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文献


黄友铎

    

    
   

序 言 


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文献工作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搜集、整理和保存地方文献,历来都是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基本任务之一。文化部颁布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搜集”。可见,地方文献是图书馆藏书的重点之一,它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可是,时至今日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含义的表述,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这无疑给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造成人为障碍。因此,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 


我国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的表述,有两种意见最具代表性:一种意见认为,凡是有关本地区一切资料,不论它的载体形式如何,都属于地方文献。其范围包括:古今中外关于本地区一切情况的记述资料,本地区人士的著作,古今名人事迹、传记,以及对本地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有重要贡献的外地人士的著述;本地区的一切出版物(包括地区印行的非正式出版物)。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地方文献应是在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地区特色的著作。由于认识上的差异,给地方文献搜集者带来苦恼,使他们莫衷一是。那么,这两种意见哪种准确?应当指出,他们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地方文献进行了表述,但似乎又欠完善。笔者认为,只有从地方文献的特点入手,才能揭示出地方文献的本质属性,以便更好地开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文献记录着人类从事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全部史实和经验。由于不同国度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人口分布状况的差异,因而文献的内容只能突出地反映人类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因此,它在空间上具有鲜明的地区性特征。 


从地区性角度看,地方文献不应局限于某地出版物,而应包括涉及某地区所有出版物和文字资料。从文字角度看,地方文献的范围不仅有文字的,也应有非文字的,如图象、影视和文物考古的成果记载。地方文献的积累,经历过时界的跨越,从现在看历史上留下来的地方文献,它不仅包括有当时盛行的图注、地记,谱系和地方志,有些方志中列有“艺文”一目,列举本地有关诗文、传记、考辨、传说等出版物,且带有郡邑文献的编辑,如××文献等。近代,逐渐有××地区资料、地方丛书,某种机关、团体文献,以至某地年鉴、手册等出版物,构成地方文献庞大的体系。地方文献由于它包含某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大量统计数字和翔实资料,所以地方文献在价值观上,又具有资料性这一突出特点。 


地方文献从资料的产生和加工来看,可以分为原始文献、作者手迹、文件档案、碑文、传状,录音录像等文献种类。从加工程度分,在资料汇编的郡邑丛书、宗族谱系、作家别集与诗文总集等,以至地方志、地方史、地理书等。反映信息情况的文献,可分为当地政府公报,当地报刊和出版物。总之,这类资料的种类实乃多种多样、故地方文献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又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认识地方文献的特性,对探讨地方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有很大的意义。概念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和它适用范围的反映,要客观地,科学地表述事物的概念,必须对事物的本质特性作全面、深入地分析与了解。既然地方文献具有空间上的地区性,价值上的资料性,内容形式的广泛性,所以在表述地方文献这一概念时,一定要反映出这三个方面的本质特性。因此,我们试图对地方文献的内涵作这样的解释:反映人类群体在某一地区的社会状况和意识形态的活动方式的记录,以及在内容上反映出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精神产品,均属地方文献。 


二、地方文献的搜集范围 


根据地方文献的概念所属,我以为它应具体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三个部份,也是我们搜集地方文献的基本范围。 


地方史料:主要指总论、专论或内容涉及某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历史、资源等文献资料。在文献的表现方式上有地方志、地方史、大事记、地方统计年鉴、区域经济以及地方风情等。这些文献,能从宏观或微观上反映一个地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认识与开发某一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的资料总汇,由于它在地理上的区域性,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史实资料上的可靠性,对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所以它是地方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四川是西南三省中较大的一个省,早在纪元前的巴蜀文化,就传下不少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如三国蜀谯周的《蜀本记》、西晋王崇的《蜀书》、东晋王隐的《蜀记》、常宽的《蜀后记》等书,它们虽已亡佚,但仍被其它史书或类书间接引录,还可窥见其大略。 


东晋蜀郡江源(今崇庆县)人常璩豫的《华阳国志》,记载从远古到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期间巴蜀史事,是研究西南地区一部最早的地方志著作;甫宋郭居仁的《蜀鉴》十卷、宋张唐英的《蜀梼杌》二卷、陆游的《入蜀记》六卷、句延庆的《锦里耆旧传》八卷(又名《成都理乱记》)、明曹学佺的《蜀中广记》一百零八卷等,都是十分珍贵的四川地方文献,均收入《四库全书》。 


于今所见的四川地方志,最早为明永乐年时(1403一1424年)纂修的《沪州志》。四川地方志的纂修,宋、元以前己不多见,今仅存者是明初以后纂修的志书。四川历代所修志书,有书流传者,计有省志八种、直隶州志二十八种、直隶厅志九种、附屯志八种、府属分州志三十九种、分厅志九种。从明代中叶到民国后期五百年间,四川各县共有一百四十八县纂修过志书,有县志四百三十一种(包括五十四种乡土志)。若再加上民国初年刘赞廷等人编撰的阿坝、甘孜、凉山三州所属二十二个县的“图志”和民国年间各县政府编撰的“县政概况资料辑要”二十九种,以及少量的乡土志、县志采访册等,则达四百八十二种。总之,全省现在能见到的各种志书,共有六百余种。这批地方志,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史料为其它史籍所不载,所以是极其宝贵的地方文献。 


地方人士著作:一般应择其内容有地方特征的一些著作。这里所指的地方人士,一般以籍贯作为划分标准,但不排除在本地任职、居住并有相当影响的外籍人士。他们的著述应包括文集、专著、论文、诗词、信札、奏折等。对反映他们一生的传记、传略、评传、年谱、家谱等,无疑都是研究该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 


所以将地方人士和外籍长期居住本地有影响的人士著述列为地方文献,是因为这些人士的著述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明代新都杨慎编的《全蜀艺文志》搜罗尚称广博,保存了大量的蜀中文献,属嘉靖年间刘大漠等纂刻《四川总志》的一部份。该艺文志后来有单行刻本,无疑是蜀人撰述的地方文献。再如清罗江李调元的《涵海》,收录了大量四川人著述,同样也是四川的地方文献。至于外省籍人士,如陕西渭南的严雁峰,幼年人蜀,长期生活在四川,且是一位在该地区有影响的藏书家,他的《贲园诗钞》中有不少描述四川的诗篇,其中尤以长诗《东乡行》最为著名。全诗一百零六句,诗首有小序,是记叙清末发生在四川东乡(今宣汉县)惨案的珍贵史料,无疑该诗是四川的地方文献。 


地方出版物:凡某一地方历代出版机构、其它机构以及私人的出版物,皆可视为地方出版物。它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能反映这个地区在文化、科学、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和地位。此外,地方出版物亦能反映该地雕板、印刷水平。例如:1944年,在成都望江楼侧唐人墓中出土的印本《陀罗尼经咒》一幅,印件居中是梵文、纸端印有“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字样。该卷刻印时间大约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遣张从信到成都,依照《开元释教录》的次,雕板十三万块,刻印成《大藏经》。以上所举的两部书的内容虽与四川历史无关,但前者是国内现存的最古的唐刻本,而后者,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刻印的佛教大典,又是流传下来的较早刻本,故这两本书,对我们今天研究唐代和北宋时四川的雕板印刷技术、文化发展情况,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无疑亦应视为四川的地方文献。 


三、地方文献搜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地方文献的范围确定后,在搜集时有几个问题还需要注意和掌握。 


(1)正确对待内容不带“地方性”的地方文献。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由于在搜集地方文献时,普遍表现出重社会科学文献资料,而轻自然科学文献资料的倾向。如我馆编的《馆藏四川地方资料目录》,搜集的范围均系解放前出版的资料,其中多数是政府机关工作报告、会议记录、统计表册,也有个人著述,大半是抗战前后的出版物,多为社会科学文献资料,而自然科学方面不足十分之一。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呢?原因之一,是自然科学文献大多不带“地方性”色彩。例如有一本四川编印的《棉花病虫害的防治法》,从文献单一个体而言,很难体现出“地方性”,如果有关此类四川棉花栽培的文献集中起来,即从集合的总体上看,它们却能反映出一定的地方性来。如果我们对此不及时搜集,集中整理,不要说现在不能利用它来为本地区科研、生产服务,就是将来对修撰各种专业志,也是一大憾事。 


(2 )地方文献的地域范围。我们在搜集地方文献时,应考虑该地区的历史、自然、经济和民族特点。就以四川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1950年2月),于西南地区设置军政委员会(后改为行政委员会),驻重庆市,辖重庆市(中央直辖)和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四省。而于四川省又分置川东、川西、川北、川南四个行政公署。1952年合省,撤销四个行署。1955年撤销西康省,把原西康省属金沙江以东的地区并入四川省,以西地区并入西藏自治区。所以西南的云、贵、川及西藏,从历史角度看,关系密切,故在收藏地方文献时应把地域范围扩大到整个西南地区。所以在搜集地方文献时,除应以现行区域为主外,还应注意从历史的角度,搜集与本地区的自然、经济及民族特点有密切关系的邻近地区的文献。 


(3)地方文献不应只局限于史料。由于地方文献的作用,往往使人们容易理解成“为修志提供史料”,故不少文章在对地方文献讨论时,多局限于从史料角度着眼。也有不少省级公共图书馆依此为准绳,来衡量、取舍地方文献。杜定友先生在1957年《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一文中提醒我们:“文献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历史意义,必须‘继往开来’,对旧的材料要批判的接受,对新的材料要及时收罗,以免‘稍纵即逝’”。他还说:“采访员往往只注意过去,忘却眼前的材料,只注意书本,忘却其它”。这些独具慧眼的阐述,对我们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地方文献,随着社会政治历史背景的变化,国民经济及科学文化的发展,内容亦随时而异,其数量也呈现起伏变化,当政治运动、建设高潮、中心工作来临之时,有关文献数量便会猛增,而当高潮一过,时过境迁,其数量便会骤减。这些文献在当时看来似乎很多,不难获取,但由于时机把握不好,本来易搜集的文献,却由于认识不足或动作迟缓而坐失时机,造成“稍纵即逝”,以致成为后来不可多得的珍贵之物。譬如“文革”资料,曾几何时,铺天盖地,俯拾即是,就在当时,人们并不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四川省图书馆却十分重视这项搜集工作,想方设法去获取,以充实馆藏,现在经过整理、加工后,计有报纸2434种,期刊、资料2327种,传单9899份,这批地方文献于今却是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要史料。 


(4 )地方文献中有关文艺作品问题。文艺作品是作家、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他们的作品在描绘某一地区的人物、事件等,无不带有地方色彩。例如四川作家李劼人的《大波》(上、中、下三卷),是一部反映四川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的历史画卷,作者原计划从甲午战争写到新中国成立,是一部编年史小说,加上《死水微澜》、《暴风雨前》构成作者的三部曲,郭沫若称这三部曲是“小说的近代史”,“小说的《华阳国志》”。我们在处理这类文艺作品时,当然应视为四川的地方文献。 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反映了本地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亦应视为地方文献而加以收集。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它如实描绘了北宋东京城的繁华,商业兴盛的情景,元代杨准称它为“汴京盛时伟观”,该画卷当然应视为河南的地方文献。 


四、如何加强地方文献工作 


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省级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图书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工作来抓。如何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措施很多,有两点尤为重要。 


(1)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的支持。黑龙江省图书馆呈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公共图馆征集收藏地方文献意见的报告》。四川的内江市党史办、内江市地方志办、内江市文化局联合行文,发出了《关于向图书馆送交地方文献的联合通知》。这些报告、通知在各级政府及领导机关中引起了重视,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对党政机关制订方针、政策,研究开发本地区自然资源,发掘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它还是提供地区历史、修史撰志,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教材。 


(2)建立专门机构,如甘肃,湖南、广西、河南,广东等省级图书馆,均成立了地方文献部及地方文献专藏,将这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起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这方面工作开展较为突出,该馆收藏的地方文献,经过半个世纪的搜集和积累,现已拥有广东图书(史料为主,报刊未计入,孙中山文献未计入)五万六千多种,十三万三千多册,广东报刊(解放前后)一万一千多种,广东舆图(解放前后)近两千幅,其它资料如图片,胶卷、传单等数百件。还组建“孙中山文献馆”,现拥有孙中山先生的专著、研究资料、讲话、录音唱片、照片、手迹、纪念物品、文件及辛亥革命资料共二千多种,三千多册(件)。在文献的使用及流通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川省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向重视本省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使用等项工作。早在五十年代,曾将四川的文献资料集中,1958年,编制订了《馆藏四川地方资料目录》。1982年,在四川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支持下,编印了《四川省地方志联合目录》。这本目录著录了我省公共图书馆系统、大专院校系统、科研系统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地方志共七百九十二种:明代二十一种,清代四百六十种,民国二百九十五种,解放后十六种。现在该馆采访部承担了全省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并在馆领导大力支持下,准备着手编制《馆藏四川省新编地方志目录》。 


结 语 


地方文献是省级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搜集时,宜快不宜迟,宜全不宜缺。快,能掌握主动权,尽全搜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全,才能有筛选的条件,欲详欲略,悉在人为,利于使用时提供最大方便。总之,应加强这一工作,明确搜集范围、重点,形成各自藏书特色,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该项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唯其如此,才能使地方文献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杜定友图书馆馆学论文选集》,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8. 


(2)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3)黄明:《地方文献工作管见》、《图书馆》1989·4· 

〔出处〕 图书馆员 1992.(5)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