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地方文献馆藏体系构建研究——以丹东市图书馆为例


刘颖

    

    
   

面对新媒体、新技术、新文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公共图书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厘清文献资源的内容和载体,科学规划和设计文献的征集和管理方案,制定便于开发使用的地方文献分类标准,大力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结合丹东市图书馆工作实际,笔者现就特色地方文献馆藏体系建设问题谈几点认识。


 


地方文献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


1.1 地方文献及特征


地方文献是国家文献保障体系在特定地域的缩影,是记录某一区域自然、社会和历史发展变化及影响的一切载体,是该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和自然等各个方面发展轨迹的客观写照,具有“存史、资政、励志、兴经、助文、育人”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地方文献工作一直是界内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早在1957年,杜定友先生积长年从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之结晶,撰写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一文,对地方文献的基本理论及工作内容第一次作了全面论述。他认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1]这一定义迄今为止也是较权威的一种解释,然而,其对地方文献只分解到“地情”这一层次含义。随着图书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浙江图书馆王效良先生又进一步将地方文献深入到更本质属性的研究,认为地方文献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包含历史信息的一切文献。[2]进一步强调了我们要收集的是后人能借鉴的,在历史长河里有其生存意义的文献。


地方文献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文献的特殊资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地域性。地域性是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以丹东市图书馆(以下称我馆)馆藏地方文献为例,馆藏1986年出版的《丹东市情》,是一部综合介绍丹东市建国三十多年来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书籍,它对各界人士了解丹东市情,研究丹东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决策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时代性。地方文献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如本馆馆藏《永恒的记忆——凤城人民支援抗美援朝实录》,是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3周年,由凤城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特殊历史时代的地方文献,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载史册。三是广泛性。地方文献记载了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全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如本馆馆藏《走进新世纪的丹东》,记录了新世纪以来丹东各项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涉及各条战线,非常全面。四是系统性。无论从各类型地方性文献的综合角度,还是就个体文献的个性特征,都反映出地方文献系统性的特征。如本馆馆藏《丹东年鉴》,每年连续出版物,非常系统,需要地方文献部门延续收藏。地方文献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它对发展地域性文化和各项事业的重要意义。


1.2 地域文化及丹东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客观反映出当地的地理变迁、历史积淀、人文底蕴,甚至是发展潜力。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固定人群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体现地域特色的生活和生存模式的综合反映。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文化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这种现实人文状况以隐性的系统而存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导向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走向。[3]


丹东地处祖国边陲,历朝都是军事要塞。唐尧属青州,虞舜属营州,战国时为燕国东部边疆。元朝时沿袭金制置婆娑府,明朝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丹东地理位置特殊,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是连接朝鲜半岛与中国及欧亚大陆的主要陆路通道,是中国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和万里海疆的北端起点,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历史悠久,“前阳人”头骨化石证明早在1.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劳动、繁衍生息。丹东特殊的区位和地理、历史环境,决定了丹东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多年来,丹东市以创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丹东为目标,努力开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以前阳人、后洼遗址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满族、朝鲜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乌骨城、虎山长城为代表的边陲文化;以抗美援朝历史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鸭绿江、凤凰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共同构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体系,这些都为丹东市图书馆构建特色地方文献馆藏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地域文化与地方文献之间的关系


地域文化是地方文献的根脉,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地域文化是地方文献的源头,是地方文献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地域文化的记录和反映,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措施就是搜集、整理、保存并开发该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4]。地方文献产生的基础和来源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发展在一定层面上引导着地方文献的生产,与此同时,地方文献的生产过程就是传承、创新、开发和利用地域文化的过程,所以,地方文献的生产水平对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丹东市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的特点


丹东市图书馆属于国内成立比较早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好的基础。现藏各类地方文献2803种,6410册,专题地方文库6种。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其馆藏地方文献形成完备的结构体系,呈现鲜明的特点。


2.1 地方文献特色专题库已成亮点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收集地方文献,开发和利用特色馆藏,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特色馆藏的内核是全面而系统地收集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内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全面性、系统性、新颖性等特点。近年来,丹东市图书馆致力于地方文献特色专题库建设,先后建成了《满学文库》《安东纪事专题库》等。在《满学文库》建设中,本馆根据自身馆藏特点,做出了较周密的建库设计方案。即实现两个同步:建库与服务同步;三个并重:纸本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并重;六个联动:方案细化、人员调配、经费支撑、广开渠道、专家指导、宣传造势等环节联动;三库一体:“三库”即满学文库纸本库、满族文献全文数据库和安东纪事专题库,“一体”就是广义的满学文库;实现获取方式多样,就是阅览室纸本阅读、局域网电子阅读和互联网随时阅读。旨在以特藏提升馆藏品质,促进特色服务开展和特色图书馆建设。


本馆特色专题库凸显专业特点、地域特色,致力于以特色收藏打造独一无二的产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资源共享。


2.2 地方作家作品征集已成规模


丹东人杰地灵,文人辈出。在丹东不乏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如雷加的《春到鸭绿江》《春天来到了鸭绿江》、岳长贵的《大地情》、孙鹤的《终极论》《遗憾论》等著作。地方作家作品是地方文献收藏体系中的一部分。收集当地人士的著作不仅可以丰富地方文献馆藏,而且可以争取到各界作者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注和图书捐赠。多年来,本馆采取为捐赠者颁发“捐赠证书”、召开捐赠者座谈会等措施,进一步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向图书馆捐赠作品的积极性。如今丹东市图书馆作家作品征集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丰富的地方作家作品收藏,进一步彰显着馆藏特色。


2.3 地方志、行业志收藏全面系统


地方志是指比较全面反映某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与发展情况等的重要文献,如《安东县志》《宽甸县志》《凤城市志》等,这类文献应该成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内容。此外,各行业志,如《丹东公安志》《丹东教育志》《丹东市科学技术志》;人物志,如《中国人民志愿军人物志》等,均属地方文献的范畴,皆应全民系统收藏。丹东市图书馆始终把这类文献作为立馆之本,各种地方志、行业志收藏全面系统。


2.4 少数民族研究文献较为系统


丹东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边境地区,总人口为281.9万人,满族人口为117.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7.1%。满族在丹东地区定居已有300多年历史,特有的满族文化,是在满族自身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弘扬、继承和保存丹东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本馆建立了《满学文库》,收藏了《伪满洲国政府通报》《清实录》《满族通史》等文献1026册,电子文献4000余种。这部分文献成为丹东市图书馆最具代表性的特色资源。


2.5 日伪资料成为独具特色的精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伪在丹东地区攫取了各种特权,并利用这些特权,对丹东实行殖民统治,丹东地区的经济也完全变成了殖民地经济。与此同时,也留下大量的日伪统治时期的文献,这些较为珍贵的史料,对研究鸭绿江流域的经济、产业、矿藏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馆共收藏有《亚东指要》《兴亚概览》《满洲志》等1300余册,一部分资料已成为馆藏珍品。


2.6 地方报刊文献连续完整


地方报刊文献是地方文献的主体。依据丹东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原辽东省委机关报《辽东大众》,撤省建市后的《安东日报》,后改为《丹东日报》,本馆都有连续收藏。日本统治时期,由日本人中岛真雄于1906 10 月在奉天创办的《盛京时报》,在中国存在的时间有38 年之久(19061944年),搜罗泛博,几乎贯穿了日本侵华的全过程,本馆收藏了其全套影印本。


 


地方文献馆藏体系构建的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地方文献呈缴制度


呈缴本制度在我国由来已久,这是解决地方文献征集问题的重要制度,但据笔者调查,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4]。我国早在1951年,政务院就颁布实施了《管理书刊出版业、印刷业、发行业暂行条例》,1952年出版总署又颁布《关于征集图书期刊样本暂行办法》,开始建立呈缴本制度。国内的广州市政府分别于19851995年签发了相关文件,丹东市政府也曾在上世纪末签发了向市图书馆缴送出版物的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像丹东市政府和丹东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的《丹东年鉴》、丹东市财政局编辑的《丹东财政年鉴》等,每年及时呈缴,但更多单位没有坚持和响应。可以说,政府的呈缴本文件对图书馆征集和保存地方文献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文件下达后,缺少督查机制,从而使制度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执行不力,甚至成为一纸空文。这就需要图书馆从实际出发广泛宣传呈缴本制度,力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同时,笔者建议政府及主管部门建立配套的约束监督机制,


为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提供更加完备的保障。


3.2 整合地方文献资源,强化体系建设


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是“地域性”,图书馆在广泛全面收藏地方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应加强地方文献资源的整合,构建特色鲜明、载体多元、索取方便的地方文献资源馆藏体系。


骆伟在《地方文献学概论》中指出,加强馆际协调与合作,发挥文献资源的特色优势,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也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丹东市图书馆应以市馆为主体,将三县(市)三区以及市少儿图书馆等地方文献予以整合和统筹,从而组成丹东地方文献协调中心,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为丹东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丹东市现有地方志一部分保存于图书馆,一部分保存于档案馆,一部分保存于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还有一些收藏于辽东学院等高校图书馆。分散的资源造成各馆都不成规模,为了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有必要整合各方资源,由丹东市图书馆牵头,建立一个反映丹东地域文化特色全貌的丹东方志馆,以此转变地方文献收集从“占有”走向“拥有”的观念。


此外,应全面系统揭示地方文献,扩大地方文献资源的宣传,促进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86年,曾由丹东市图书馆、丹东市史志办公室、丹东市档案局、丹东日报社、丹东市公安局、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丹东市政协和丹东市党史办公室合作编辑了《丹东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时隔三十多年,新的地方文献不断涌现,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各界不仅要加强合作,续编《丹东地方文献联合目录》,而且还要加强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为地方文献资源网络环境下的共享创造条件。


3.3 加快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级各类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资源属于特色资源,是最应该实现数字化管理、网络共享的内容。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记忆”数据库,容纳了北京建城3000年、建都800年的历史文化信息[6];各级公共图书馆都结合馆藏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近年来,丹东市图书馆不断加强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展示丹东地域特色文化已初见成效。立足实际,加强地方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建设标准化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网络共享,这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方向。


 


结语


地方文献是地方百科全书,是地方文化之宝藏。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在于丰富而系统的收藏。当前,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立足实际,加强地馆藏方文献资源的发掘、整理和收藏,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文献馆藏体系,建设各具特色的地方文献数据库,促进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共享,让地方文献资源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伟华.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


[2] 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J].津图学刊,20031.


[3] 张燕清.福建文化生态与历史文化传承[J].东南学术,20035.


[4] 黄淑娥.试论地域文化中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J].商洛学院学报,20084.


[5] 冯守仁,等《公共图书馆》法呈交本制度的立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


[6] 黄鲲翔.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以柳州市、县地方资源共享建设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4.

〔出处〕 图书馆学刊2017 年第5 期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