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的奶业“王国”(上)


    

    
   
荷兰,不仅有美丽的郁金香,足球的“橙衣军团”,还有供应全球的乳制品,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出口国。
荷兰奶农不一定都是专职的,但都是专业,他们究竟是如何养奶牛的?对牛奶质量有怎样的管理?近日,记者走进荷兰一家乳业合作社多个家庭农场,并采访荷兰乳业协会主席、荷兰皇家菲仕兰首席执行官郝瀚思,一起看看荷兰乳业“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管控。
奶农:养牛的有议员也有“农三代”
Jan Bloemerts有好几份工作,他是一位地方议员,同时也是一名保险公司职员和一名奶农。他的农场在荷兰东北部德伦特省的德文格洛,70公顷的农场十分开阔,牧草青青。“我们有50公顷是世代传下来的,又另外租了20公顷”,Jan是两个女儿的父亲,他说自己并不是一天到晚都在牧场工作,他利用空余时间和妻子一起共同照顾95头牛。只有在牧场需要割草时,他才会雇人操作割草机,5个小时内搞定。
而在阿默斯福特郊外的Coen Wantenaar先生,则是一名专职会员奶农。一出生就在农场,10多岁帮忙干活,从瓦赫宁根大学畜牧业毕业。8年前父亲选择他来继续农场,成为合作社的第三代,现在Coen和父亲、母亲都是会员,在126公顷的土地上放养160头泌乳牛,自由支配时间,乐此不疲。
模式:既是农场主又是股东  不担心卖不出去
Jan和Coen这样的19244名奶农,组成了庞大的菲仕兰乳业合作社,跨越荷兰、德国、比利时三国。荷兰乳业协会主席、荷兰皇家菲仕兰首席执行官郝瀚思说,这种独特的“家庭牧场”模式已有140多年历史,会员农场“既是奶农,又是公司股东”,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平均饲养85头奶牛,能保证足够的户外放牧时间,也能保证非常高的鲜奶质量。
加入合作社,对奶农究竟有什么好处呢?这一点,Coen Wanternaar不无自豪:“我们不用担心牛奶卖不出去。”这是合作社对奶农一个重要承诺,农场所有原奶不论多少,菲仕兰必须全部收购,哪怕是遇到行情不景气,每月也有一个保底收购价。同时,还可从中获得部分利润,公司会将盈利的55%通过绩效分红和固定会员债券形式发放给奶农。
而参与合作社的决策,拥有投票权,会员资格可继承,也是奶农们的权利。这就意味着,合作社实际上把会员奶农与公司捆绑成一个共同体,奶农们自然就会关心牛奶的质量安全。(未完待续)


〔出处〕 摘自《农村·农业·农民》2014.10A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