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探析


王华月

    

    
   

摘要:文章主要从新疆地方志、新疆地方史著作、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文献及少数民族史著作、新疆游记、考察记和考古记、近人研究著作等方面介绍了新疆地方文献的整体情况,分析了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的诸多特点,提出了新疆各级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途径与措施,希望为新疆地方文献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一些借鉴。

一、新疆历史概况
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是我国边疆省份之一,拥有“三山夹两盆”的特殊自
然地理环境。北部和东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阿尔泰山,中部为东西走向的天山,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昆仑山,东南部为西南东北走向的阿尔金山,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中央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天山与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为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中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新疆“既有地广人稀
、荒寂不毛之貌,也有水草丰美、瓜果飘香之景”[1],孕育出特殊的民族文
化。
新疆具有悠久的历史,自西汉时期就正式统一于中央政权,史称“西域”。自
汉武始,开张掖、酒泉诸郡,又使张骞寻河源,直至昆仑,后班超使西域,以三十六人威服五十余国,遂命为都护以镇之,而西域始通。[2]此后,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从政治上讲,新疆是我国的国防前沿,东北、西北、西南分别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接壤,具有重要的政治地缘;世居新疆的少数民族多具有跨国性特点,自古就与中亚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更加显示出新疆重要的政治地位。
从经济上讲,新疆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中西经济交流的重要枢纽
,无论是我国的丝绸、茶叶,还是中亚地区的香料,都得经过新疆,才能完成经济的交流;直至今日,新疆仍然是我国与中亚乃至欧洲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
从文化上讲,首先,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繁荣,留下了数
量繁多的文化遗产;其次,新疆一直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就有月氏、匈奴、丁零、昆坚、乌揭、吐火罗、回鹘等民族生活,现在依然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汉、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达斡、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这些民族经历几千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或消融,或重组,但都留下了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痕迹,遗留下伊斯兰教、喇嘛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萨满教等不同的宗教文化,风格各异的民俗风情及民族宗教节日,保存有不同宗教、不同语种、不同文字的古代典籍,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新疆灿烂民族文化的内容。

二、新疆地方文献新疆地方文献,指反映新疆地区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
记录,它不仅记载了新疆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还记载了新疆各民族的习俗文化、民间文化等,是新疆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新疆地方文化发展的缩影与积淀,具有保存和传承新疆地域文化的功能与价值。新疆地方文献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一)新疆地方志
地方志简称方志,是记录一个地区的疆域、沿革、山川、古迹、物产、风俗、
民情、人物、方言等内容的综合性著述。主要有一统志、州志、府志、县志、市志、专志(诸如山水志、寺庙志、名胜志、游览志、风物志……)等。在历代新疆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所修的地方志中,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各民族形成、生活特点的资料及各民族开发边疆、相互交往的资料,保存了许多正史中不记载的地方史料,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新疆方志总量不多,据朱士嘉先生《中国地方志综录》(增订本)之著录,新疆地方志共有59种,但在已见的地方志中,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或订正史书记载之误者亦属不少。新疆最早的地方志出现于隋唐宋时期,称为图经或图志,如隋朝裴矩编的《西域图记》、唐朝许敬宗的《西域图考》、唐朝的《西州都督府图经》(目前仅存残卷)等,都是新疆较早的地方志,只可惜多散佚失传于世。另有明代马文升之《石城哈密记略》。新疆地方志编纂的兴盛时期是在清朝。其中官修通志《西域图志》和《新疆图志》是重要的代表作品。《西域图志》是清朝新疆第一部官修地方志。全书共52卷,分为20门:天章(4卷)、图考(3卷)、水(5卷)、晷度(2卷)、疆域(12卷)、山(4卷)、水(5卷)、官制(2卷)、兵房(1卷)、风俗(1卷)、音乐(1卷)、服物(2卷)、土产(1卷)、藩属(3卷)、杂录(3卷)。“补前朝舆记之遗”,“正历代史书之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新疆图志》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年),共111卷,200余万字,是新疆建省以后编纂的第一部全省通志,较《西域图志》更为翔实系统。全书共分为29门:建置、国界、天章、藩、职官、实业、赋税、食货、祀典、学校、民政、礼俗、军制、物候、交涉、山脉、土壤、水道、沟渠、道路、古迹、金石、艺文、奏议、名宦、武功、忠杰、人物、兵事等,是新疆志中材料最为丰富、体例最完备的一种。此外还有记述一部分地区的方志,如《回疆志》、《回疆通志》等;有记述一个地区的方志,如《乌苏县志》等。
(二)新疆地方史著作
新疆地方史著作,指总论、专论或内容涉及新疆地区政治、文化、经济、历史
的专门文献。新疆地方史著作包括正史中的地方史专传,如《汉书·西域传》《后汉书·西域传》《晋书·焉耆国传》《晋书·龟兹传》《魏书·西域传》《魏书·车师国传》《魏书·鄯善传》《魏书·焉耆传》《魏书·龟兹传》《魏书·高昌传》《魏书·于阗传》《魏书·高车传》《魏书·疏勒传》《北史·西域传》《梁书·滑国传》《梁书·河南国传》《梁书·高昌国传》《旧唐书·焉耆传》等;正史中相关的人物传记,如《后汉书·班超传》《晋书·张轨传》《晋书·张骏传》《晋书·石勒载记》《晋书·苻坚载记》《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晋书·姚兴载记》《晋书·沮渠蒙逊传》《魏书·沮渠无讳传》《魏书·袁翻传》《隋书·裴矩传》等;包括政书和类书中关于新疆部分的著述,如《通典》中边防典的西戎部分、《唐会要》关于安西都护府的记载和西域节度使及高昌国、吐火罗、康国、石国等的记载、《太平御览》的四夷部、《册府元龟》的奉使部与外臣部等等;包括古代地理著作中关于新疆地区的记载,如《十三州志》《水经注》《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包括针对新疆某一历史事件的纪实,松筠《西陲总统事略》卷一中的《初定伊利纪事》《初定回疆纪事》《伊利驻兵书始》《伊利兴屯书始》,温达《亲征平定朔漠方略》《朔方备乘》中的《准噶尔荡平述略》《乌梁海内属述略》《哈萨克内属述略》等,魏源《征准噶尔记》《两征厄鲁特记》《荡平准部记》《勘定回疆记》;包括中央政府官员处理新疆问题的信札、奏折,如《那文毅公奏议》《左文襄公奏疏》等。
(三)新疆少数民族语文文献及少数民族史著作
新疆历史上生活着诸多民族,这些民族使用过龟兹文、吐火罗文、突厥文、回鹘文、察合台文等,使用这些文字记录下来的少数民族文献,是新疆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辞典》《五卷书》《磨延啜碑》(《回鹘英威武远毗伽可汗(749—759年)碑或《葛勒可汗碑》)《磨延啜第二碑》(也称《塔里亚特碑》或《铁尔痕碑》)《九姓回鹘可汗碑》(即《哈拉巴喇哈逊碑》或《保义可汗记功碑》)《苏吉碑》《塞福列碑》《铁兹碑》《妙法莲花经》《弥勒会见记》《玄奘传》《高昌译语》《圣人传》《文坛荟萃》《天课书》《两种语言之辨》《心之所钟》《巴布尔传》《乐师传》《安宁史》伊米德史》等。新疆少数民族史著作,指总论、专论或内容涉及古代及现代生活于新疆的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方面的专门文献。新疆少数民族史著作包括正史中的专传,如《史记·匈奴列传》《史记·大宛列传》《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晋书·四夷传》《宋书·氐胡传》《魏书·唐和传》《魏书·车伊洛传》《魏书·蠕蠕传》《魏书·悦般传》《魏书·粟特传》《魏书·大月氏传》《魏书·吐谷浑传》《南齐书·芮芮虏传》《周书·突厥传》《隋书·西突厥传》《旧唐书·突厥传》《旧唐书·回纥传》《新唐书·突厥传》《新唐书·龟兹传》《新唐书·黠戛斯传》《新唐书·回鹘传》等;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撰述的少数民族史著作,如《安宁史》《伊米德》等;采用汉文撰述的少数民族史著作,如田卫疆《高昌回鹘史稿》《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吐鲁番史》和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叶儿羌汗国史》等。
(四)新疆游记、考察记和考古记
新疆游记、考察记,指历代游历新疆地区的文人、学士、高僧等以游记或考察记的方式所记载的新疆地区历史、自然、人文等方面的著作。包括历代高僧去土耳其斯坦、印度、伊朗等地取经的旅行记如法显《国记、释道安《释氏西域记》、玄奘《大唐西域记》、慧立撰、彦悰《大唐大慈寺三藏法师传》、慧超《超往五天竺国传、杜环《经行记》、悟空《悟空入竺记》等;包括高僧传记,如慧皎撰《高僧传》、义净《大唐西域求僧传》、道宣撰《高僧传》等;包括中央官员行记,如《高昌行纪》(《王廷德高昌记》、乌古孙仲端《北使记》、耶律楚材《西游录》、邱处机《西游记》、刘郁撰《西使记》、七十一《西域闻见录》、椿园《西域记》、吴蔼宸《新疆纪游》、倭仁《莎车行纪》、林则徐《荷戈纪程》等;外国学者专家游记,如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即《马可波罗游记》)等。这类游记通常受到行程路线的限制,不能全面地呈现新疆地区的概貌,但其侧重路线、行程记载的特点,又给我们考证新疆地区古代交通和历史地名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新疆考古记,主要是指国内外关于新疆考古发掘方面的著作或者报告。19世纪,全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疆考古的热潮,俄、德、法、英、日、荷等国进入我国新疆,开始了考古调查和考古挖掘工作,出版并发表一系列新疆考古报告,如斯坦因《古代和田》、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伯希和《伯希和西域探险记》和《伯希和库车地区考古笔记》等。国内关于新疆地区的考古工作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动因是受国际“考古挖掘工作”导致新疆文物大量流失的刺激,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黄文弼1927年-1930年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开展考察活动;1934年—1937年任西北科学考察团专任研究员,先后四次进入新疆考察,代表作品有《高昌陶集》(1934)、《高昌砖集》(1951增订)、《罗布淖尔考古记》(1948)、《吐鲁番考古记》(1954、1958)、《塔里木盆地考古记》(1958)、《新疆考古发掘报告》(1983)、《西北史地论丛》(1981)等。建国以后,我国关于新疆的考古发掘工作更加系统,成果也更为丰富,关于新疆的考古发掘通过简报或者报告的方式发表于《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新疆文物》《新疆艺术》《新疆社会科学》等专门期刊,这些考古文献也成为新疆考古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新疆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近人研究著作20世纪以来,新疆特殊的政治地缘位置引起了国人的注意
,学术界关于新疆各种问题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成果日渐丰富,涉及新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个方面。这些研究著作应该是新疆地方文献的要组成部分,如冯家昇《维吾尔族史料简编》、耿世民《新疆历史文化论集》田卫疆《中国新疆通史》(彩图版)、《吐鲁番史》、《新疆史纲》、冯承钧《〈新唐书〉西域羁縻府州考》等。此外,国人不仅关注新疆地区各种问题的研究,还非常重视新疆地区文献的整理工作,出版了一批质量上乘、部头不小的丛书,如由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的《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新疆史志》,其中收录了77种新疆地方文献,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新疆地方文献中最丰富、最全面的史志集成,为我们研究新疆地方文献及新疆历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的特点
新疆地方文献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卷帙浩
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和多文字并存的地区,也是世界六大语系中汉藏、阿尔泰、印欧三大语系的语言交汇之地。自汉代以来,有三十多种语言和约二十种文字都在新疆留下被使用的痕迹。直到今天,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五种语言文字和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达斡尔等多种语言在新疆的天山南北仍被广泛使用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创造了新疆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为共同缔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卷帙浩繁的民族古籍。
(一)新疆地方文献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土地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
,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11个地区(州)和33个县(市)位于边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新疆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珍贵且具有区域性的特色文献。就我国历史“丝绸之路”而言,它是东西方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在屯垦戍边、维护国家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必然对新疆的开发和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造成深远的影响。同时,新疆也地处亚洲大陆中心,其地理特征,决定了新疆在我国与中亚、南亚以及与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之间,占有得天独厚的区域条件,因而决定了它在我国乃至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的特殊重要性。
(二)新疆地方文献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新疆的历史是独特的,新疆地方文献所体现出的民族特征,主要是由于新疆独
特的历史因素而决定的。新疆最大的特点是多民族聚居,在新疆现有人口中,汉族约占40%,各少数民族约占60%。新疆过去和现在民族林立的状况自然决定了新疆地方文献的鲜明民族性特征,它既表现出文献的时代性(无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又表现在其著作形式的多样化方面。新疆大量的民族文献中保存着众多能够反映少数民族文化和本地区特色的原生态的资源,它包括了历史遗存、民族语言与文字、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口承文学等等,比较完整地保存、保持着本地区和少数民族固有的特色。
(三)新疆地方文献具有多语种性
新疆地方文献除包括大量的汉文文献资料外,还保存着新疆各少数民族使用本
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资料。如历史上的龟兹文、于阗、回鹘文、吐火罗文等和现代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蒙文、斯拉夫文(俄文)等少数民族文字记载的珍贵文献。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都收藏有俄、维、哈、蒙、克尔克孜、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文献近万余种。其中,对新疆地方文献、兵团地方文献、新疆屯垦戍边文献、西域历史史料文献、新疆早期期刊、新疆古籍文献及新疆周边国家和中亚五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农业、畜牧业等文献都有收藏。所收藏的文献中有俄文、维文等多语种文献,同时也编有各类专题文献目录索引等。

四、新疆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
地方文献,反映、记载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史,对于了
解过去、指导现在、探索未来、研究开发本地自然文化资源和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新疆地域特殊、民族众多、多元文化汇聚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献资源优势,是中华民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充分利用新疆地方文献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团结友爱的史实和各民族人民保卫祖国边疆的史实,对于宣传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本地区文化信息中心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充分收藏、开发、利用新疆地方文献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有效利用海量文献信息资源
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的能力,总是远远落后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发展,从
而逐步形成了信息生产与开发利用之间的不平衡,大量的有用信息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影响了信息利用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关键是要提高信息鉴别与处理的能力,从而提高利用信息的效率。因此,信息采集、数据挖掘、资源重组、信息加工等,成为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图书馆对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广泛挖掘、深度加工的一个重要手段。新疆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就是要有计划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建立以自治区图书馆文献资源数据为主体的全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网络,为全区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藏书补充、分类编目、文献检索等方面提供协调、协作;同时,将传统文献资源转换为数字化资源,使其利用、收藏、保存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地方文献数据库”对专门主题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广泛挖掘和深层次加工,为读者提供更系统、更实用、更便捷的专题文献信息资源,达到较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在经济建设方面,它可以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了解新疆各民族文化现状及其历史,起到一种对内、对外的宣传作用;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建立新疆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以使该主题的文献资料得到一种比纸本更好的保存和保护,还可以实现方便快捷地检索和查询,从而为新疆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便利,为一般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了解途径。为更好的满足用户的这种文献信息需求,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最大程度实现地方文献数据库的价值,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建立导航库来推广和指导使用地方文献数据库,以引导读者更加有效地利用地方文献数据库。
(二)优化新疆地方文献资源、突出特色服务
地方文献作为一个地区数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沿革等方面的
记录,是史学界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图书馆应根据自身人力、经费、馆舍等条件,“因地制宜”,做到重点收藏、突出特色。要理清思路,确立本馆地方文献资源收藏目标,把握所建地方文献资源特色,提高地方文献的品位,更好地为地域文化、经济建设和研究服务。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处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地域之一,由于它的多民族性、多语种性,它具有一种多元文化形态。新疆地方文献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多民族、多语种相关文献信息资源,有利于促进新疆多元文化的研究,可进一步推动新疆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特色服务是近年来图书馆在传统服务基础上探索的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建设特色数据库是图书馆开展特色信息服务、转变传统的低层次被动服务为主动的知识增值服务的体现,是图书馆服务观念的根本转变。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在有限范围内流通使用,利用效率较低。要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全文检索和下载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设特色数据库,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使用,使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重新体现其利用价值。
近年来,新疆大学图书馆,中科院新疆分院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民研所及
喀什师院图书馆、民族古籍办等馆(室),坚持以收藏古旧文献、地方出版物、地方非正式出版物、地方人士论著和有关本地研究的文献作为藏书补充的重点,经不断积累,渐成特色,并具一定规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藏部主要收藏反映新疆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地方史料、地方志、行业志、各类年鉴及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汉文文献

(三)整合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实现新疆地方文献资源共享
区域内的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集中了本地的文献资
源,它们既包括实物文献,如博物馆的风俗遗存,古迹遗物,又包括图书馆、档案馆的纸质载体、多媒体,如文字图书、光盘、磁带等如果能在政府的协调下,整合三家的文献资源,互通各自馆藏信息,协调各自采购计划,便可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文献资源中心,实现区域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新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传输手段,对新疆多民族、多语种、多元文化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挖掘、深度的筛选以及有效的加工开发,形成一个图书专著、学术论文、事实数据、视频资料、新闻报道、企业内部资料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这将有利于新疆的多元信息资源得以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层次、更有序地整合,为新疆及国内外图书馆、政府、学校和研究机构提供文献信息支撑,建立牢固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共同承担为区域发展服务的责任。在新疆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中,要注意对民族文献深入细致的调查,特别是对民族古籍的调查,利用各种目录和资料,全面了解同类民族文献收藏情况以及利用成果等,以建立各馆的缺藏目录。对珍贵民族文献可开展复本交换工作,达到资源共享。此外,各民族宗教人士和寺院,过去都比较集中地收藏了大量的各民族文化典籍,虽然经历各种变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保存着不少珍贵文献。新疆的著名寺院,不仅收藏着丰富的文献和大部头的经文,而且寺院的建筑结构、壁画、绣品、饰物等,都是各民族文明的见证。图书馆应该把它们作为馆藏地方文献的一部分,在政府组织下,帮助寺院整理登记文献,对那些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实物,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保护、复制和收藏。
(四)整理开发文化信息资源,促进本地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地方文献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文化事业,作为重要的
地情资料,地方文献详细记载着区域文学艺术、名胜古迹、宗教民俗、方言词汇、广播电视、教育科技等文化内容。其中,属于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如名胜古迹、宗教民俗等就极具开发价值。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好新疆本地区多民族、多语种等相关文献信息资源,有利于促进新疆多元文化的研究,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因此,新疆各级图书馆要更加重视地方文献在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地方建设、促进国际交流方面的独特作用,整理、开发、利用好新疆地方文献中的文化信息资源,以弘扬区域特色文化,促进新疆本地区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
(五)做好地方文献信息反馈,提升新疆
地方文献的服务功能图书馆要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反馈信息,注意收
集服务效果,对文献资源的利用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和了解。一方面可以掌握读者的类型以及他们对文献资料的使用、受益情况和需求规律,为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对文献资源的利用过程进行跟踪、控制和了解,对其进行有益的改进,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文献为现实服务的工作理念,跟踪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中心任务、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充分发挥比较全面掌握本地历史和现实资料的优势,为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提供丰富的文献参考,为立项决策做好情报服务。要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再加工,筛选出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相关的信息资料,设立专柜,以便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快捷的查询,为发展壮大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优势服务。总之,新疆区域经济和民族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设施及一流的服务作坚强后盾,更需要当地提供一流的自然、人文、政治、经济等资料,作为了解新疆、制定规划、决策项目、开发资源、对外交流等的依据和支撑。因此,积极开发利用新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纪照霞,缪建梅.论新疆民族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J].边疆经
济与文化,2011(2).
[2]党玉梅,张沛黎.我国新疆地区中亚文献资源建设研究初探[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11).
[3]热娜·乌斯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13年.
[4]香翠真.简议新疆地区民族文献的开发与利用[J].新疆教育学院报
,2002(2).
[5]郭天虹.浅谈民族文献的特点及开发利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3(4).

〔出处〕 河西学院学报 2016 第32卷第1期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