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演绎齐白石传奇人生


陈薇

    

    
   

  10月29日下午,由湘潭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精心创排的大型现代花鼓戏《齐白石》在长沙实验剧场上演。每一段戏就是齐白石的一段经历,剧情精彩,现场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现场掌声不断。


      2个小时,浓缩90余年人生


    齐白石是近代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家道贫寒,曾是乡下的一名木工,到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大师,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即使说上三天三夜,恐怕也讲不完。


    然而,花鼓戏《齐白石》只有短短2个小时,怎能将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诠释完整呢?这是一件难度挺大的事情。


    《齐白石》的编剧、著名湘籍剧作家周兴国说:“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没敢一口答应。后来,我读了近200万字关于齐白石的资料,心里开始有了一点底了,我决定找几个关键点来突出齐白石的特质。”


    周兴国归纳了齐白石的三大特点。“第一,是他的质朴。齐白石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他的性格里有一种超然的质朴,让人觉得见了他都会心疼,都愿意帮助他。那时,齐白石得到了湘潭多位名士的帮助。第二,是他的‘不甘心’。齐白石对自己永远不满足,那时其实他的雕花技术在乡下名气很大,他却不满足于这个成就。后来,他学习诗词歌赋画,样样都很出色,是一位全能的艺术家。57岁时,他决定周游全国,五出五归走了几十个省市。那时的交通可不比现在方便,齐白石经常是步行,有时坐坐马车,这都源于他对自己的不满足。第三,是他的执着。齐白石一生只爱艺术,曾有友人见他穷困潦倒,想给他谋个一官半职,都被他婉拒了,他说,除了作画,我别无所求。”


    周兴国说:“抓住了齐白石的这3个特点,我的剧本创作也就有了基本思路。”


    花鼓戏与齐白石,都带有泥土气息


    从最初策划筹备,到上台演出,花鼓戏《齐白石》历时近3年。


    整台剧没有明显的场次结构,而是选取了齐白石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若干个故事,来展现齐白石的特质。有新婚之夜,白石为了要回《芥子园画谱》这本书,跟媳妇说尽了好话。有学刻金石,白石经受老师各种刁难、考验而依然地坚持。有朋友请他去做官,他坚决不受。有日本军官向他索画,他画上螃蟹并提上“横行到几时”的讽刺。还有最后,画和平鸽,荣获国际和平奖,被世人誉为“和平老人”。


    更有意思的是,整台剧目结合湘潭特色花鼓戏、民谣、号子以及现代时尚音乐等艺术元素,并大量引用湘潭民俗民风,主题鲜明,雅俗共赏,地域特色鲜明。


    观影前,记者曾有些担心地问《齐白石》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何艺光:“一个是世界名人,一个是地方剧种,花鼓戏能诠释好齐白石吗?”


    何艺光坚定地回答:“用花鼓戏来演绎齐白石,再适合不过了。我觉得有一种归宿感,因为两者都来源于乡野,都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白石老人的闪光品质,值得今人学习


    剧中,有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场景:一个卖白菜的小贩也喜欢齐白石的画,就想找他换画。结果,齐白石用他的画跟小贩换了几斤白菜。


    周兴国说:“这个故事不是我编的,在资料上都是有详细记载的。这说明齐白石对底层人民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随和。还有一次,我读到齐白石的另一个故事,读得几乎要掉泪了。说的是有一个太监,清朝被推翻后他沦落到社会上,没有人瞧得起他,没人用他,齐白石把他找来,当了门房。齐白石对他说,苦命人和苦命人的命都是连在一起的。你看,齐白石把自己也看做是苦命人,深感人世艰辛,同情这些穷苦人。”


    齐白石出名后,他的生活富有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却依然保持着勤俭朴素,不奢华、不浪费、不骄宠,甚至在外人看来还有些“小抠门”。其实,这些都是他身上闪光的品质。


    质朴,执着,坚持,对艺术始终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样的品质,值得今人学习。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