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一棵“树”


肖军 黄巍

    

    
   

         ——记会同县林科所护林员唐自田
  
    6月13日,会同县地灵中学操场内,700余名师生聚精会神,听取全国劳模、会同县林业科技研究所护林员唐自田讲述其痴心护林的故事。他讲到34年坚守、为国家培育出132个优良品种时,全场报以长时间热烈掌声。


    他就是扎根在大山深处的一棵树。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时光的印记,但他坚韧挺拔、根深叶茂——师生们这样评价唐自田。


    34年与树林相伴


    从县城出发,颠簸山路上坐车1小时,记者来到了会同县地灵乡白土冲林场。该林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地处湖南会同、靖州与贵州天柱“两省三县”交界地带,交通闭塞,人烟稀少。


    一栋破旧的砖瓦房,前面一块坑坑洼洼的空地,周边重重绿树环绕,这里就是唐自田的家。屋里,除了电饭锅外没有别的电器。


    “这里以前不通电,今年元旦才装了太阳能板发电,但至今没有手机信号。”会同县林科所所长顾扬传告诉记者,林场现有3个人,唐自田两口子和一个临时工。


    1981年,会同县决定在白土冲进行杉木良种科研,培育高产杉木原种。年仅18岁的唐自田来到这里造林,一干34年。


    “当时住工棚,靠捡松枝燃烧作灯,人熏得跟腊肉差不多;要到几里地外挑山泉水喝,夏天要几天才能洗次澡。”回忆建林场的情景,唐自田感慨地说,“山里只有一条毛路,东西进出靠肩挑手提,来回要走三四个小时。”


    “杂木丛生,还有野兽时常出没。”唐自田说,一度产生过放弃的想法,后来看着一棵棵自己栽的树苗越长越大,就像自己的孩子,舍不得走了。


     育出132个优良品种


    “三分造,七分管”。造林难,管林更难。


    1988年,唐自田把新婚不久的妻子接到山上,把家安在林场。


    造林开始后,唐自田对挖坑、施肥等关键环节都从严把关。1996年,1000多亩第一代子代测定林成林,唐自田的工作也从造林变成管护、采种和观测数据为主。


    “每亩近100棵树,1000多亩10万多棵树,每棵都要登记备案,每年都要全程做记录,全靠唐自田光着脚爬到树上去测试,数据从没出过错。”顾扬传竖起大拇指说。


    天天爬树,危险难避免。1995年,唐自田测试数据时从10多米高的山坡上滚落下来,造成左手骨折,至今还有后遗症。


    1年365天,唐自田每天在山上巡查,经常天没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回家,陪伴他的手电筒已用坏了16个。多年来,林子没发生过一起火灾和重大盗伐林木案件。


    为确保长势好的树有更好的生长条件,周围长势较差的树就要砍掉。对唐自田来说,每棵树都是他的“孩子”,哪下得了手?每砍一棵树之前,他都要摸上几十次,依依不舍。


    “他那么拼命,肯定工资高。”有人说。可直到现在,唐自田两口子工资加起来,每月才3000元。


    如今,白土冲林场林木郁郁葱葱,已选育出杉木优良品种132个,增产效果达30%至57%。2013年全国杉木良种现场会在会同召开,白土冲子代测定林作为参观点,得到与会者高度评价。


     家庭“欠账大户”


    “这么多年了,没有让她跟着我享过一天福,我欠她的太多了啊。”说起妻子,唐自田满脸愧疚。


    2002年冬天一个晚上,唐自田妻子李庆莲突发肾结石,痛得在地上打滚。由于没有电话,唐自田跑到6公里外的大坡村叫来赤脚医生,后来再送到县城的医院做手术,让妻子遭受了很大痛苦。


    “因为长期守在基地很少与外人交流,恶劣的生活环境也让她恐惧、害怕……妻子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唐自田说,2006年,李庆莲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至今仍需药物维持。


    唐自田的大女儿已出嫁,小女儿在地灵中学读初三。“孩子们从小跟着外公外婆生活,没有电,她们都不愿来这里,一家人没在一起过过年。”说起孩子,唐自田暗自神伤,“孩子们埋怨过我们,可我实在放不下这片林子啊。”


    唐自田有90多岁的老母亲。30多年来,他仅在家陪母亲过了4个春节,平时每年也只能回去看望三四次,都是当天返回。每次离家,留下的是不舍和愧疚。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