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代粤越地方文献看中越书籍交流


刘玉珺

    

    
   

清代广东是中越书籍交流的重镇,尤其是在晚清,广东一度成为越南使臣选购官书的   重要地区。据越南燕行文献《粤行杂草》的记载,越南使臣汝伯仕于明命癸巳年 1933 出使广东奉命购买官书 “余在广东购买官书,每访书庯,见环城者二十余。皆堆积书籍,重架叠级,不知数,问其名目,则彼客各以本庯书目示,皆至一二千余名。间经数月购,惟筠清行为多。”①绍治七年  1847   九月,阮宪祖敕户部 “咨会如东派员,凡见天下奇书,虽不在内阁清单,亦听收买。且朕雅好古籍,尝喜博览古今,故凡闻人间奇书,虽千金购求,亦不靳也。”②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广东在中越书籍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还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广东不仅仅只是越南官书的选购之地,还是中国地方文化向越南输出的窗口。  从中越书籍交流的角度而言,作为海上重要通道的广东,其影响要超过作为陆上通道的   桂、滇等地,这一点在中越书籍贸易方面也有充分体现。下文将以广东为中心,立足于粤   越地方文献,考察中越书籍交流。
一 木鱼书在越南的流传
位于河内的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汉喃研究院是收藏越南古籍数量最多的 机构,《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以这个机构的藏书为主要对象,同时还一并收录了法国 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远东学院图书馆、亚洲学会图书馆、东方语言学院、吉梅博物馆所  藏越南汉喃古籍,合计 5027 种,其中约有 500 种为中国书籍的越南重抄重印本。这批越南重抄重印本中国书籍以儒家经典、佛教典籍、道教和俗信书籍为大宗,从大体上看虽未 体现出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却有一种广东地方文学古籍引人注目。
这部古籍名为《新出偷诗稿》,存抄本一种,共 72  页,《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收录在集部歌谣类,并云 “广东市井歌词集,共五十篇,撰者不详。多叙夫妻男女之事,包括长篇、小曲两种体裁。”③确切来说,此书收录的内容主要为广东著名的地方曲艺品种木鱼歌。木鱼歌又名摸鱼歌、沐浴歌,关于它的起源、性质,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谭正璧先生   在《木鱼歌、潮州歌叙录》一书中的论述较具代表性,认为木鱼歌是明末以前就产生的一 种流行于粤语地区的民间说唱文学,它主要的伴奏乐器是琵琶或三弦。明末广东人邝露
1604—1650 的五言排律《婆侯戏韵效宫体寄侍御梁仲玉》有“琵琶弹木鱼,锦瑟传香蚁”④的诗句可证。清初著名神韵派诗人王士禛   1634—1711   所作的《广州竹枝词》云
“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净绮罗。两岸画栏红照水,蜑船争唱木鱼歌” “海珠石上柳




①   [越]汝伯仕 《粤行杂草》,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 VHv. 1792 /2 号抄本。
②   [越]张登桂等 《大南实录正编第三纪》卷 72,《大南实录》14,东京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
化研究所,1977 年,第 5661 页。
③ 王小盾、刘春银、陈义 《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集部,台北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
所,2002 年,第 869 页。
④   [明]邝露著,黄灼耀校点,杨明新注释 《峤雅》,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第 99 页。
 
荫浓,队队龙舟出浪中。一抹斜阳照金碧,齐将孔翠作船篷”,①不仅出现了“木鱼歌”之名,还有后来的短篇木鱼“龙舟歌”之名。
木鱼歌包括短篇“龙舟歌”和长篇“南音”,将歌词记录下来,即称之为木鱼书。《新出偷诗稿》可谓是目前所发现的第一部越南重抄本木鱼书。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 歌》云
粤俗好歌,……其歌之长调者  如唐人《连昌宫词》、《琵琵行》等,至数百言、千言,以三弦合之,每空中弦以起止,盖太簇调也,名曰“摸鱼歌”。或妇女岁时聚会,则使瞽师唱之。如元人弹词,曰某记、某记者,皆小说也。其事或有或无,大抵孝义贞烈 之事为多,竞日始毕一记,可劝可戒,令人感泣沾襟。②
对此,谭正璧先生认为屈氏这段话所列举的前者当为龙舟歌,后者当为南音。③ 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的《新出偷诗稿》就抄录有《嘱媳送衣》、《金星戏窦儿》、《瑞香叹五更》等龙舟     歌。《嘱媳送衣》讲述韩湘子修行意志坚定,虽娶了妻子秀音却不肯同房,婶母唯恐韩门   绝后,叮嘱秀音夜送寒衣给丈夫,以期他们夫妻能够同房欢叙。《金星戏窦儿》出自《五子    登科》,讲述窦儿深夜读书,金星化身为美女而戏弄之。《叹五更》是龙舟歌中常见的艺术   形式,吸收了民歌“五更转”、“十二时”的表现手法,以每个更次为一叹。《瑞香叹五更》之名未见载于已出版的木鱼书目录、叙录,但是与龙舟歌的常见作品《何惠群叹五更》、
《石女叹五更》、《许有叹五更》、《玉婵叹五更》一样,歌词描述了失眠者辗转反侧,夜不成  寐,从一更叹到五更,表现出思绪万千,愁情不解的幽怨之情。《新出偷诗稿》还抄录了
《新送寒衣》、《姑姐佳期》、《桃花送药》、《桑枝有目鱼》、《英台祭奠》、《金星戏窦儿》、《劝   戒洋烟》、《河调》、《十劝郎》等篇目。这些篇目中既有《新送寒衣》、《桃花新药》、《英台祭  奠》这些国内有多种版本留存的木鱼书,亦有《姑姐佳期》、《桑枝有目鱼》等鲜被著录的篇目。此外,还抄录有《柳府歌》、《唔好死》、《点算好》等小调,“唔好死”和“点算好”都是粤语方言,前者意为“不好去死”、“不要死”,后者意为“怎么办”,这些小调的歌词往往都写到男女相恋时,痛苦不堪、起起伏伏的内心世界。
吴趼人在《小说丛话》中如此评论木鱼书 “此等‘木鱼书’皆附会无稽之作,要其大
旨,无一非陈说忠孝节义者 甚至演一妓女故事,亦必言其殉情人以死 其他如义仆代主受戮,孝女卖身代父赎罪等事,开卷皆是,无处蔑有,而又必得一极良之结局。妇人女子习看  此等书,遂暗受其教育,风俗亦因之以良也。惜乎此等‘木鱼书’限于方言,不能远播耳。”④而事实上作为广东地方说唱文学作品的代表,木鱼书不仅远播至越南,而且还曾造就了越南古典文学名著的诞生。越南喃文文学名作《花笺传》就是在早期木鱼南音《花笺 记》的影响下而产生的。
《花笺记》的内容是常见的才子佳人题材,故事梗概为   吴江书生梁亦沧与妗母之甥女杨瑶仙一见钟情,以花笺唱和,互表情衷。后梁亦沧应试高中探花,解救征胡被困的杨




①   [清]王士禛著,李毓芙、牟通、李茂萧整理 《渔洋精华录集释》卷 11,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第 1691—1692 页。
②   [清]屈大均 《广东新语》,北京  中华书局,1985 年,第 359 页。
③   谭正璧 《木鱼歌、潮州歌叙录》,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年,第 4 页。
④   海风主编 《吴趼人全集》卷 8,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 年,第 217 页。
 
父。此前梁父又曾为儿聘刘玉卿为媳,后经过一番波折,梁亦沧凯旋之日,奉旨迎娶双美。
《花笺记》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康熙五十二年 1713 静净斋刻本,由东莞人钟戴苍评点刊刻,并誉之为“第八才子书”。越南现存有考文堂、香港五桂堂的《花笺记》中国刊本,笔者暂未发现《花笺记》的越南重抄重印本。不过,越南改写本《花笺传》却一直流传有绪。
《花笺传》最初的喃文改写本出自越南文人阮辉似  1743—1790  之手。阮辉似出身于越南河静的名门望族,其父阮辉 在越南历史上有“阮探花”之美名,曾以岁贡正使的身份于景兴二十六年 1765 出使清朝。阮辉似本人年十七即中乡试第五名,充侍内文职随讲 年二十八连中会试三场,升山南宪察副使 年四十升山西省督同,恩升翰林院校理。阮辉似的妻子阮氏彭乃著名诗人阮攸的侄女、吏部尚书阮侃之女。①    河静宜春县仙田阮條之子、阮攸的侄子,即阮辉似的外弟阮僐为《花笺传》润色。此后《花笺传》不断地有文人  校正、评点、评注,以《花笺润正》、《花笺国语》、《花笺记演音》等名被反复传抄、刊刻,甚  至还出现了拉丁化越南文版的《花笺记》译本。一些著名的越南文人曾将《花笺传》与越  南古典文学名著《金云翘传》相提并论。例如,高伯适在《花笺记演音》后序里云
嗟夫 以国语为文章,吾未敢也,苟以文章观国语则吾窃有取焉。我国韩诠以后作家林立,温如述古,规模少陵,鹏郡宫词,驰骤汉魏。至于传曲之工,吾复得《花    笺》、《金云翘》焉。夫以国语观国语,二书不可作矣 必进而求以通乎,吾文章之事, 于我同好,其谓何 《金云翘》达世语,《花笺》则警示语也 ②
可见《花笺传》在越南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学界有研究者曾云 “《花笺记》是广东典籍中惟一被喃传所取材的作品。”③其实不然,越南的喃文传《二度梅》依据中国小说《忠孝节义二度梅》和广东木鱼书《二度梅》 又名《杏元和番》 为蓝本成书,④而且阮廷炤  1822—1888   的喃文诗传《蓼云仙》在故事情节上与木鱼书《二度梅》更为相似。这表明木鱼书不仅在越南有过流传,而且对越南古典 文学的影响甚为深远。从另一角度来看,《花笺传》、《蓼云仙》等在故事情节上往往取自 广东木鱼书,在形式上采用的却是典型的越南本土韵文体裁六八体,这体现了广东地方文  学与越南民族文学的融合、交汇。
二 在粤刊刻的越南古籍
清代前期广东书籍多贩自江浙,本地板刻不多。乾隆年间,由于广东刻工廉价,出现   了广东书板反转江浙输出的情况。清代嘉庆、道光以后,广东的刻书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阮元督粤大力倡导刻书之后。《学海堂初集》有云 “今顺德马冈村人多刻字为业”,“江浙书坊甲五都,坊板半出南方沽。归装满载梨与枣,不数翡翠夸珊瑚”。⑤ 宣统《南海县志》




①  [越]陈光辉 《越南喃传与中国小说关系之研究》,台北 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1973 年,第 45—46 页。
②   [越]阮辉似 《花笺记演音》,法国远东学院所藏 AB. 298 号抄本。
③ [越]陈光辉 《越南喃传与中国小说关系之研究》,台北 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1973 年,第 39 页。
④  卢蔚秋 《中国通俗小说在越南》,《国外文学》1986 年第 3 期。
⑤   [清]吴兰修编 《学海堂初集》卷 26,清道光五年  1825   刻本。
 
亦记载曰 “道光中,阮文达公督粤,开学海堂教士,各省书客辐辏省城,至光绪初而极盛。”①这些均可证广东当时刻书业之繁荣。这一时期广东的书坊多集中在广州、佛山、潮州三地。据统计,其时广州有书坊 234 间,占当时广东书坊总数的 49% 佛山约有 37 间, 占  8%  ,其他如潮州、嘉应、新会、肇庆、顺德,以及香港等地方也都有不少图书出版、印刷和发行机构。② 越南本土产生的古籍也曾在广州、佛山的书坊刊刻。
越南阮朝邓辉 1825—1894 曾于嗣德十八年 1865 、嗣德二十年 1867 两次如粤公干,在这期间与广东友人相互唱和赠答,结成诗文集《东南尽美录》。③ 在这部燕行文集中,有邓辉 所作的《拾芥园梁惠存书赠》一诗 “羊城快睹使星临,拾芥园中送好音。家乘慇懃言行录,尊规款曲孝廉箴。百年韵事存梨枣,万古声名播石金。棠萼兰芽重誌   喜,此回诗画当瑶琳。”诗题“梁惠存”后有作者小字注 “南海县佛山镇人,五云楼梁逸堂从弟。”梁惠存乃拾芥园坊主,邓辉 曾将一些著作交由拾芥园刊刻,前诗第二句又有作者小注曰 “余赴粤,曾以《邓黄中诗钞》、《四十八孝诗画》、《辞受要规》、《邓惕斋言行录》、
《柏悦集》诸部书付梓,皆出惠存一人之手。”上述书籍有四种见藏于越南汉喃研究院,其   中又有三种笔者曾借阅,或是复印有其书名页和序文。
《邓黄中诗钞》是邓辉    的别集,“黄中”是邓氏之字,汉喃研究院所藏 VHv. 833 /1-6
刊本,书名页题“嗣德戊辰秋七月新镌”、“邓季书堂藏板”,并有刊语曰
是钞以乙丑秋七月选辑,戊辰夏四月就编付梓,秋七月告成。从事笔砚乃广南明 乡试生张怀瑜、河内湘枚平准小胥张廷谅也,校梓乃广东双门底拾芥园梁惠存也。
这段话明确指出,此书由拾芥园承担刊刻。
《四十八孝诗画》系邓辉 据中国《二十四孝》所撰的四十八位孝子的题诗和相关图画,书名页题“嗣德丁卯冬新镌”、“邓黄中家草”,卷首则有序曰
丁巳春,余试和荣,得李文祯所□前后二十四孝诗画,心甚悦焉。取而题以诗,将   使音习者因事以得诗,且因诗以得画也。后其诗登草,画遂不传。……岁之夏,复如 东,得善画者图其事迹于诗之左,因别为集,颜曰   四十八孝诗画,乃寿之梨枣,以示不朽。
是序落款云 “嗣德万万年之二十岁丁卯冬十月既望,钦派如东公干、诰授中顺大夫鸿胪寺卿办理户部事务、丁未科解元、望津醒斋黄中子邓氏辉 书于广东河南长庚寓舍之东窗”,也表明《四十八孝诗画》在广东付梓。
《柏悦集》是邓辉 出使广东期间,中国文人贺其五弟登第,共作诗二十七首,加上邓氏自作一首,编之而成。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柏悦集》 VHv. 2395    与《东南尽美录》 A. 416   一般,均为嗣德戊辰  1868   冬十月梓成,用中国南方绵纸刊印,版式相近,书名页 皆题 “望津醒斋黄中邓辉     编辑”、“邓季祠堂藏板”。邓季祠堂为邓氏祭祀邓辉     之父邓惕斋而在广南所建。《柏悦集》卷首有作者自序云
今秋七月,皇上四旬万寿大庆节,乡试恩科,双江弟辉灿登举人榜第九名。前月




①   [清]张凤喈等修,[清]桂坫等纂  宣统《南海县志》卷 26,清宣统三年  1911   刻本。
② 林子雄 《明清广东书坊述略》,《图书馆论坛》2009 年第 6 期。
③  [ 越 ] 邓辉 《东南尽美录》,越南嗣德戊辰 1868 刻本。下文凡是引自此书者,均出自此版
本,不再出注。
 
十八日,客中早起,得广南秀才张怀瑛捷报,捧读间,喜惧交集。……顾余友爱性成, 不觉天机矢发,得七言唐律一首,以示五羊诸同好。咸曰 关山万里,得此佳音,千古韵事也,可无一言相庆耶 不数日间,惠赐律诗无虑二十有七首。余遍阅之,甚得古人颂不忘规遗意,非徒为过情之誉者。因编辑成轶,颜曰 柏悦集,且寿之梨枣,以垂不朽。
此序作于“五羊河南宝珠寓舍”,显然是书亦在广东开板。
上述三书的书名页虽未明确刻有拾芥园的牌记,但其序文和刊语均显示这些书板确 来自广东拾芥园,由邓氏祠堂收藏。《邓惕斋言行录》一书虽然现已难觅踪影,据《东南尽  美录》的记载,嗣德戊辰 1868 八月十五日,《邓惕斋言行录》梓成,邓辉 还特意将此书赠予梁惠存。
拾芥园是位于广州双门底的书坊。清代广州双门底一带又叫“学院前”,书坊名声远播。番禺人侯康 1798—1837 有《双门底卖书坊拟白香山新乐府》描绘了双门底书坊鳞次栉比,盛况空前的景象,诗云 “双门底,比阙峙。地本前朝清海楼,偃武修文书肆启。东西鳞次排两行,庋以高架如墨庄。就中书客据案坐,各以雅号名其坊。”①越秀山上的书院学海堂亦曾以“双门底卖书坊”命题,让学生作文。邓辉 在粤期间到拾芥园买书、刻书,故而与拾芥园梁氏交谊非浅。同治七年 1868 ,拾芥园梁惠存的叔叔梁荔圃“监生军功,六品顶戴,奉政大夫,寿七十有六”,其时因邓辉    五弟登第,而为邓族祠堂题赠曰
“七世之庙可以观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邓辉 亦有答赠梁荔圃之作 “五品军功八旬晋寿 廿传世德四代同堂”。正是邓、梁因书而结下的缘分,使得粤东拾芥园之书板远播至越南。
前文所引的邓辉   《拾芥园梁惠存书赠》小注还提到一个书坊———五云楼。笔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所书坊研究者关注不多。今北京大学所藏的《唐钟馗平鬼传》扉页有“广东凤城五云楼”的字样,“凤城”乃顺德的旧称,清属广州府。当时邓辉    客居于“羊城河南宝珠寓舍”,于同治七年  1868   的新年,以“五”“云”二字起头,为五云楼题有一联曰 “五经四传诸子百家天地间一切奇书都归宝藏 云影天光风声月色宇宙内十分好景尽属新春”。五云楼梁逸堂又是拾芥园梁惠存的堂兄,由此可知邓辉 此次燕行必定亲自造访过五云楼,而且他同治四年 1865 赴粤时,就曾在五云楼刻书。据《邓黄中诗钞》第八草钞《登进〈邓家世美全集〉恭纪》诗前小序云
客夏有东行命,诣阙请训。公馀,谋长庶兄少文、仲次兄胄监荫生叔周、弟戊午科 秀才双江,奉将原录制书八道,辑成一卷,冠以小引,颜曰    邓家世美。秋七月,携至广东,付五云楼名梓梁逸堂寿之梨枣,示有征引也。旬日而成,银三两五钱五分五毫 四千八百十五字,每百字银七分,面板一块,银一钱八分 ,印以白素纸,皮以龟文锦。余袖归,兼载其板,以今元旦协吉登进大祠堂、仲祠堂季祠堂各一集,板于季祠堂  珍藏。
虽现未见有五云楼刻板的《邓家世美全集》流传下来,但《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集部可  知,亦曾有五云楼刊刻的其他书籍流传至越南。越南汉喃研究院现藏有《历科名表》的五




①   [清]吴兰修编 《学海堂二集》卷 18,清道光十八年  1838   刻本。
 
云楼刻本两种 一为五云楼明命十六年 1835 刻本,一为五云楼嗣德五年 1852  刻本。①
此书为举业用书,选录康熙二十六年 1687  至雍正二年  1724  清代各科乡试、会试的表文,由汪基校订。越南国家图书馆则藏有据五云楼本重刻的《大学大全或问》两种 一为明命十六年  1835    正月新镌本   R. 1228   ,一为嗣德十六年   1863    多文堂重刻本   R. 1229   ,以及三册《五云楼增订四体书法》长发堂嗣德己卯年   1879    刻本   R. 1945、R.
2083、R. 288   。虽然无法考察这些五云楼的书籍与书板以何种途径流传至越南,但已表明粤越两地曾经有过密切的书籍交流。
据笔者在越南的实地调查,以及参考相关的书籍目录,发现至少有三十二种越南古籍 曾经由佛山的书坊刊刻过。兹列表如下②



书坊、商号 所刊书籍 刊刻年份 书籍其他信息



 




金玉楼 皇越地舆志 1872 惟明氏付梓,一在提岸和源盛发客
 南圻六省地舆志 
1872 书名页题“在提岸大市广盛南发客”,版心题“在提岸大市和源盛发客”
 大南实录正编 1873 嘉定城惟明氏考正
 大南国史演歌 1874 喃文六八体,嘉定惟明氏付梓,提岸和源盛发售
 云仙古迹新传 1874 喃文诗传,嘉定惟明氏订正
 仕娓书集 1874 阮居贞编撰,嘉定惟明氏订正
 白鼠书集 1875 杨德号订正,提岸广浩源店发售
 金云翘新传 / 阮攸撰,喃文六八体诗传



 



 



天宝楼 昭君贡胡书 1885 嘉定惟明氏撰
 新撰词札 1887 宝禄督府使黄静斋撰
 如西日程 1890 喃文双七六八体
 三字经演义 / 汉喃六八体,藩城福斋先生著
 千字文演义 / 汉喃文,藩城福斋先生著
 幼学诗演义 / 汉喃文,藩城福斋先生著,广东街广盛南板,一作提岸大市广盛南
 白猿新传 / 喃文六八体诗传
 李公新书  喃文,明章氏订正
 杨玉古迹 / 嘉定惟明氏撰



 



 



① 王小盾、刘春银、陈义 《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集部,第 849 页。
② 这些书目包括王小盾等主编《越南汉喃文献目录提要》、《东洋文库朝鲜本分类目录附安南本
目录》、张秀民《中越关系史书目续编》、吴荣子《荷兰莱顿大学汉学院图书馆藏汉喃古籍目录提要》。
 



书坊、商号 所刊书籍 刊刻年份 书籍其他信息




文元堂 三字经演义 / 汉喃六八体,藩城福斋先生著
 千字文演义 / 汉喃文,藩城福斋先生著
 训蒙一曲歌 / 汉喃文,广南举人阮得镌撰
 金云翘新传 / 阮攸撰,喃文六八体诗传
 杨玉古迹 / 喃文六八体诗传,嘉定惟明氏撰
 三国志国语本 / 汉喃文




近文堂 状元幼学诗 / 汉喃文
 训蒙一曲歌 / 汉喃文,广南举人阮得镌撰
 昭君贡胡书 1875 喃文六八体诗传,堤岸和源盛发售
 林生林瑞传 1876 喃文六八体诗传
 封神邑伯考全集 / 喃文戏剧小说,广东街和源盛发售
 金龙赤凤全集 / 提岸和源盛发售
 三国志国语 / 广东街和源盛发售



陈村永和源 李公新传 1876 喃文六八体诗传,提岸和源泰发售
 西游演歌 1878 嘉定惟明氏撰,提岸和源盛发售
 许使新书 1879 喃文六八体诗传,提岸大市和源盛发售
 云仙古迹新传 1880 喃文诗传,嘉定惟明氏订正
盛南栈 云仙古迹新传 / 喃文诗传,嘉定惟明氏订正
 金龙赤凤全集 / 越南 戏,提岸广盛南发售
字林书局 李公新传 1876 喃文六八体诗传
 云仙古迹新传 / 喃文诗传,嘉定惟明氏订正




宝华阁 赵五娘新书 1887 凤油里明章号订正,广盛南发售
 陈诈婚演歌 1893 喃文 戏,凤油里人明章订正
 丁刘秀演歌 1894 喃 文 戏
 小山后演歌 
1894、1899 明章氏订正,扉二题 “嘉定省城金声号新撰”,
“安南提岸广盛南发兑”
 观音演歌新传 1896 喃文诗传
荣和园 李公新传 1876 喃文六八体诗传
英文堂 陈诈婚演歌 1908 喃文 戏,凤油里人明章订正



从上表我们可知,在佛山刊刻的书籍大多集中于 19 世纪 70 至 90 年代,其中刊刻时间最早的书籍是在 1872 年,这恰好处于广东刻书业走向极盛的时期。佛山的福禄大街是一个书坊较为集中的地方,刊刻过越南古籍的金玉楼、天宝楼、文元堂就位于这条街上。
 



三 粤越书籍交流的历史背景
上文表格所列佛山刊刻的越南书籍,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俗文化作品为主。除了《大南实录正编》、《皇越地舆志》、《南圻六省地舆志》为史籍、《新撰词札》为应    用文集以外,其余均为喃文俗文学作品和汉喃文夹杂的蒙学读物,即便是日记体的《如西    日程》,采用的也是俗文学中常见的七七六八体喃文诗体形式    《新撰词札》也与俗文学作品一样是在普通下层民众中广泛流传的书籍。二是大部分书籍由嘉定惟明氏校订、付梓,  甚至撰写,以及三种由嘉定藩城福斋先生所撰的蒙学书籍。三是书籍刊行后由广东和越   南南圻堤岸的商号进行发售。以上几点表面上似无相关,其实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   第三点还涉及到跨国、跨境的书籍贸易。
嘉定是华侨在越南的集中定居地,主要由两批华侨开发而兴盛繁荣。第一批是广东 人鄚玖、鄚天赐父子。郑怀德《嘉定城通志》记载曰
初,大明国广东省雷州府海康县黎郭社人鄚玖,于大清康熙十九年明亡,不服大   清初政,留发南投于高蛮国南荣府。见其国柴末府华民、唐人、高蛮、闽巴诸国凑集, 开赌博场,征课,谓之花枝,遂征买其税。又得坑银,骤以致富。招越南流民于富国、 陇棋、芹渤、淎 、沥架、哥毛等处,立七社村。以所居相传常有仙人出没于河上,因名河仙。①
关于鄚氏父子开发河仙的功绩,《皇越地舆志》曾有如下评价 “河仙镇,二道二县,在嘉定府之南,与暹罗国接壤,古属荒陬。孝哲王时,有北国人鄚姓者,来此垦闢,有部众臣于南  朝。哲王授予总兵职。迨永佑丙辰 1736 ,其子天赐袭封琮德侯。天赐有学问,招致文士,雅好诗书,作《河仙十咏》,描写景致,才韵风流,一方称重,其地日增繁衍,生民安居耕植,风物繁华,商舶凑集,盖亦海外之乐园也。”②鄚氏父子出色的经营能力,使得河仙在当时成为了一个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华、文士风流的人间乐园。在他们统治最强盛  时,后江以西和以南的湄公河下游一大片区域,都在他们的统辖之下,并与华南地区的贸 易往来密切,有“小广州”之称。
1679  年,明朝遗臣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雷广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因不愿事清廷而率领三千余人侨居越南,阮朝让他们在嘉定辟地而居。这是嘉定的第二批华侨 开发者。对此,《大南实录》有详细的记载
己未三十一年 1679 春正月,故明将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雷广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率领兵三千余人,战船五十余艘,投思容沱灢海口。自陈以明国逋臣, 义不事清,故来,愿为臣仆。时议 以彼异俗殊音,猝难任使 而穷逼来归,不忍拒绝。真腊国东浦 嘉定古别名 ,地方沃野千里,朝廷未暇经理,不如因彼之力,使辟地以居,一举而三得也。上从之,乃命宴劳嘉奖,仍各授以官职,令往东浦居之。又告谕真腊,以无  外之意。彦迪等诣阙谢恩而行。彦迪、黄进兵船驶往雷腊 今属嘉定 海口,驻扎美湫今属定祥 。上川、安平兵船驶往芹滁海口,驻扎于盘辚 今属边和 。闢闲地,构铺




①   [越]郑德怀 《嘉定城通志》卷 3,见戴可来、杨保筠校注 《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郑州  中州
古籍出版社,1991 年,第 151 页。
② [越]佚名 《皇越地舆志》,越南明命十四年 1833 刻本。原文“鄚”误作“鄭”。



 




 
舍。清人及西洋、日本、阇婆诸国商船凑集。由是汉风渐渍于东浦矣。①
嘉定此时不仅在文化上深受中国的影响,而且渐呈繁荣昌盛的气象。对此,《嘉定城通 志》如此描述 “ 1679 年 五月,文贞经引龙门兵弁船艘进营于美湫地方,起房舍,集华夷,结成廛里。暨显宗时,于市北立为府治,隶藩镇营。……治南为美湫大铺市,瓦屋雕甍,高亭广寺,洋江船艘,帆樯往来如织,繁华喧闹,为一大都会。”②
与此同时,雷广将士也在陈上川的带领下抵达边和“招致唐商,营建铺街”,将一草莱荒芜之地发展成为“农耐大铺”。《嘉定城通志》如此描述
农耐大埔在大埔洲头,开拓初,陈上川将军招致唐商,营建铺街。瓦屋粉墙,岑楼 层观。炫江耀日,联络五里。经画三街,大街铺白石甃路,横街铺蜂石甃路,小街铺青 砖甃路。周道有砥,商旅辐凑,洋舶江船收风投椗,舳舻相啣,是为一大都会。富商大 贾,独此为多。③
因此农耐大铺与龙门将士开发的美湫大铺、鄚氏父子开发的河仙镇,同为越南南部的三大 商贸中心。
19 世纪初,嘉定统辖藩镇、镇边、永镇、河仙、边和五营,成为了越南南部的行政中心。
人员是文献往来和书籍贸易最重要的媒介,在上述的历史背景下,嘉定华人也成为了中越书 籍交流的重要承担者。在佛山刊刻了大量越南典籍的惟明氏即是华裔。据金玉楼所刊刻的
《南圻六省地舆志》惟明氏自序“是以先郑公曾创为《嘉定通志》之书”,可知惟明氏为《嘉定城通志》的作者郑怀德的后人。郑怀德  1765—1825   字止山,号艮斋,先世为中国福建福州府长乐县福湖乡人,十岁丧父后,随母亲定居于嘉定,师从越南一代名儒武长缵。1808 年阮朝改嘉定镇为嘉定城,郑怀德出任嘉定城协总镇,此后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1816 年复任嘉定城协总镇。可见从惟明氏的先辈开始,即以嘉定为生活、任宦的基础。
自古广东就是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枢纽,特别是与邻近的越南,海上贸易和交通往来   不断。书籍也是嘉定的重要交易品种,《嘉定城通志》描述藩安镇柴棍铺大街    “联檐斗角,华唐杂处,长三里许。货卖锦锻、瓷器、纸料、珠装、书坊、药肆、茶铺、面店,南北江洋, 无物不有。”④柴棍即堤岸,今属胡志明市。“柴棍”意为大市  Cho  Lon   ,是越语读音   Sai
Gon 的直译,与广州话读音“堤岸”相近。《嘉定城通志》记载当地“民居稠密,铺市联络, 梁家瓦屋,比比相望,多通福建、广东、潮州、海南、西洋、暹罗诸国音语”,柴棍铺“大街北头,本铺关帝庙。福州、广东、潮州三会馆分峙左右”。⑤    前文所提追随陈上川开发的将士,亦多来自广东、福建二省。他们按照中国传统建起了关帝庙、观音观,以及会馆    “关帝庙在大铺洲南三街之东,面瞰福江,殿宇宏丽,塑像高丈余。后观音观,外包砖墙,石麟蹲于四隅,与大街西头福州之会馆,东下广东之会馆为三大祠。”⑥可见中越海上通道的沿岸省份是嘉定华人的最重要来源地。越南嘉定的华裔惟明氏将自己校订的书籍在祖国广




①   [越]张登桂等 《大南实录前编》卷 5,《大南实录》1,东京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言语文化研究所,
1961 年,第82 页。
②   [越]郑德怀 《嘉定城通志》卷 6,见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22 页。
③   [越]郑德怀 《嘉定城通志》卷 6,见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22 页。
④   [越]郑德怀 《嘉定城通志》卷 6,见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13 页。
⑤   [越]郑德怀《嘉定城通志》卷4、卷6,见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180、213 页。
⑥   [越]郑德怀 《嘉定城通志》卷 6,见戴可来、杨保筠校注《岭南摭怪等史料三种》,第 218 页。
 
东刊刻,然后再通过堤岸的和源盛、广盛南、广浩源、和源泰等商号在越南销售,是当时密  切的粤越贸易往来的一个缩影。佛山还是广东俗文学唱本的重要刊刻地,前文提到的刊 刻了越南古籍的近文堂、天宝楼就是刊刻广东木鱼书的主要刻坊。①   佛山有着发达的刻书业,加之交广密切的文化、地理联系,自然成为惟明氏刊刻越南古籍的最佳地点。
此外,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古籍《广东省府州县名演歌》,也可证明粤越两地有过非常密切的互相往来。此书撰人不详,现存抄本一种,11  页,高 29  公分,宽 17  公分,为广东省地名的七言体演歌,并附有中国陆路地图和咏仙城风景的八首诗。显然这样的典籍是 为了熟记广东的地理、交通而产生。
四 结论与余论
其实关于粤越两地的书籍交流,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木鱼书和喃诗传、喃文    戏这样的口头文学作品。以文学作品而言,在越南的官方书院目录《新书院守册》、《古学院书籍  守册》都曾收录了晚清著名小说家邵彬儒编撰的圣谕宣讲小说集《吉祥花》,此书收录了 发生在广东省的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 96 个。
在文学典籍之外,越南汉喃研究院还藏有绍治四年 1844 越南僧人福田于北宁端明寺重印的《鼎湖山志》八卷。鼎湖山为端州之名山,今辖肇庆市,粤东名刹庆云寺环抱于 其峰峦间。庆云寺曾为曹溪六祖高弟智常禅师隐迹之所,康熙年间,庆云寺第六代住持成  鹫编纂《鼎湖山志》,卷一为星野疆域、山川形胜、殿阁堂寮、创造缘起、新旧沿革,卷二为  开山主法志,卷三为继席宏化志,卷四为清规轨范志,卷五为耆硕人物志、檀信外护志,卷  六为登临题咏志,卷七为艺文碑碣志,卷八为山事杂志,是书乃研究明清之际岭南禅宗发 展的重要文献。此书的流传联系着以广东为纽带的中越佛教文化交流。越南阮朝官修史  书《大南实录》曾记载有三位中国僧人,分别元韶禅师、石濂和尚、玄溪和尚。元韶禅师原名谢元韶,字焕碧,广东潮州程乡县人,19 岁出家,师事报资寺旷圆和尚,30 岁入越弘传佛法。在他的影响下,越南中部形成了元韶禅派,元韶禅师也成为越南临济宗的第一代祖 师。越南国恩寺由阮主阮福澍于保泰十年  1729  御撰《大越国王敕赐河中寺焕碧禅师塔记铭》记载元韶的生平曰
焕碧禅师于丁巳年 1677 从中华来,初锡归宁府,创建十塔弥陀寺,广开像教, 再回顺化富春山,崇造国恩寺,并普同塔。至圣考前朝又命禅师回广东,延请长寿石   老和尚,并请佛像及法器,回来往完,成颇多功绩。自此奉旨住持河中寺。……历自   航来余境,计五十一年矣。至戊申年 1728 得病,于十月十九日召集四众人等,谈及玄机,嘱留秘语,临期授笔说偈,偈曰 寂寂境无影,明明珠不容 堂堂物非物,廖廖空勿空。书罢端然正寂,法腊八十一岁。②
这段文字提到长寿石老和尚,即《海外纪事》的作者石濂和尚。关于他的事迹,《大南实 录》叙述曰
石濂和尚号大汕,厂翁氏,清浙西人。博雅恢奇,凡星象律历衍射理数篆隶丹青




①   陈勇新 《佛山是孕育粤曲的摇篮》,http   / / www. fswenhua. gov. cn / whluntan / luntan. htm,2005  年
3 月 12 日 。
②   [越]介香 《顺化寺院碑铭》,越南佛教协会内部印行,1994 年,第 112—122 页。



 




 
之属,无有不会,而尤长于诗。明季清人入帝中国,濂义不肯臣,乃拜辞老母,剃发投 禅,杖锡云游,凡山川名胜足迹几遍。英宗皇帝尝令谢元韶如东求高僧。闻濂饱禅 学,乃往请。濂喜,遂与元韶航海南来。既至,居之天姥寺。显宗皇帝朝尝召见,与谈 禅教。上爱其精博,甚宠异之。……久之,濂辞归广东,赆赠甚渥。①
虽然这段文字关于石濂生平的记述有不确之处,但他曾受阮主邀请从广东入越传法之事 却是毫无疑问的。《大南实录》记录的第三位僧人,即是属于临济宗的玄溪和尚,云
觉灵,号玄溪和尚,广东人,临济正派三十五世也。少好游侠,又善武艺,常以仇   杀人,遂逃于禅。初航海至东浦,为游方僧,既而往顺化,卓锡于法云寺 后改天福 , 精持戒行,僧徒日众。②
17  世纪以来,除了上文所述之外,还有广东禅师觉风在顺化含龙山建含龙寺  今报国寺   弘法,兴莲在广南省延福县三台山以西创建三台寺等。石濂虽非广东人,却曾主持广州长寿寺,并由粤入越。从这个角度来看,《鼎湖山志》的越南刊本可谓是粤越佛教深度交流的反映。越南学者阮郎亦云 “里路  即越南中部   的佛教带有浓厚的广东特色”③所以,粤越之间佛教典籍的交流也不止于一部《鼎湖山志》。17      世纪末,越南湛公和尚
1674—1744   曾至鼎湖山庆云寺习禅六年,回国时带回三藏佛典三百部共一余卷,置于乾安寺。④ 《鼎湖山志》也由其传入越南。现存河内莲池海会寺嗣德九年 1854 刊刻的
《佛祖统纪》,原为宋咸淳五年  1269  四明福泉沙门志盘所作,据序言则知,此书亦为湛公和尚从中国请回,由福田和尚付梓印行。⑤
此外,粤越书籍交流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以越南华人为主的流通方式,笔者曾经指  出,使臣在中国的购买、中越文人间的相互赠送,都曾是中越书籍交流的主要方式。⑥    前文所提到的邓辉 就曾到拾芥园购书,燕行文集《东南尽美录》记曰 “秋日往拾芥园购书,放步至叶家祠、清介书院,叶棣新萼楼题赠,且以折扇索书,因闪原韵答之。”
以上种种均表明,清代中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书籍交流,以及由书籍交流为媒介的中 越文学、文化交流。总之,从现存的越南古籍来看,广东的地方文学曾随着越南华侨的步 履而广泛的流传于海外,而越南的俗文学作品也曾在广东佛山大量刊刻过,联系中越文学  交往与佛教交流、越南古籍在粤东的刊刻等其他因素来看,在清代存在着一条以广东为枢  纽的中越书籍交流海上通道。



作者简介  刘玉珺  1976—  ,女,广东南海人,文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越南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域外汉籍、汉唐文学与文献。




①   《大南列传前编》卷 6《高僧传》,《大南实录》1,第 284 页。
②   《大南列传前编》卷 6《高僧传》,《大南实录》1,第 285 页。
③   [越]阮郎 《越南佛教史论》,河内  文学出版社,2000 年,第 603—604 页。
④   [越]如山撰 《继灯录》,越南汉喃研究院所藏 AC. 158 / a 号刊本,第 46  页。如山乃洪福寺沙
门,此书有嗣德十二年 1859 福田和尚所撰的再版序文刊本。
⑤   参见越南河内汉喃研究院所藏 AC. 528 /1—7 号刻本。
⑥   参见拙著《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第一章《古代中越书籍交流》,北京  中华书局,2007
年,第 20—95 页。



 

〔出处〕 《中国文化研究》2017 年春之卷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