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振兴典型模式分析


    

    
   
       浙江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示范区。浙江各地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探索,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案例。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了解浙江乡村振兴的建设情况,本文通过对浙江多个县(市、区)的实地调研,与主管部门、村镇干部、农民、企业负责人等不同类型群体进行深入交流,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路径,对浙江省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各地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平湖产兴振兴模式
        平湖是浙江省嘉兴市下辖县级市,近年来,平湖市全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争当乡村振兴的领跑者。
        1.建设农业经济园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7年,平湖市成立浙江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农开区),规划面积55.8 km2,与广陈镇实行“区镇合一”,实体化运作。农开区通过集聚土地要素、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突出招强引大,创建农业农村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举措,已引进农业经营主体103家,其中引进亿元以上农业项目2个,新增“四新”经营主体16家,完成平台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
        2.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平湖市积极构筑“1+5+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蔬菜(芦笋)、西甜瓜、食用菌、林果(花卉)、水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互联网等三大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此同时,平湖市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政府发布相关扶持政策,盘活土地要素资源,用地空间和指标优先用于农业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2018年,平湖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0.17亿元,农业增加值13.36亿元,增加值增速2%,列嘉兴市第一。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 443元,增长9.4%,列嘉兴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浙江平均数的134.4%。
        二、黄岩“1+3+3”人才振兴模式
        台州市黄岩区紧扣“三农”人才的“引、育、留”,多渠发力,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导向。
        1、建立一所学院,提供一流平台
        黄岩区高度重视与大学、研究院所合作,并建立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由同济大学和黄岩区委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双院长”,学院致力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和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地深度合作,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截至2019年6月,“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已吸引共61批共计3325名学员参加培训,其中省外26批共计1036人。
        2、实施三大聚才方略,汇集各方人才
        一是广辟渠道引人才,组建农村产业发展导师队伍,开辟“新农人”下乡创业渠道,加强对乡村振兴人才的政策倾斜。二是搭建平台育人才,搭建以乡村振兴学院为核心的人才平台,加强农技专业人才培训,做到“专家授课、现场示范、实践操作、完成考察、实践下乡”有机融合。三是优化环境留人才,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联手名师名家打造合作基地,落实人才下乡的全程服务。
        3、打造“三支”队伍,共铸人才振兴
        一是打造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积极选派优秀人才到省市参加培训与考察,扩大对外交流,提高理论和实战水平。二是打造乡村振兴的主体队伍,按照主导和特色优势产业建立培育对象库,大力推广分段培育,成就一批新时代农民。三是打造乡贤与返乡创业队伍。黄岩区以各类乡贤活动为载体,积极促成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同时还吸  引社会各界人士到黄岩创新创业。
        三、天台“和合文化”文化振兴模式
        “和合文化”是天台山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天台县作为中国“和合文化”传承基地,一直高度重视“和合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注重将其融入自身发展,积极推动文化物化、产业化,促进乡村振兴。
“和合文化”助推乡村产业发展。唐代的“和圣”寒山子曾隐居于天台县后岸村中的一处岩窟中,因此,后岸村在传承弘扬和合文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后岸人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高效展开“和合文化”项目建设,在历史风貌、游客服务、传统美食、乡村治理等各个方面,都充分融入和合文化,游客村民同乐共享。2018年,全村农家乐71户,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5000元,是全省人均年收入的164.8%。
        “和合文化”在天台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普惠无偏。天台以和风招英才,合作引能人,和合育新人;以和合为魂,发展乡村多元传统文化,丰富文艺精品创作,壮大影视文化产业;借力和合文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六进六创”,助铸和合班子、和合社会。
        四、临安生态振兴模式
        临安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杭州市的后花园,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
        1.坚持一张蓝图汇到底
        自2003年实施“千万工程”以来,临安区委区政府坚持“全域景区化”战略,坚持一张蓝图汇到底。通过实施“一廊十线”“百路千里”“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等工作,串户成带、连片成景,打造诗画临安。
        2.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
        在临安区天目山脉南麓,有个白沙行政村。30年前,村民们“靠山吃木”,以卖木头为生,但因树木被大量砍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每逢暴雨,山体滑坡、房屋倒塌,村民们损失惨重。痛定思痛。白沙村开始封山育林,村民通过种植山核桃、笋竹干、茶叶等农特产品,既带来经济收入,又有利于环境。1998年,白沙村立足于当地的优美环境,成立临安首家农家乐协会,开办农家乐和民宿,谱写了从“卖木头”到“卖山货”,再到“卖生态”的三部曲。2018年,白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的6万元,是浙江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村之一。
        五、武义“后陈经验”组织振兴模式
        2004年6月18日,全国首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创建。这套以村务监督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机制被称作“后陈经验”。2010年,村务监督制度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后陈经验”声名远播,从“全国首创”到“全省覆盖”,再到“全国推广”。
        15年来,后陈村村监委不断优化监督手段、监督范畴、监督方式,实现了传统的公示向双向交流,单一管钱向管钱、管事、管人转变,形成了“确定监督事项-收集民意-制定方案-监督落实-通报反馈”的程序化监督模式,依托微信公众号,建立了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建立,让村民有了行使民主监督权力的平台,促进村级组织及时处理问题,形成了农村基层自我发现矛盾、内部化解矛盾的纠错机制,有效提升了基层农村的治理能力。后陈村成为村风和谐、村容洁美、村民富裕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出处〕 《浙江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模式分析》浙江农业科学2020年61期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