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修方志的分期及特色


赵炳武 李西宁

    

    
   

所谓新修方志,是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编修的方志。新修方志的种类以行政区域划分有总志、通志、地区志、市志、县志等综合志;以内容划分有专志,细分为自然、山川、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书目以及体育志、公路志、气象志、林业志等行业志。我们论述的以综合志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新修方志自建国初至1960年共完成250余种,至1998年修成3000多种,编成6000余种,接近于中国现存旧志的总和(《中国地方志综录》统计有旧方志7413种),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1 我省新修方志的发展脉络及阶段划分


山东为文献之邦,圣人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繁盛。有着两千多年修志的历史;仅历代纂修的旧方志就达925种之多,据我馆所编《山东地方志联合目录》及王建宗,刘喜信编辑的《山东地方志书目》等目录的统计,现存世者达647种,860个版本,占全国现存旧志的8%。


辉煌的历史昭示着更加辉煌的今天和未来。新修方志首先发端于我省,为全国新修方志做出了榜样,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至1981年以后我省掀起了规模宏大,声势空前的修志高潮,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同全国一样,我省新修方志的总体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主修,各级地方史志编委组织实施。其发展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二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自1954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是我省新修方志的初创阶段。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期间,山东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祝晨在全国首先提出“早早动手编修地方志”的建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再指示要加紧地方志的修编工作。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1956年《冠县县志》完成初稿,为建国以来我省第一部新编县志稿。次年2月,山东省地方志资料征集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余修,副主任委员王祝晨,王献唐等,负责指导全省新修方志资料的征集、积累、研究以及编修工作。全省各地纷纷组织班子,行动起来,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全省地、市、县相继成立修志委员会87个,共有49个市、县志修成初稿,如:历城、章丘、胶南、膝县、平原、乐陵、寿张等。这个阶段的志稿反映了新中国各条战线欣欣向荣面貌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过份强调了阶级斗争,资料比较单薄,修志队伍缺乏培训,编纂的比较粗糙,大部分只是油印稿、初稿,未能公开发行,但毕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新修方志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自1966年至1980年为停滞阶段。这一阶段,由于政治上的影响,各地史志办公室陆续撤销,修志工作基本停滞。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阶段的后期,有一部分志书编委会逐渐恢复,一些新修方志先后纂成,如1980年《庆云县志》、《威海志》、《东平县志》、《阳谷县文史志》,修志工作逐渐复苏,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成绩不大。 第三阶段自1981年至今,是我省新修方志的兴盛阶段。1981年7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为新修方志做了理论上的准备。10月山东省政府公布成立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全省各地、市、县都普遍建立了史志办。11月山东省第一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开始了新一届的新志编修工作,标志着我省新修方志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兴盛阶段。政府领导及编委会对修志工作十分重视,自1985年至1996年共发文119件,涉及到修志的方方面面,提高了修纂人员的素质,深化了理论研究,使这一段阶修志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如:1993年9月全国新修志书优秀成果评选中,我省29部方志获一、二、三等奖。 1996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印刷质量检测结果,我省22部志书和年鉴获奖,皆列全国前茅。从总体上看,有人把这个阶段划分为三个过程:一是组织发动,建立队伍,搜集资料;二是拟订篇目,筛选资料,撰写长编,补充资料;三是试写初稿,总纂定稿,订正资料。据统计至今共出版省志71部(计划出版91部),市地志9部、部分出版的之部,县区志115部(计划出版122部)。


2 新修方志的特点及其在我省的具体表现


在我们把握我省新修方志特点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归纳总结新修方志共性的东西,然后对我省新志的特点加以分析,了解其因地域性等不平衡因素造成的差异,及呈现出的特色。下面我们就从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为中心的基本特点入手考查一下。


2.1新观点


就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来处理方志修纂中的具体问题。研究国情、地情,用翔实的资料反映历史与现状,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及教训,为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唯物史观对建国40多年我省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真实全面的反映。《山东省志、军事志》在记述“捻军”、“黑旗军”时将旧志污蔑为“匪”的历史颠倒过来,肯定了农民起义功绩。志稿还把日本、德国入侵山东所犯罪行记入历史,分清战争的性质,警示后人。《人事志》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将机构臃肿、“左”倾错误对人事工作的影响客观而恰如其分地写出来,让人们汲取教训。


第二、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突出在党领导下,我省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三、摆正人民群众在志书中的位置。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旧志中,人物传占1/3,大多为帝王将相,乡贤名宦,烈女节妇。新志中劳动人民处于主人翁的地位,我省志书中革命烈士、劳模等占了相当大篇幅,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和革命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2.2新内容


地方志应社会需要而产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革,具有鲜明时代性。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以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展示建国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社会文化繁荣的新面貌。《山东省志》就是对各个行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全面反映。


第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比例的变化。对新的社会状况、革命斗争、阶级斗争、经济生活的记述比例较之以往有很大增长。如《泗水县志》正文65万字中,经济类占24万字,是正文的40%,其他志书也是如此,还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第三、地方特色是新志的生命。我省山川秀丽,人文荟萃,物产丰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因此,省志系列《黄河志》、《泰山志》表其山川;《孔子故里志》、《孟子志》等诸子志写其人物;《丝绸志》、《陶瓷工业志》、《黄金工业志》等述其物产;另外,一些市、县志则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从地理位置相关影响,渊源追溯等着手,把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类作为重点,记述地方特色。如《潍城区志》的风筝文化与经济,《莱西县志》的“石墨”编,《青州市志》的“文物古迹”卷等等。


3 新方法


社会主义新修方志以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上,注意了其必然的联系,探求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在修志的体例方法上发生了变革,产生发展了以“述”体、章节体、索引等为代表的新方法。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从印刷、图片等方面丰富了新志的表现手法。


第一,“概述”的意义。方志中有“概述”之名,出自黄炎塔主纂民国《川沙县志》,然《川沙县志》之“概述”近似于序。新修方志中“概述”是对全书主要内容和一方基本情况的阐述,与《川沙县志》之“概述”差异颇大。所以理论界普遍认为“概述”是新修方志手法上的创新,新志在分类记述之上,对专志间事物发展关系,对其内部规律进行了揭示。


其写法一是提要式,二是综述式。列各志之首,各分类之下,篇下各章,章下之节,与志体相依存。其名称很多,如:总述、引言、概貌、县情要览(《临胸县志》)、县情概述(《寿光县志》)等。另外,与“概述”作用相似的还有“大事记”,但大事记是全书之纲,可以拾遗补缺。这些方法在我省方志中大量应用,并逐步完善,使之更成熟。


第二、章节体的应用。方志发展到今天,形成记、传、图、志、表、录等,体例逐步完备。在每一单元的表述上,与以往的记事本末体不同,产生了章节体,我省新志以章节体为主。每篇、章、节、目,层层相辖,在部类安排上,一般划分为总述、专志、人物、大事记、附录等五大部分。每部分之下,将记述对象,横分门类,篇章节目,层次清楚。有大篇、中篇、小篇三种模式,使不同层次的各类体现出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全面反映历史的发展,也是唯物史观的具体显现,它的运用是新方志区别于旧方志的结构特征。以《高唐县志》为例,全书共分自然环境、经济等9编,自然环境又分土壤、气候等5章,自然灾害章分旱灾、涝灾7节,旱灾一节又有公布、类型、发生规律子目,这样层层相辖,体现事物的内在结构,准确表达其内涵。


第三、多种表现方式的引入。新方志在实践探索中充分利用新技术,制图、绘画、摄影等表现方式的运用,丰富了新志的表现力,从而完善了新志体例。“图”作为著述的一种体裁,在旧志书中早已存在,“记、传、图、表、录”诸体并存,与文字同等重要。随科学的发展,由过去手绘的地图、绘画,发展到民国的黑白照片,乃至今天的彩色照片、卫星遥感照片等。数量由少至多,作用更重要。首先照片形象直观,可以一览无余,远胜文字。如《济阳县志》100万字,共用彩色照片459幅,《高唐县志》用图片272幅,如实记录了全县各行业的最新动态,形象生动,弥补了文字叙述的不足,丰富了内容。其次,真实严谨,具有科学性。通过卫星遥感图片反映地貌,反映科研成果等,这些都是仅靠文字无法准确表达的。

〔出处〕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4)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