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蜜饯,青绿色的香甜


文热心



    

    
   


    正是柚子青青时节,记者来到靖州,寻访雕花蜜饯制作女。



    曾见过雕花蜜饯。深刻最印象的是它的青绿色。虽然经过了煮熟、糖“腌”、烘干,却青绿色不改。没有这种青绿色的就不是靖州雕花蜜饯。“它是蜜饯中的‘青花瓷’!”记者曾如此比喻它。



    它怎么保持这种青绿?带着疑问,记者请教眼前这三位:易明珍、冯秀梅、易发家——省非物质遗产靖州雕花蜜饯传人。她们都是地地道道的苗家或侗家女。



    她们手握一把六七寸长的小刀,一头形似柳叶,一头看起来是筷子粗的铁把,细看才知道带着小圆锉。



    一个七八两重的青色柚子,经她们几切几锉几刻,一会儿变成了青花带盖的小罐。无论是罐盖还是罐身,顿时变得花团锦簇:“喜鹊闹梅”、“孔雀开屏”、“燕子啄泥”、“二龙戏珠”、“嫦娥奔月”、“鱼儿戏水”……



    接着记者见识了她们做片状蜜饯时的灵巧。她们把柚子切成或圆或扇形的均匀薄片,然后操起柳叶尖刀,捏片在手,一穿一插,一削一挑,只见小刀翻转,柚屑纷落,一眨眼的工夫,出现在她们手上的是“菊花”、“小虾”、“鱼儿”,真让人眼花缭乱。



    虽然是果雕,比起石、木、竹等雕刻难度相对小一些,但手法却是一样的,分平雕、通雕、浮雕。然而,记者最关心的是如何保持蜜饯上的青绿色。



    她们告诉记者:保持这种青色大有讲究。做罐状的青色雕花蜜饯,得经过选料、构思、雕刻、掏空、煮熟、腌酿、烘晒、包装八道工序,大部分与“保青”相关。选料就是选青,带黄的柚子不能要。构思,就是思考雕什么样的具有个性青色图案来。雕刻,就是留住青色,落实构思。最关键的是煮熟。她们说,煮的容器必须是铜的,铁的、铝的、陶瓷的绝对不行,煮出来不是黄的就是灰的,保不住青色;下锅前必须将水烧开;一般煮个10来分钟,变成了青色就捞上来,沥干水。腌酿,就是加糖,一斤柚子一斤白糖,糖可以防腐,也可以“养青”。烘晒,一般在50-60摄氏度的温度中晒或烤,温度过高皮色变黄,过低蜜饯不干。这一工序也可说是“护青”。



    据当地文史专家考证,靖州雕花蜜饯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五代时,“飞山蛮”首领潘金盛起兵造反,被占据现在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一带的“马楚”小朝廷——楚国之王马殷遣将吕周杀害,当地峒民也受到“围剿”和株连。“十峒酋长”杨再思率“飞山蛮”余部占据靖地,安抚峒民,维持一方安定,让峒民免予劫难。为表达感激之情,峒民特将青柚切成条块,用水煮沸漂洗洁净,再用蔗糖或蜂蜜腌酿晒干,犒赏杨部官兵。后来,心灵手巧的苗、侗女性改良工艺,把青柚切成薄片,再将其雕刻成各种图案,制成蜜饯,不仅好吃,而且美观。于是,雕花蜜饯技艺便流传开来,世代相传。雕花蜜饯也成为贡品。



    易明珍她们说,在靖州渠阳、飞山、江东、艮山口、横江桥、铺口一带的女人都会做蜜饯。女孩子在娘、奶(奶奶)、太(老祖母)面前耳濡目染,自小就学会了这活儿。她们还说,苗寨侗村的女性,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做蜜饯,春末有黄瓜,夏秋有冬瓜、菜瓜、西红柿、苦瓜、红豆、刀豆、茄子,瓜类切成长方形、菱角形、四尖角等;苦瓜雕成蛤蟆;豇豆扭成三耳结、扣子结;刀豆专织兰花,西红柿专做海棠花,茄子专做玉簪,瓜筒子做成仙人柱。



    工致传神、雅俗共赏,雕花蜜饯的艺术效果。



    自然界的青绿色,在苗、侗家女手里,变成了甜蜜、原色的食品和工艺品,劳动创造了世界。    



    2009年3月,靖州雕花蜜饯技艺被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蜜饯技艺传人汪永珍还应邀到新疆建设兵团传艺。



    雕花蜜饯,靖州走出的一张文化名片。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