史文献的影印出版,不仅能保留文献原本的内容、题名页、牌记、字体、序跋、行款、印章、批校、题跋等信息,相当于文献原本的再生,而且为了确保文献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在进行相关历史文献的影印出版时,即便同一种地方历史文献残卷分藏于数家机构,甚至民间私人,编者只要获得线索,都会竭力征集齐全、汇编整理出版。因此, 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能够搭建读者与文献之间的桥梁,对读者查找相关史料以及学者开展标点、注释、今译、校勘、辑佚等文献整理研究工作都大有裨益,能有效解决珍贵文献“藏”与“用” 的矛盾。以2015 年12 月中山馆整理出版的 《近代华侨报刊大系》 第一辑 为例,许多民国时期的期刊原本纸张老化严重,根本不敢翻阅,影印出版后,不仅原本得到了修复保护,而且影印本能够代替原本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广受欢迎。
2.2 培养历史文献整理专业人才
     地方历史文献的影印出版是一项繁杂工程,涉及选题策划、书目确立、体例制定、文献征集、底本对比、文献扫描、图像排版、书稿校对、序跋撰写、目录排列以及索引编制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负责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 因此,只有培养和组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增强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能力,出版更多高质量的影印书籍。地方历史文献的影印出版,对人才的培养也起到了推进作用,一批具备图书馆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知识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影印出版的各个环节,不仅获得了前辈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指导,而且自身也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深入理解和掌握了影印出版的基本知识和标准规范,逐步成为具备良好专业技术的历史文献影印出版人才,为全面提升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整体水平提供了人才保障。中山馆通过近十几年的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已培养出一支初具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专业人才队伍。
2.3 获得地方历史文献数字资源
     当今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数字资源具备占用空间小、信息量大、使用便捷等特点,在地方历史文献的保存、传播和利用等方面均显现出优势,尤其得到许多年轻读者的青睐。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的开展,利用扫描仪或者数码相机对原本文献进行数字化,获得了大量珍贵地方历史文献数字资源。如果在影印出版项目完成之后,进一步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建设综合性或专题性的全文数据库,让数据库与影印文献互为补充,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那么文献的利用率将得到极大的提高,文献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比如,中山馆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献整理开发项目和缩微胶卷扫描所得的数字资源建成缩微文献全文数据库系统 : ,读者只需在中山馆网页登录读者证号和密码,就可以访问该数据库,便捷地利用数字资源。此外,依托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书 《广州大典》 数字资源建立的“《广州大典》 全文数据库”,读者可以在中山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三个网站进行查阅,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3 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选题原则
   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意义重大,但是地方历史文献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将现存地方历史文献全部进行影印出版并不现实,为此,选题策划非常关键。地方文献历史影印出版工作的选题策划应遵循四大原则。
3.1 价值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是指策划影印出版项目要充分考虑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地方历史文献中许多具备较高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版本价值或者艺术价值的文献,如善本、专题史料、名人手稿、书信、日记、公文档案等是较好的选题。例如, 中山馆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等联合整理出版的《黄埔军校史料汇编》,全面系统地汇辑了分散收藏于各图书馆、档案馆的黄埔军校史料,含军校创办至1949年的著述、期刊、演讲、宣言、条例、教材、同学录、纪念册等,部分史料甚至属于首次披露,对研究黄埔军校历史和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3.2 保护性原则
保护性原则是指策划影印出版项目要以保护濒于毁灭的珍贵地方历史文献,延长其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为目的。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珍稀地方历史文献出现纸张泛黄、字迹漫漶、鼠啮虫蛀、严重破损等现象,有的已经无法提供给读者翻阅,难以发挥史料价值。一些未刊稿本、钞本和复本存世较少,甚至是唯一的刻本,抢救和保护工作也非常迫切,如果不及时加以抢救和保护,一旦遭遇变故,随时可能失传,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些濒于毁灭的、稀有的地方历史文献可以纳入影印出版的选题范围。例如,由中山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编辑整理的 《清代稿钞本》《民国稿钞本》 收录了大量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日记、传记、诗文集、年谱、账册、公文、统计资料、档案、民间文书等稿本、钞本,不仅促进了这些珍贵文献史料价值的充分发挥,而且有利于其原件得以更好地保护。
3.3 需求性原则
     需求性原则是指策划影印出版项目要符合学术研究需要,满足读者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影印出版最根本的目的是开发利用文献。只有充分了解和结合读者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例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潘达微、高剑父、陈垣、何剑士等晚清革命派在广州创办的著名文艺刊物 《时事画报》,许多读者到中山馆查找,借阅量非常大。于是,中山馆结合读者需求,以馆藏为基础,广泛征集广州博物馆、广东省美术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等海内外机构所藏,对搜集到的1905年创刊至1913 年停刊期间的139 期画报进行影印出版,深受读者好评 。
3.4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策划影印出版项目必须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各个方面评估项目能否顺利开展。影印出版涉及书目搜集、底本征集、文献修复、文献整理、原本扫描、文件排版、书稿校对等诸多环节,人力方面需要考虑参与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分工协作;物力方面需要考虑文献底本的数量和质量是否满足项目要求、数字化设备是否具备等;财力方面主要指底本征集费、文献扫描费以及出版经费等是否充足;时间方面需要预估各个环节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完成等。只有具备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才能打造出精品。例如, 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文化厅策划、中山馆负责大量编辑工作的 《广州大典》,学术顾问有21 人,编委会有 47人,收录底本文献共4064种,除中山馆提供     2791  种之外,还有其他    68  家国内外公藏单位提供了 1253      种, 6  位私人藏家提供了  20种,广州市政府全程给予了充足的经费,项目历时  10年,最终编成迄今最为全面反映广州历史文化的史料著作集成共520册 。
 



4 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难点
4.1 存世状况不清,影响底本征集
     地方历史文献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分散保存于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不同的图书馆、博物 馆、档案馆等公藏机构以及众多民间私人收藏者 之中,由于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而 且地方历史文献的全面普查工作尚未启动,其详 细的存世情况和完好状况均不清楚,这给地方历 史文献影印出版过程中底本的征集造成极大困 难,制约了地方历史文献的联合保护与开发。以 中山馆和广东省档案馆联合整理2016 年10 月出版的 《广东省政府公报》 项目为例,收录了1912年 8月1 日至1949 年8 月15 日期间出版的 《广东公报》《广东行政周刊》《广东行政周报》《广东省政府公报》,如果文献齐全,应超过4800期,尽管编辑单位多方搜寻补缺,依然只搜集到2784 期,暂时没有征集到的部分也许已经消亡,或者可能保存在暂无线索的某个机构。事实上,再大的文献收藏机构都不可能收全当地所有的地方历史文献。出于各种历史原因,一些大型图书馆缺藏的某种地方历史文献,也许就恰恰收藏于某个规模较小的文献收藏机构,而这些规模较小的文献收藏机构受限于人力和财力,可能连基本的清点目录也没有,更谈不上影印出版了,导致这些品种稀有的地方历史文献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再生性保护机会,甚至可能失传而不为后人所知,严重影响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发挥。
4.2 破损情况严重,制约底本扫描
     现存地方历史文献残缺破损,已成为普遍现象,形成于民国时期的地方图书、期刊和报纸纸 张老化现象更为明显。这些破损文献在没有完成脱酸、修复等原生性保护之前,既不能提供给读者利用,也不能开展缩微、扫描、拍照、影印出 版等再生性保护工作。近年来,一些大型文献收藏机构虽然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修复人才,但是文献修复的进度依然赶不上文献破损的速度,而一些中小型文献机构多数缺乏文献修复专业人才,他们往往只有几名历史文献工作人员,还需兼顾书库管理和读者服务,根本无法顾及文献修 复。抢救和修复破损文献是非常迫切的工作,也 是影响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例如,中山馆与广东地方志办公室计划2017年出版的 《广东民国年鉴丛编》 项目,拟收录 1941年出版的 《广东经济年鉴》 和1942年出版的 《广东经济年鉴续编》,两者原本均为精装,目前已十分残破,书页翻动即会掉渣,唯 有进行修复后方可进行数字化扫描,影印出版进 度直接受到制约。



5 加快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策略
5.1 开展普查,建立联合目录
     为摸清家底,联合保护,各地应尽快建立地方历史文献保护中心,组织公藏单位甚至私人收 藏者开展普查登记工作,全面搜集现存地方历史 文献的种类、数量、收藏单位、保存环境以及破损状况等信息,建立地方历史文献书目数据联合 目录。事实上,2007 年启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 2012年启动“民国时期文献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之后,大部分文献收藏机构已经对馆藏产生于   1949   年前的文献进行了清点和著录,只需要将地方历史文献信息从相应平 台导出,统一格式,建立地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 即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利用全国各古籍收藏单 位提交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电子版,不仅正式出 版书本式目录,而且建成联合目录,并于2016年 9月在互联网发布“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 ,每条数据包含了该种古籍的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著者、版本、册数、馆藏单位等信息,为各单位今后开展古籍影印出版进行合作共建、文献征集和版本核对等工作提供了极好的信息检索平台。这种收录不同系统、不同级别文献收藏单位的书目数据,用户不需注册即可通过互联网免费检索的联合目录建设模式, 是值得建立地方历史文献联合目录借鉴的。
5.2 引进专业人才,加快文献修复
地方历史文献残破现象严重阻碍了影印出版、数据库建设等再生性保护的顺利开展。近年 来,尽管有的文献收藏机构加大了资金投入,提 供恒温、恒湿、防晒、防尘、防虫、防有害气体 的保存环境,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历史文献原 件的保护,延长了它们的寿命,但是文献不断老 化、专业修复人才严重不足、文献修复进度缓慢 以及文献脱酸成本昂贵等依然是难题。引进修复 人才是加快文献修复进度的最佳途径。一种方法 是引进修复专职人员,但受限于编制,引进人数 基本不多;另一种方法是与开设文献修复专业的 高校合作,接受修复专业大学生入馆实践,既为 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可充分利用他们的专 业技能加快馆藏破损文献的修复进度。例如,2016 年11 月南京艺术学院在中山馆设立了“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中山馆充分利用了南京艺术学院修复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 加快了馆藏破损文献的修复进度,而这些修复专业学生也利用到中山馆的实践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破损状况的历史文献,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实现了共赢。


6 结语
    影印出版是地方历史文献保存与开发利用的新趋势。中山馆在开展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工作时,较重视与兄弟单位的合作,广泛争取政府和企业资金投入,多角度挖掘文献,搭建起读者与文献之间的桥梁,较好地解决了珍贵地方历史文献藏与用的矛盾。工作人员参与影印出版工作,掌握相关基本知识和标准规范,为提升历史文献影印出版的整体水平提供人力保障。利用原本扫描获得的数字资源,建设全文数据库,与影印文献互为补充,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能够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虽然影印出版抢救地方历史文献的方法行之有效,但是地方历史文献数量众多,不可能全部影印出版,因此,选题策划十分关键,选题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满足读者实际需求和保护文献为目的,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方面评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当前地方历史文献具体存世情况不清楚、文献修复人员 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的 顺利开展,建议尽快建立地方历史文献保护中心,组织开展普查登记工作,建立联合目录,便 于影印出版过程中文献底本的征集。通过引进修 复专职人员和接受修复专业大学生入馆实践,有 利于加快馆藏破损文献修复进度。本文结合中山馆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范例,从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项目选题原则、难点等角度探究加快影印出版进度的策略,为同行们今后开展地方历史文献影印出版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种种原因,欠缺对其他文献收 藏单位尤其是外省兄弟单位有关该项工作实施情 况、如何策划选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其 解决方案等进行深入研究,这正是笔者今后努力 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贾贵荣 古籍影印百年回眸 [J]博览群书, 2015(10 ):17-20


[2]何朝晖,茹莉君 近百年山东文献整理的里程碑[J]中国图书评论, 2013(7):119-121
[3]李圣华 《宁海丛书》 编纂缘由 [J]浙江社会科学,2017(1):161
[4]罗东哲 《衢州文献集成》:200 余种地方文献刻录衢州文化历史[N] 衢州日报, 2015-11-09 (003 )
[5][14]倪俊明,林子雄,林锐 汇寰宇万卷玉简 展广府沧桑文华—《广州大典》 的特点、史料价值及其编撰意义[J] 图书馆论坛,2015 (7):110-116
[6]李习文,贠有强,张玉梅 传承方志文化 惠泽书海学林——影印出版 《宁夏旧方志集成》 35卷本的意义和文献价值 [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 (3):108-112


[7]王丽娃  广东旧志整理回顾与展望 [J]中国地方志,2015(2):34-37 ,63
[8]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志[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122-123
[9]倪俊明 古旧地方文献影印出版的实践与探索[J] 图书馆论坛, 2007(6):79-81 ,280
[10]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2007-04-18 ) :


[11]中国国家图书馆 2012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方案:2017-04-18


[12]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 图书馆 黄埔军校史料汇编:第  1 辑 [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13]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博物馆 时事画报[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出处〕 图书馆论坛,2017 (8):110-118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