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出苗寨好日子


张湘河

    

    
   

    藏在深山里的花垣县十八洞村,风景美,苗绣更美。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视察调研,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如今,这个承载着习总书记殷切期望的小山村,正在大力发展苗绣,打造“美丽经济”。


    苗绣,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团锦簇,精美绝伦。但这种全靠家庭作坊式生产的“非遗”项目,为何能成为一个扶贫产业?带着这个疑惑,记者9月14日来到了十八洞苗寨。


      创办合作社,巧媳妇重拾绣花针


    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家院坝里,10多个苗家妇女正飞针走线,绣布上花、鸟、虫、鱼等栩栩如生。


    2013年年底以来,十八洞村发展起乡村游,进村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不少村民反映,很多游客特别喜欢传统织绣的苗族服装。 


    县委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班子意识到,发展苗绣,不仅传承民族文化,更可成为扶贫开发的特色产业。


    2014年5月,十八洞村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家一致推荐老支书石顺莲为合作社的负责人。


    石文祖、杨五香等20多位“巧媳妇”纷纷重拾绣花针;杨巧珍、吴正花等10多名常年打工在外的村民,看到在家绣苗绣前景不错,返乡加入了合作社,就连四川省嫁过来的新媳妇罗旭琴、10岁的小龙苗也欣然拿起了绣花针。


      推介苗绣品,与公司合作下订单


    走进十八洞村苗绣品展厅,苗绣服装、围巾、屏风……30多个精美的新绣品工艺精细、色彩清新,让人过目不忘。


    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明晰了要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


    “绣这朵牡丹,可以得20多块工钱。”村民吴进英展开手中绣制的牡丹花告诉记者,“我们一天可以绣两三朵哩!”


    合作社积极对接公司,推介苗绣品,先后与花垣五新苗绣、金田苗绣、湘西指尖生花等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由公司提供原材料和绣样、合作社农户负责织绣加工,最后,再由公司根据每件绣品的质量负责收购,付给社员织绣加工费。


    去年6月以来,合作社还先后举办了10多期苗绣培训班,分别邀请苗绣传承人进村授艺,参训村民达1000多人次。吴新兰、吴正花等村民还远赴贵州松桃,向当地的苗绣大师取经学习。去年底,村里评选出了石拔金、杨巧珍等10多位苗绣能手。如今,合作社已培养出熟练绣工54名,每人每月平均能领到工资1500多元。


    截至今年9月上旬,合作社与花垣五新苗绣等几家公司签订了近百万元的订单合同,累计回收苗绣半成品9000余件,付给合作社农户加工费30多万元。


     苗绣成品牌,“针功夫”助推乡村游


    “这块围巾双面绣法,针脚细密,真是太漂亮了,我买下了!”“这套苗服花红叶绿,喜鹊报喜,绣技巧夺天工,我们订6套。”9月14日下午,10多位外地游客兴致勃勃欣赏着这里的苗绣产品,不到一个小时,数笔订单谈成。


    “当游客来到我们十八洞,把我们的苗绣穿在身上、戴在头上、挎在肩上,我们的民族文化就能传播到全国各地去。”村党支部书记龚海华对十八洞的苗绣和乡村游产业满怀信心。


    近两年来,十八洞村精美的苗绣服饰、屏风等产品,先后参加文博会、赶秋节等活动20多次。今年5月,十八洞村的苗绣品,成了深圳第十一届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供不应求。“凤求凰”、“富贵花开”、“喜鹊闹梅”3幅壁挂被顾客以7000元的高价买下。


    一台传统木质织布机边,村民石香妹正在手工织布。身后,一群外地游客举起手里的相机、手机,咔嚓咔嚓地拍摄不停……


    在花垣调查时,记者还得知,这个苗族聚居县的许多村寨都在发展苗绣,2014年,全县苗绣产业产值过亿元。


    苗绣,绣出了苗寨云蒸霞蔚的风景。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