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捐赠图书质量的引导和控制


赵汉敏 沈朝晖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为了扶持图书馆发展,纷纷慷慨解囊,向图书馆捐赠图书。以武汉市13个区县图书馆为例,几年来,共接受捐赠图书12.8万册,极大地丰富了区县图书馆馆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捐赠图书的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给捐赠图书工作的健康发展和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此,笔者特对捐赠图书质量的引导和控制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1、捐赠图书质量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 


最近笔者对武汉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捐赠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捐赠的图书普遍存在质量问题。主要表现为:(1)所捐赠图书陈旧过时,知识老化,失去时效;(2)复本过多,破损、缺页较普遍;(3)大多数内容浅显,不适合科研读者使用。 


造成捐赠图书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捐赠图书的团体和个人,虽有支援我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良好愿望,但不大了解我市公共图书馆实际要求和馆藏情况,所捐图书难免不符合实际需求。


(2)除了出版者、著者的赠书、少数名人捐赠的自藏书和捐款所购的新书外,大多数捐赠图书均为捐赠者用过的旧书,也有一部分是出版时间较早的滞销书。


(3)捐赠图书活动有一部分是政府行为,由政府发文到各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动员每人捐书多少册,有人为了凑数,难免将一些质量较低的图书滥竽充数。


(4)图书馆本身对捐赠活动的认识不全面,把捐赠和受捐赠看作是“施”与“受”的关系,不好意思向捐赠者提出质量要求,怕引起误解,影响捐赠热情。


笔者认为:要解决捐赠图书的质量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图书捐赠不同于救济,它是基于文献知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的基本性质,其本质是文献资源共享的一种体现。真诚的捐赠者无不希望自己所捐赠的书刊能符合图书馆读者需要,为读者所利用,实现“物尽其用”。图书馆应该理解真诚捐赠者的良苦用心,实事求是,想方设法地进行质量引导和控制,逐步减少捐赠活动的盲目性,增强其适用性,使捐赠活动得以健康地发展。 


2、捐赠图书质量的引导和控制


首先要明确接受捐赠图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是,接受捐赠的图书必须以符合1982年文化部制定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确定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方针,符合本馆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广大群众服务所形成的藏书体系,同时还应符合为本馆所用为读者所需的基本原则。


其次对捐赠工作要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图书馆主管部门应对捐赠活动制定条例,如制定《捐赠图书工作条例》、《捐赠图书种类优先级清单》等,对捐赠图书的范围、层次、年代提出明确的要求,然后以政府行为保证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如我市江汉区图书馆在1998年的一次捐赠图书的过程中,首先由该馆起草了一个捐赠图书工作条例,然后呈请江汉区人民政府发文到辖区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区长带头捐款捐书,并在大会上积极倡议有书的出书,无书的出钱,仅武汉市公安局就捐赠书刊数千册,捐款近万元,为江汉区图书馆争创国家一级图书馆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图书馆也应及时总结捐赠图书的经验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相应的机构或直接向捐赠者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使图书捐赠活动逐渐健康有效地发展。


再次对捐赠图书进行筛选和控制。对捐赠图书进行筛选,是控制捐赠图书质量的有效措施,必须严肃认真地掌握。为此,应制定捐赠图书筛选标准。筛选标准的制定必须依照本馆馆藏建设的方针和原则,就筛选的水平标准、层次标准、范围标准、出版年代标准、复本标准、外观标准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标准,然后经领导批准后严格执行。为避免个人爱好和主观判断的失误,应组成筛选小组共同审定或交叉复选。


筛选标准可考虑分为4个级次:一级为既适用,质量又好,能长期利用的,可正式加工入藏:二级为有短期利用价值的,作简单的加工,直接投入使用;三级为本馆不适用,但对其它馆可能有用的,应转赠给他馆;四级为没有使用价值的,应作剔除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捐赠图书中夹杂的文化垃圾和不健康的书刊应坚决清除,不得扩散。 


3、加强对捐赠图书的科学管理


对捐赠图书的科学管理,并不是把收到的捐赠图书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而是要结合本馆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管理。有的馆把来自各方面的批量捐赠图书,按来源或捐赠者分别设立专藏,各成系统地进行管理,以示对捐赠者的尊重和纪念。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少数特定名人,用多了,容易造成文献分散,不成体系,不便于读者利用。笔者认为:捐赠图书并不是为了单纯的保存陈列,增加馆藏,而首先应该满足读者使用。因此对捐赠图书中质量好的可视同本馆的新书分类著录入藏,在书标或书名页上作特殊标记,如盖上“捐赠”或“某某先生赠书”等,以示对捐赠者的尊重和纪念,也便于扩大宣传和日后统计读者利用率时使用;质量次之但有短期利用价值的可不精加工,只分大类,设“最新捐赠图书”专架供读者利用。短期利用完后,再进行转赠或另行处理。目前武汉市的13个区、县图书馆对捐赠图书的普遍做法为:全部视同新书,盖馆藏章,分类编目入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读者利用某一类馆藏时,捐赠图书完全可以和此类馆藏新书享受同等待遇,充分发挥其利用率。它的缺点是:一方面部分质量较差的图书充斥馆藏,挤占书库;另一方面分散排放,没有捐赠标记,当图书馆或捐赠者想了解捐赠图书的利用情况,则无法统计。对于这种有利有弊的管理方式,应该引起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尽快拿出一个更完美的办法来。 


总之,捐赠图书的活动是一个全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图书馆稳健发展的活动,因此图书馆应该高度重视。在接受捐赠时,一定要派专人清点记录,进行筛选,建立规范的捐赠图书个别登记和总括登记;接受捐赠后,要向捐赠者回赠感谢信或“捐赠纪念册”,以表谢意;对重要的捐赠者的有关情况,详加记载,以便定期与他们联系,以保持稳定的良好关系。同时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人藏捐赠图书利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阶段性小结或调研,提出建议,并形成报告,以改进图书捐赠工作及其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海波.高校系资料室赠书管理浅识.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 1998(1) 


2 崔淑萍等.对捐赠书刊资料及其管理利用的新认识. 图书情报知识. 1997(4)

〔出处〕 图书馆论丛 1999(1)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