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 修身 重教


杨柳青

    

    
   

      ——黄培云院士之子谈家风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黄家林老师正在整理有关他父亲的资料。


    黄家林的父亲,是“中国粉末冶金之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黄培云。在黄老师的办公室,他向记者谈及父亲对他的言传身教。


      好学是家里的传统


    “父亲好学,他在粉末冶金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他重学习分不开。”黄家林说,1952年,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作为学校主要筹建者之一,时任武汉大学矿冶系主任的黄培云从武汉来到长沙。


    学校要设立当时在中国还是空白的粉末冶金专业。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上过30学时粉末冶金选修课的黄培云临危受命。


    对于黄培云来说,一切要从零开始摸索。黄家林回忆,父亲带着几个学生向粉末冶金技术发起冲击,不是在教学楼前坪烧锅炉,就是在查阅书籍,反复演算。因为想学习日本的研究成果,当时已过40岁的黄培云决定学习日语。他把日语单词一个个写在小卡片上,揣在兜里,有时间就拿出来背上一会。一段时期后,黄培云说起日语竟像模像样了。


    黄家林回忆,即使到了90岁高龄,黄培云仍保持着好学的状态,每天坚持在家看报看书,还会和人探讨古典音乐。


    在父亲黄培云的影响下,黄家林从小也养成爱看书的习惯。黄家林告诉记者,他自小对计算机和航天航空感兴趣,父亲就帮他在中南大学图书馆借书。一次,父亲带回本日文版的《航空情报》,要他坚持读完。黄家林便学着父亲,一边自学日语一边看。一个月后,书看完了,日语也会了。


    后来,黄家林下乡当知青8年,在工厂当了4年钳工。虽离学校远了,但他从没停止学习。每次回到长沙,他都会背一袋子书去看。“爱读书是我们家的传统,好传统不能丢。”


     做人要宁静淡泊,艰苦奋斗


    1946年,黄培云拒绝了麻省理工大学的极力挽留,回到国内在武汉大学任教。当时学校很困难,经费极少,但黄培云夫妇把苦日子过得挺有味。


    一次黄培云进城,好东西别人都买走了,他就只买了个木柜子回来。黄培云夫人看了,笑着说:“行,咱们这个月就吃木头吧。”


    黄家林说,父亲总说做人要宁静淡泊,对物质方面看得很淡。


    中南矿冶学院建校初期,也是一段艰苦岁月。黄家林回忆,建校缺人,经费紧张,父辈们自己做瓦,自己建窑、压坯、烧砖。学校外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他们就用锄头一点一点把路铲平,使大批建校物资运往校区。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伴随着黄家林成长。后来黄家林发愤图强,从工厂考入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学习,随后成了学校一名普通教职员工。很多人不解:父亲“打个招呼”不就好了?但黄家林只是笑笑说,这是自己的事,一定要努力凭本事。


       治学要严谨,为师要负责


    如今,63岁的黄家林被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返聘。黄家林说他愿发挥余热,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父亲在教学上对我影响很深。”黄家林说,黄培云改学生论文时,会逐字逐句甚至细致到标点符号。觉得哪里有问题,便会贴张小纸条在上面,写上问题所在,有时贴的小纸条比论文还厚。


    “父亲如果看到学生治学不严谨,会很生气。”黄家林说,黄培云常对他说搞学术要科学严谨,可以大胆提出质疑,但不能轻易下结论,下结论就必须有依据。


    黄家林回忆,2011年,父亲的一位学生拿着自己写的书请黄培云指导。当时已94岁高龄的黄老坚持拿放大镜一行一行看完了。就像往常批阅学生论文一样,他在有疑问的地方贴上小纸条,写上自己的意见,并要求学生一个个解答。


    “教书育人,一定要认真对待。”黄家林说,在父亲影响下,他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改论文时,会像父亲一样圈出有疑问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意见,再让学生一遍遍改。有时一篇论文改完,一支崭新的水性笔也用完了。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