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在民族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


郑阳梅

    

    
   

摘   要:民族地方文献工作面临诸多困境,需要应用更高效、功能更强大的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改善和优化,以实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高效收集、海量容纳、安全存储、广泛传播、便捷获取、有效利用、共建共享和智能服务。

民族地方文献是记录民族知识的主要载体,其内容涉及民族的历史遗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语言文字、民间艺术、建筑艺术等众多方面,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传承和交流,有利于民族地方经济的推动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该于文化领域,以电子介质为载体的计算机、光盘、多媒体、互联网、电子书等新媒介不断涌现,促使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原有格局发生新的改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现代技术概述
(一)数字化
数字化就是把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以及可视世界等任何复杂多变的信息等转化为一串分离的单元,用0和1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二)网络化
网络化是指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各类电子终端设备互联起来,在一定的网络协议支持下,所有用户都可以相互通信并能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
(三)云计算
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提供可伸缩的廉价的分布式计算能力,确保用户能使用简单、智能的客户端,随时随地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基础设施、平台、应用程序、服务等)。
(四)大数据
大数据是规模非常巨大和复杂的数据集。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

二、现代技术在民族地方文献工作中的作用
目前,民族地方文献面临地域布局分散、记录载体多元、采集经费紧张、存储能力有限、传播手段单一、利用共享不足等困境,需要有更高效、功能更强大的技术手段来改善和优化。
(一)方便复制和借阅,同时能有效地保护文献原件
运用现代技术把传统文献制作成数字化文献,一方面可以无限复制,方便读者借阅;另一方面可以将民族地方文献中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较大的珍贵孤本、善本、古代图片等特藏史料原件陈列在一定条件的展览柜中,避免了这些珍贵文献不能外借和轻易阅读的尴尬。
(二)存储空间小,保存时间更长
运用现代技术制成的数字化文献体积小、精度高、携带容易、保存方便,不仅大大节省了物理空间和人力资源,还打破了服务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当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火灾等人为灾难时,能减小损失。
(三)记录生动直观,易于宣传推广
在民族地方文献工作中,运用现代技术更能直观、生动地记录和反映民族文化的原始风貌、民族社会的历史变迁、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等,文献的载体形式由传统的纸质文献发展到多载体并存,还可以通过网络将这些得天独厚、神秘奇特、特色浓郁的旅游文献资源推向全世界。
(四 )有助于建立数据库 ,提高文献的价值利用率
将现代技术应用于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获取、存储、传播、典藏和研究利用,有助于更加科学、全面、有效、客观地积累和保存地区民族史料,建立起丰富多样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库,加快和提高民族地方文献的价值利用率。
(五)加强横向联合,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要改变传统的各自为政的思想观念,运用现代技术,按照各种专题内容建设各地方的民族文献子库和资源库, 并通过横向关联实现跨库无缝链接,走整体化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的道路。

三、现代技术在民族地方文献工作中的应用
(一)数字资源的建设
现代技术给民族地方文献工作带来了多样化的建设和发展,对民族地方文献的采集、载体间的转换、编辑、制作以及数据库的建设等也提供了相当的支持。
1. 将传统纸质文献数字化
一是直接手工录入建库。此方法适用于建书目型数据库,能够对资料进行检索,但只有文本信息。不能保留原印刷版的全部完整信息,如公式、图表、版式;二是图像扫描方式。虽然可以保留版面,但缺乏检索功能,空间占用较大,不能从版面上摘录文字;三是全息数字化制作系统。该系统能原汁原味地反映印刷版出版物的所有信息,如文字内容,版式版面信息、色彩等,而且能对处理后的产品进行摘录编辑和打印并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检索。
2. 将原有音像资料数字化
将原有音像资料数字化,简单地说就是将传统的以模拟或数字形式记录在磁介质上的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第一,有一台配备音视频采集卡的高性能计算机;第二,音像资料经采集卡及采集软件采集后转变为特定文件格式的数字音视频,例如:*.AVI、*.MPG、*.MOV等,也可以通过专用的流媒体制作软件直接采集为流格式如*.rm、*.asf等,用于网络传输;第三,通过音视频编辑软件,还可以对其进行格式转换、分离、合并、剪切等操作。
3. 深入民间收集相关信息
深入民族地区记录民族资料时,通过数码相机、高清摄像机、计算机等拍摄、录制、处理的数字化音视频资料能直观生动、图文并茂、声形俱备地表达所载知识。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获取途径拓宽了,信息的原始性、完整性和丰富性也得到了提高。
4.数据库建设
对获取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后,还应分门别类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方便用户检索、获取和利用。第一,加强质量控制和数据库标准化;第二,创设简捷的检索界面,完善检索系统功能;第三,发挥群体优势,资源互补,联合建库;第四,引入营销机制,对民族地方文献数据库推而广之,使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网络及无线网络的应用
因特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时空概念,信息传播迅速且利于共享,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相互的信息交流可谓易如反掌。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多种功能,足不出户也可以观赏到某个国家任一地区的名胜古迹、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能“身临其境”地参与一次节庆活动或者网络学术视频会议。民族地方文献信息的情报价值、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得到真正呈现。
1. 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情报服务
民族地方文献可以有多方面的来源,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网上情报服务。第一,本地网站,包括各级政府和机构网络、网络版报刊和各种网上论坛等;第二,各种数据库,如网上新书目录、期刊论文等;第三,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网站,其中不乏最新研究成果、独家收集的资料等。
2. 建立图书情报信息网络资源共享群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状况既杂居又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地方文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分布零散,所以民族地区文献建设必须打破地域、封闭、分散状态,全国各级各类民族地方文献收藏部门之间要团结协作、突出特色,形成全国性的综合优势。可建立图书情报信息网络资源共享群,通过网络化、自动化建设,营造网络化服务环境,向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心和社会传送有关信息,打造面向全国的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
3. 利用微博作为网络宣传互动平台
微博是基于网络的一种信息平台,操作便捷,具有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共享性,可以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各种媒体工具,发布最新的书目目录、新书推介、图书评论、通知公告、视频点播、培训讲座和资源导航等信息,使用户能够了解民族地区文献的最新动态。还可利用微博的主题群,加强有相同需求的受众间的交流。把微博应用于民族地区文献工作中,既拓展了交流平台也丰富了服务模式。
4. 打造移动终端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广泛的阅读途径,而数字阅读趋势也已由笔记本电脑、PC等传统互联网终端向智能手机、IPAD、电子书阅读器等更为轻便的终端访问设备转型。依托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结合移动阅读解决方案底层技术,打造移动终端平台,为用户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的服务。广大用户通过各种便携移动设备即可登录平台,方便灵活地进行民族地区文献信息查询、
浏览和获取资源内容,实现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
(三)云计算平台及其应用
云计算作为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型和技术手段,具有超大规模的计算能力、安全可靠的存储能力、较高的经济效益、虚拟性、共享性、方便快捷性等特征。它提供信息建设和整合平台,能够高效收集、海量容纳、安全存储、共建共享民族地方文献,并能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
1. 高效的泛在平台和情报跟踪、信息反馈能力
(1)高效的泛在平台。只需拥有一种互联网接入方式,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选择和输入,直接使用各种终端获得应用服务。这种高效的泛在平台打破了传统“个人—计算机”和局域网“客户端—服务器”等局限模式,使采编人员异地文献收集、查重更加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民族地方文献在时空上的收集效率。
(2)情报跟踪能力。可以通过云服务提供的一种在线共享简易信息聚合方式RSS,对指定的国内外民族地方文献出版机构、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地区文化馆及文化站、民族地方档案局、民族地方博物馆、民族地方志办公室、民族地区图书馆和民族高校图书馆的网站进行情报跟踪,及时获得民族地方文献的最新分布和发展动态。
2. 强大的存储空间和更好的数据访问服务
民族地方文献的海量增长对数据存储空间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云计算能够通过集群应用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强大的数据存储空间,即云存储系统,利用云存储系统中成千上百万的服务器可以容纳海量数据。另外,云存储模式的分布式特点克服了单一服务器存在的端口限制的访问峰值问题,能提供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服务。
3. 云计算的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
云计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数据备份自动同步建立,用数据冗余的方式保证虚拟资源的高可用性,避免因某一服务器故障而造成的数据丢失和性能瓶颈。此外,还可以按照数据安全等级实施安全策略。云端专业管理团队为用户提供多项安全服97务,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论证和访问控制、入侵防御、反病毒部署等,云计算的用户们无须担忧数据存储的安全问题。
4. 运用云计算的数据整合技术构筑资源共建
共享空间按照一定的构建需求和标准,借助云计算的数据整合技术将各地分散异构数据库有效链接,实现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民族地方文献信息体系的相互融合以及支持成员之间的加工协作和资源互换,共同构筑标准统一的信息共建共享空间,形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民族地方文献云”。再运用云计算集成技术,在统一界面下提供跨平台、多数据库的数据访问一站式服务,极大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有效减少了民族地方资源的重复建设又形成了资源互补。
5. 购买云服务能够降低管理成本
云环境下,用户考虑的既不是复杂的硬件设备的配置和升级,也不是软件资源的安装和调试,而是所需的服务。用户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转变,使用云计算供应商提供的应用程序搭建和升级集成系统平台,只需支付相应资源的使用费用,即可得到相应服务,节省了主服务器硬件、网络设备、软件系统的购买成本及其升级、维护成本。
(四)大数据处理和技术应用
日积月累的海量数据使民族地方文献资源不可避免地迎来大数据时代。这些资源存于分散的系统,形态不一,载体多元、组织方式各异,既包括传统文献数字化、又包括原生数字资源,还包括各种多媒体资源。而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为了能让用户快速、准确地挖掘、寻找到需要的数据、事实、经验、知识、情报和信息,进行技术前倾是关键。即把大数据作为系统工程,从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到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及数据应用等方面考虑,
整理、加工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民族地方文献,帮助用户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找到所需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服务。
1. 统一表示及整合
首先,采用抽取、映射、收割、导入等手段,对海量的、来自异构资源的数据对象进行预收集,归并映射到一个标准表达式,经过预聚合及整合,形成格式统一、内容丰富、逻辑清晰的数据结构。其次,构建合理的分类和界面,按照知识本体进行组织和揭示,以保证强大高效的检索能力和良好的结果相关度排序。
2. 数据分析、挖掘和推送
第一,分析用户检索浏览下载的文献特征,加入时间纬度,归纳某一时期用户感兴趣的主题,为民族地方文献建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第二,利用数据挖掘、数据检验、数据整合、数据集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网络分析、相关性分析、可视化分析等进行热点预测和知识发现,了解用户利用情况和准确定位用户需求并提供主动式推送服务。民族地方文献记录地方历史、传承地方文化、展现地方特色,是研究我国某一地区少数民族过去和现在的有关政治、经济
、历史、人文、地理、宗教等方面不可缺少的珍贵史料。现代技术在民族文献工作中的应用将会促进民族文献工作的开展以及民族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做好民族地方文献工作,充分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能提高民族地区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和科研生产,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平,韦华昌.多媒体技术在民族文献工作中的应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P139-140.
[2]徐凤翊.论西北少数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P28-29.
[3]韦华昌.论云计算环境下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P233-236.
[4]晁丽芳.浅谈移动图书馆的开发 与建设———以晋城市科技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0),P83-85.
[5]朱静薇,李红艳.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现代情报,2013,33(5),P9-13.




作者简介:郑阳梅(1978—),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广西团校)教务主任,高级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化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出处〕 职大学报 2016 年第1 期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