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湘军”争锋世界


胡信松

    

    
   

                   ——湖南建工集团“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
  
    面对国内建工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逐渐饱和的现状,作为“建筑湘军”领军企业,湖南建工集团把目光瞄准海外,大步迈出国门,沿着“一带一路”精准布局。


      1 从“借船出海”到扎根海外


    新年伊始,湖南建工集团在海外市场不断收获大单:


    斯里兰卡5路13桥及1个污水处理厂、孟加拉投资30亿元的自来水厂、总投资13亿美元的老挝公路等一批项目相继签约。


    截至去年底,湖南建工在非洲、亚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公司或者工程项目部,目前在马来西亚、赞比亚、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加纳等国均有在建工程项目,1000多名管理及技术人才长年征战异国他乡,“五湖四海”已构成湖南建工“走出去”的现实格局。


    走出去的幅员辽阔令人振奋,更加炫目的是动态的增长图景。集团2015年海外经营额超过60亿元,同比增长31%。湖南建工集团董事长叶新平对公司在建的海外项目信手拈来:斐济的水利发电站、斯里兰卡的公路项目、蒙古的发电厂……    


    湖南建工的海外之路艰辛曲折、筚路蓝缕。


    据介绍,湖南建工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涉足海外项目,那时主要是承建援外工程项目;到上世纪末,公司采用“借船出海”的策略从事海外业务经营,以纯粹的劳务身份进入国际市场,赚取微薄的人头管理费;直到2004年,独立承建坦桑尼亚供水工程项目,才标志着湖南建工在国际舞台上迈出了独立经营的步伐。


    从做劳务到合作参与经援项目建设,再到现在的扎根海外、独立自主经营,从传统施工总承包发展到今天的EPC、EPC+F、BOT、PPP等经营发展新模式,实现了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型向今天的生产服务经营型转变。


     2 迈入国际承包高端市场


    随着传统承包领域过度竞争和回款不力等问题,为极力摆脱低端市场的“血拼”,2013年,凭借加纳北部省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和斯里兰卡C11、C12道路项目的成功运作,湖南建工实现了海外经营的成功转型和升级,正式迈入国际承包的高端市场。


    集团积极承接工程设计、建造、运营、融资一体化项目,提升海外事业运作的综合能力;先后承接了斯里兰卡污水处理融资总包项目、阿尔及利亚公共住房融资总包项目、尼泊尔公路等项目,完善“指挥所前移,EPC+F、出口买方信贷”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使施工经营与资本运营有效结合,保证了海外市场的稳定回报。


    随着大批高质量的精品工程在世界各地竣工,“湖南建工”的品牌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尽管海外市场成绩斐然,但湖南建工却在思索如何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


    一般来说,海外承包工程大多采取“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EPC”形式,或带有较高技术出口含量的“一体化交钥匙工程”形式,这些工程往往具有投资规模大、付款条件苛刻等特点,要求承建企业具备设计、施工、国际化采购、运营、融资等多方面、多领域的综合集成能力。


    早在谋划拓展海外市场之时,湖南建工集团就坚持“近邻为主、多点延伸、产融结合、互利共赢”的海外工作方针。在斯里兰卡、加纳等市场,坚持合作共赢,由相互竞争转向抱团竞合,由管理创新转向效益突破,实施属地化经营,开创了高端的EPC+F(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加融资)承包模式。集团先后成立了东非公司、西非公司、斯里兰卡公司,通过建立永久性基地,大胆使用当地雇员,积极与当地有实力、有信誉的分包商、供应商和劳务公司寻求合作,为集团延伸国际化经营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3 开辟转型升级“新航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优先发展领域,建设行业将大有可为;做优海外市场是集团做大做强的重要发展战略。”湖南建工集团董事长叶新平介绍,集团推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其中,两翼之一的海外市场业务发展势头强劲,也被寄予厚望。“我们的目标是‘十三五’末海外市场额度占集团总收入的15%。”


    2015年,湖南建工集团牵头组建了湖南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千亿产业集团——“中湘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将把中国标准、资本、商品、文化推广到海外,构筑一个开放、包容、公平、诚信的海外发展平台。


    叶新平说,集团下一步将深耕建、营一体化工程。加快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从国与国合作源头介入,充分尊重当地国情与各方需求,高端运作大市场、大业主、大项目,提升经营档次,释放经营活力,创造规模效益,推动国际业务长足发展。


    湖南建工还把目光投向了资本运营领域。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对接,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中非合作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产品,走施工和投资相结合的道路,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境外工业园投资建设、装备制造、工业安装、国际物流等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开辟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航线”。


    ■相关链接


    湖南建工集团拥有68家综合建筑类和建筑相关产业类子公司,连续12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先后荣获77项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集团的经营区域已覆盖全中国,在非洲、亚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公司或者工程项目部。


    域外心路


                 “ 客场作战”重在适应“客场”


                             叶新平


    没有项目愁项目,有了项目担心项目。


    从湖南建工集团近年来的实践来看,随着“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实际困难也不容忽视。要做好一个项目,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比如治安问题。相对于国内来说,非洲地区一些国家的治安问题并不乐观。还有当地的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同样需要我们企业去适应。


    如何强化“企业公民”意识,加深与驻在国社会的利益和文化融合,实现属地化发展,从“海外公司”向“当地公司”转变……这些都是走出国门的企业需要思考与应对的问题。


    人才对于企业“走出去”能否成功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现在,熟悉国际市场、擅长经营运作、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的人才比较匮乏,严重制约了海外事业的发展。


    招聘的大学生直接派往海外市场去锻炼,各方面融合得比较好,稳定性比较高,但成长周期较长;而成熟型中高端人才派出困难,且家庭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顾虑多,不能长期扎根海外。


    对走出国门的湖南企业来说,应理性面对这些“成长中的烦恼”。海外投资建设属“客场作战”,就像当初外企进中国需适应“中国特色”,如今湖南企业走出去,应以积极的态度去熟悉、适应外国的规则。


    “走出去”,走向的是广阔天地,也是未知之地。风险无处不在,风险考验实力。唯有客观分析问题、妥善应对挑战、科学决策布局,对海外的投资经营环境积极适应,练好内功,提高竞争力,才是湖南企业“走出去”的应对之道。    


    (作者系湖南建工集团董事长)


      异域轶事


   来自大使馆的感谢信


    2014年10月10日,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向湖南建工集团寄来一封感谢信,对该集团开展的援助行动表示衷心感谢。自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向塞不断提供各类援助。作为在塞留守单位之一,湖南建工集团驻塞夏洛特水电站和波特洛科水电站两个项目组,在援助行动中为援助物资运送和中塞友好医院改造提供了巨大支持。  


    当年9月17日,中国援塞埃博拉实验室相关人员和物资抵塞,准备将我援建的中塞友好医院改造为埃博拉留观中心和移动实验室。由于当时援助物资数量巨大,急需卡车协助运送,而在塞留守的中资企业已经不多。作为在塞留守单位之一,湖南建工集团驻塞夏洛特水电站和波特洛科水电站两个项目留守的负责人积极响应,立即派出4辆装载卡车协助运送物资,并确保物资顺利运抵弗里敦。


    在中塞友好医院改造过程中,项目组派出精干施工队伍,加班加点,加快医院改造进度,留观中心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开业。 


    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在感谢信中表示,在此次援助任务中,湖南建工集团两个援塞项目组为我援助物资运送和中塞友好医院改造提供了巨大支持,为巩固发展中塞友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凸显了中国速度,扩大了我国援助影响。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