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思考


覃静

    

    
   

[摘  要]本文论述了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初步构想。


桂林抗战文化,是特指从1938 年10月武汉,广州沦陷以后到1944年湘桂大撤退的6年间在桂林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抗战文化活动。桂林抗战文化早就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多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桂林抗战文化是广西历史文化中的一座富矿,还有珍贵的历史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开挖,去采掘 、去研究,去探讨。抗战文化资料是研究抗战文化的基础(尽管社会各界在收集、整理、出版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史料的广泛性、全面性、深入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桂林抗战文化史料还处于比较分散,不够齐全的状况,很不适应抗战文化研究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一方面可以对珍贵文史资料进行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内外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较完整的研究资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必要性


1.建立桂林抗战衷化资料中心是弘扬爱国主义的需要。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继五四运动以来的又一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新文化运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团结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积极担负起抗日救亡宣传的重任、面对白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中国军队战士在前线浴血奋战,战斗在后方的广大文化工作者,利用手中的特殊武器,走出书房,走出画室,走出剧院,走出教室,他们到工厂,到乡村,到敌人后方,发出了救亡、抗战、卫国的时代强音。在“天降大任”的历史紧要关头,广大文化工作者以爱国主义的革命热忱,抗击外侮,争取独立,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充分体现了桂林抗战文化的爱国主义的主题。近年来,日本有些人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采取不认帐、不反省、不检讨的态度,为法西斯开脱罪责,这不仅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深入开展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桂林抗战文化的史料正是这一爱国主义主题的载体,是一份份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也是后代人观瞻、纪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无价之宝,收集整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献,对弘扬爱国主义,昭示今人和启迪后人,时刻敲响警钟,勿忘国耻,警惕帝国主义的颠覆破坏和亡我之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是保护桂林抗战文化遗产的需要。桂林抗战文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当时在国统区的重庆、桂林、昆明等城市抗战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然而,相比之下,重庆因是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进步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昆明的抗战文化运动不仅时间没有桂林长,内容也没有桂林丰富。桂林由于广西当局与国民党中央政权存在着矛盾,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桂林抗战文化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时间达六年之久,差不多与整个持久抗战相始终。桂林作为一个重要的抗战文化中心、期间文化事业相当发达。据统计,当时活跃在桂林的进步文化人有1000多人,其中著名的人士达200多人,书店出版有200多家;出版的报纸杂志289种,各类图书1000多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抗战书籍印数占全国出版总量的80%。市区的桂西路一带被人们称为文化街。各种文艺形式,繁花竞秀,盛极一时。这些文化名流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创作和出版的作品,无疑是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珍贵史料、也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尘,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难免或散失各地、或流失民间、甚至灭失。各地图书馆十分缺藏这方面的史料,就是极具有地域优势的桂林图书馆收藏这方面的史料也仅占桂林抗战文化史料的三分之一。而且随营时间的继续推移;在桂林抗战文化城战斗过的文化老人已屈指可数。时不我待,征集抢救桂林抗战文化史料的责任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如果我们放弃这个责任,既对不起创造文化城的前辈,也有愧于子孙后代。因此及时抢救濒临散失、毁坏、难以保存的抗战文化史料已经成为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


3.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是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需要。在中国抗战文化史上,可以说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要研究国统区抗战文化首先要研究桂林抗战文化。桂林抗战文化不仅在中国文化史占有光荣的一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史、中国现代革命史都有重要的地位。桂林抗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凝聚着宝贵的经验,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限于一些宝贵资料的失散,给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些国外学者反映,他们得不到桂林文化城历史资料。有些大专院校在编写《现代文学史》时,由于缺乏史料,对于桂林文化城的章节,只能写的十分简略。一些专家学者为研究桂林抗战文化时期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的需要的有关史料,或不知是否存在,或不知存在何处,只能踏破铁鞋无觅处。这些情况都说明收集整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抗战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项迫切要做的工作。


二、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可行性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不仅必要,而且桂林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使在桂林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成力可能。中共广西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俊康曾指出: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是桂林抗战文化课题中的应有之举,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


1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具备了必要的文献史料。抗战时期的桂林出版物是桂林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桂林抗战文化事业的繁荣;不仅为广大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桂林图书馆的馆藏,当对桂林众多的出版机构和书店、发行处、报刊杂志等,都成为桂林图书馆的藏书来源,当年不少文学家、剧作家在桂林创作或在桂期间出版的作品都收藏于桂林图书馆,据查在1944年大疏散以前,桂林图书馆的藏书量已由抗战前的1万册,猛增至30万册,由此可见,抗战文化对桂林图书馆藏书量的影响之大。由于日寇逼近桂林,受当时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多数图书无法安全转移,少数价值较高的(约七万余册)图书,在当年馆工作人员的千辛万苦的努力下,才使之转移并保存下来,珍藏至今。抗战胜利后至今50余年间,桂林图书馆始终不渝地把征集抗战文化史料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通过各种渠道征集了不少抗战时期出版的书籍。如20世纪50年代桂林中学、临桂一中向桂林图书馆赠送了一批抗战时期的书籍。一些单位和个人也陆陆续续向桂林图书馆赠送了抗战时期出版的图书。工作人员以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入乡村民间,兄弟馆(室)收集了大批的极有价值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桂林图书馆在抗战文化方面的史料的收藏。这些图书,都是了解当时桂林抗战文化概况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使桂林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桂林抗战文化史料最齐全的图书馆一些专家学者的手稿文集十分珍贵,如宋庆龄的《中国应何以自存》、郭沫若的《孟复集》等、茅盾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劫后余拾》、《创作的准备》《红叶集》、《幻灭》等、巴金的《无题》、《雾》、《初恋》等、田仪的《秋声赋》、《江汉渔歌》等、夏衍的《小市民》、《此时此地集》等。尤其是徐迟的《最强音》、陈残云的《风砂的城》、端木蕻良《红拂传》等,是国内鲜有收藏的珍贵文献,据查在桂林抗战文化兴起的在6年内出版伪期刊共有220种,至今在桂林图书馆收藏的期刊就有163种。这为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准备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收藏。


2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具备了一定规模的读者服务群体。一个图书情报机构缺乏读者服务对象,就失去其应用的功能和存在的前提。建国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桂林抗战文化的研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上,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但文革开始后,这一有意义的工作不得不被迫中断,许多散失民间的有关桂林杭战文化的珍贵史料成了“四旧”,研究桂林抗战文化成了禁区。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研究桂林抗战文化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桂林抗战文化史料的征集整理和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1993年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应运而生了。学会会员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除了学会会员以外,还有一些国内学者被聘为特约研究员,他们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山东、江苏、北京、上海、武汉等省市、近年来,还有韩国、美国的一些学者先后参与了桂林抗战文化的研究并取得成果。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十分频繁,先后举办了三届全国性桂林抗战文化研讨会,目前已征集、整理、出版各种专题资料28种,约1oo0万字,发表有关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280余篇,计270万字,已出和待出各种专著8种,共460万字。更为难得的是桂林教育学院中文系在全国首创正式开设的桂林抗战文学专业课程,先后近500多名学生,接受了桂林抗战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广西师大历史系和中文系也在研究生中开展桂林抗战文化的研究,不仅出了成果,也培养了抗战文化研究的人才。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活动的频繁和研究队伍的扩大,为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提供了一定规模的固定读者群体。    


3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具备了技术上的硬件。近年来,桂林图书馆积极推进自动化建设步伐,建成了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1997年11月,馆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互联,成为广西第一家上国内、国际互联网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从而具备了远距、快速、便捷地向读者和公众传递各种信息的功能,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电子文献的传输方面走在全区、全国的前列。古老而传统的桂林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为桂林抗战文化资料的保管、开发、应用提供了保障。


三、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初步构想


1 机构设置。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应以桂林图书馆为主体,把收藏于该馆以外的本地区(如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桂林博物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等)或更大地域范围(如国家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中南地区、西南地区的有关图书馆等)以及散失民间的桂林抗战文化资料聚集起来,形成一个相对集中、完整的全国性的桂林抗战文献专藏体系。该中心可设置在桂林图书馆内。具体业务可由该馆历史文献部承担。历史文献部的人员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要将有志于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开发桂林抗战文化文献,不怕吃苦、乐于创业,熟悉图书馆工作和现代化信息处理工作的同志调整到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来。


2 经费来源。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所需经费应采取国家资助为主,社会分担为辅的办法解决。国家应一次性投入资金用于该中心的库房、陈列室、阅览室建设以及配置现代化的设备,如计算机、光盘检索及存储设备缩微设备、文献复制设备、现代通讯设备及情息传递设备。每年还应拨入适当经费用于文献资料的征集和维护。社会筹措资金主要通过信息产品的生产收入以及成立抢救桂林抗战文化史料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


3加大资料的征集整理工作。首先加大对桂林抗战文化史料征集意义的宣传,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抗战文化史料。如动员有关人士尤其是曾经战斗在桂林文化城的文化老人将个人收藏捐赠或出让;到乡镇民间寻觅、购买;将已流散外省的邮购回桂;与有馆藏的兄弟图书馆交换复本;从国家园书馆、云南省国书馆及重庆图书馆等复制、购买回桂林图书馆缺藏的抗战文化资料。其次对采集到的抗战文献进行整理清点,对残缺不全的要尽力补缺和修正,在原有基础上力求使文献相对完整和具有连续性,从提高文献的史料价值,丰富文献品种,提高藏品质量,使桂林抗战文位资料中心形成比较完备的文献资料收藏保障体系。总之,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不仅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我们衷心的祝愿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魏华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20年[C]·载《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六)》2001
(2)杨益群等·桂林文化城概况[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3)宋安玲·现代技术与桂林抗战文献信息中心的创建策略[J]·载《挂抹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六)》2001

〔出处〕 《图书馆界》2001(3)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