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团登台演大戏


李国斌

    

    
   

                               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赵子龙计取桂阳》,从演员到乐队、幕后工作人员全部上台演出
    11月9日下午,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能姣接到好几个电话,都是问她要《赵子龙计取桂阳》的演出票。“没想到这么多人想看,可惜我手上早就没票了。”


    当晚,由该中心历时两年创排的新编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在省花大舞台亮相,精彩的演出,现场掌声和叫好声不断。


     一个“接地气”的赵子龙


    该剧根据《三国演义》52回“赵子龙计取桂阳”和《三国志·赵云传》有关情节创作。故事讲述赵云奉命征讨桂阳,3000兵马只带着5天粮草长途奔袭以求速战速决,在面对天灾干旱、缺水无粮、百姓遭灾、生存困难和桂阳太守赵范为守住城池百般诡计刁难、层层设障死守城池的困难时,赵云为民生计不兴杀戮,从获得民心入手巧妙化解各种危难,最终挖井修渠引水赈灾,大情大义受到百姓爱戴,也让赵范心悦诚服,成功计取桂阳。


    上海沪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龚孝雄是该剧编剧之一。他是桂阳人,也是从桂阳湘剧团走出去的。“当时他们请我编剧的时候,说实话,很不想接,但是推不掉,因为既是我的家乡,又是我的‘母团’,觉得有责任为他们创作一台戏。”


    龚孝雄说,《三国演义》中“赵子龙计取桂阳”的情节很简单,构不成一个现代文学意义上的剧本,必须重新架构。刚开始进展很不顺利。通过采风,他了解到当地对赵子龙可谓妇孺皆知,至今还留存了很多遗迹,如赵公祠、子龙庙等,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他的思路于是渐渐清晰,五易其稿后终于定稿。


    “我写的这个赵子龙,既不是历史上的赵子龙,也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而是桂阳百姓千年来口耳相传的神,是一个‘接地气’的赵子龙。”龚孝雄说。


     演职人员“拆东墙补西墙”


    这是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首次在湖南艺术节演出大戏。该剧得到桂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先后3次拨款210万元支持剧目的创排。


    “虽然有政府的鼎力支持,但是对县级剧团来说,排一台大戏太难了。”导演贺希娟说,像这样的戏就是放在省级院团来排,也有很大的难度。


    谢能姣告诉湖南日报记者,《赵子龙计取桂阳》场面大、角色多、专业要求高,大家克服了创排时间长、经费紧张、人员缺乏等重重困难。


    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有43人,演员仅20多个。而《赵子龙计取桂阳》在台上的角色近70个。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该中心从省湘剧院、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请了两位国家一级演员,对所有演职人员进行了两个月的封闭式培训。有些以前从未上过台的幕后工作人员,都在剧中有角色。


    “我们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今后还想继续演出,所以主演全部由中心的演员担纲,此外从郴州等地的文艺院团借调了20个演员参与排练演出,并从省湘剧院借调了乐队。”谢能姣无奈地说,人手太少,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既坚持传统又有创新


    贺希娟认为,《赵子龙计取桂阳》的一大特点就是继承戏曲程式化的传统,唱作念打都严格秉承程式化。而在灯光、服装、舞美等方面进行创新,用现代化的手段推陈出新。该剧另一大看点是,武戏部分非常多,包括空翻筋斗、刀枪对攻和徒手打斗等高难度动作。


    音乐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全剧以弹腔为主,高腔为辅,昆腔点缀,同时融入地方小调、桂阳瑶族的山歌和现代音乐元素。桂阳县采矿冶炼、芙蓉峰和蒙泉等地方历史文化也在剧中得到展现。


    在挖掘桂阳历史文化遗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也实现了以剧目推动人才培养。在龚孝雄看来,演员们都有大的进步,自信心、驾驭舞台的能力增强了很多。
    11月9日下午,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能姣接到好几个电话,都是问她要《赵子龙计取桂阳》的演出票。“没想到这么多人想看,可惜我手上早就没票了。”


    当晚,由该中心历时两年创排的新编湘剧《赵子龙计取桂阳》在省花大舞台亮相,精彩的演出,现场掌声和叫好声不断。


     一个“接地气”的赵子龙


    该剧根据《三国演义》52回“赵子龙计取桂阳”和《三国志·赵云传》有关情节创作。故事讲述赵云奉命征讨桂阳,3000兵马只带着5天粮草长途奔袭以求速战速决,在面对天灾干旱、缺水无粮、百姓遭灾、生存困难和桂阳太守赵范为守住城池百般诡计刁难、层层设障死守城池的困难时,赵云为民生计不兴杀戮,从获得民心入手巧妙化解各种危难,最终挖井修渠引水赈灾,大情大义受到百姓爱戴,也让赵范心悦诚服,成功计取桂阳。


    上海沪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编剧龚孝雄是该剧编剧之一。他是桂阳人,也是从桂阳湘剧团走出去的。“当时他们请我编剧的时候,说实话,很不想接,但是推不掉,因为既是我的家乡,又是我的‘母团’,觉得有责任为他们创作一台戏。”


    龚孝雄说,《三国演义》中“赵子龙计取桂阳”的情节很简单,构不成一个现代文学意义上的剧本,必须重新架构。刚开始进展很不顺利。通过采风,他了解到当地对赵子龙可谓妇孺皆知,至今还留存了很多遗迹,如赵公祠、子龙庙等,还有大量的民间传说。他的思路于是渐渐清晰,五易其稿后终于定稿。


    “我写的这个赵子龙,既不是历史上的赵子龙,也不是《三国演义》中的赵子龙,而是桂阳百姓千年来口耳相传的神,是一个‘接地气’的赵子龙。”龚孝雄说。


     演职人员“拆东墙补西墙”


    这是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首次在湖南艺术节演出大戏。该剧得到桂阳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先后3次拨款210万元支持剧目的创排。


    “虽然有政府的鼎力支持,但是对县级剧团来说,排一台大戏太难了。”导演贺希娟说,像这样的戏就是放在省级院团来排,也有很大的难度。


    谢能姣告诉湖南日报记者,《赵子龙计取桂阳》场面大、角色多、专业要求高,大家克服了创排时间长、经费紧张、人员缺乏等重重困难。


    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有43人,演员仅20多个。而《赵子龙计取桂阳》在台上的角色近70个。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该中心从省湘剧院、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请了两位国家一级演员,对所有演职人员进行了两个月的封闭式培训。有些以前从未上过台的幕后工作人员,都在剧中有角色。


    “我们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今后还想继续演出,所以主演全部由中心的演员担纲,此外从郴州等地的文艺院团借调了20个演员参与排练演出,并从省湘剧院借调了乐队。”谢能姣无奈地说,人手太少,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既坚持传统又有创新


    贺希娟认为,《赵子龙计取桂阳》的一大特点就是继承戏曲程式化的传统,唱作念打都严格秉承程式化。而在灯光、服装、舞美等方面进行创新,用现代化的手段推陈出新。该剧另一大看点是,武戏部分非常多,包括空翻筋斗、刀枪对攻和徒手打斗等高难度动作。


    音乐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全剧以弹腔为主,高腔为辅,昆腔点缀,同时融入地方小调、桂阳瑶族的山歌和现代音乐元素。桂阳县采矿冶炼、芙蓉峰和蒙泉等地方历史文化也在剧中得到展现。


    在挖掘桂阳历史文化遗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桂阳县湘剧保护传承中心也实现了以剧目推动人才培养。在龚孝雄看来,演员们都有大的进步,自信心、驾驭舞台的能力增强了很多。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