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关于年鉴的认识和采访策略


刘朝

    

    
   

摘要:年鉴这一文献类型由于其自身特点,在地方文献体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地方文献的采访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图书馆的采访,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来剖析了年鉴类文献的采访。

中国的年鉴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成书于14世纪40年代的《宋史?艺文志》中,就有《年鉴》一卷,可惜已经失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年鉴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党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年鉴事业从此进人新的历史阶段。应该说,这20多年来,是中国年鉴事业真正的形成时期。据国家图书馆不完全统计,到2013年年底,全国各地出版的年鉴达到5000多种(含不定期出版的和内部印刷留存的)。年鉴作为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实录,对该地区各方面的重大情况描述清晰准确。年鉴这一文献类型由于其自身特点,日益成为地方文献体系中的重要资源,无论是文献价值还是开发利用频率上都远高于大多数其它类型文献。地方文献的采访与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采访又具有很大区别,因此,从地方文献工作的角度出发,将年鉴类文献的采访进行研究讨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1年鉴的定义及价值
1.1年鉴的定义
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1],具有信息密集、连续出版、材料准确、内容新颖的特点。国内目前编纂的年鉴大致可分3类:综合年鉴、专业年鉴(也可称作行业年鉴)、企业年鉴。
笔者认为,不能单纯以题名作为判定某种文献是否属于年鉴,要从采访角度明确地引入年鉴类文献的概念,年鉴的本质属性应该是资料性和年度性,凡是在内容上符合该属性的文献都应纳人年鉴类文献的范畴。事实上,除了以年鉴的题名出现外,不少含有“年度汇编”、“年度报告”、“统计资料”题名的文献内容上完全符合年鉴的定义,应该明确地作为年鉴类文献进行收藏和利用。笔者曾到北京市丰台区统计局采访,工作人员就曾表示该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丰台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就是后来“北京市丰台区统计年鉴”的前身,在他们看来只是名字有了变化,在内容编辑上完全一脉相承,这类情况其实普遍存在。
1.2年鉴的价值
图书馆馆藏年鉴信息内容涵盖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涉及经济、科技、教育、卫生、工业、农业等诸多领域,信息量相当丰富。年鉴主要利用价值和功能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综合信息;(2)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3)为科研、教学活动提供指导性服务(4)利用年鉴查找科普性实用信息,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方便;(5)利用年鉴查找原始文献和回溯性资料等。

2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年鉴
2.1文献类型
从出版方式上划分,年鉴既有公开出版文献也有非公开文献。笔者认为不能按照是否有书号或刊号的简单方式将年鉴分割开来,而是要将整个年鉴类文献作为非公开文献看待。因为即便是有ISBN这一标识的年鉴实际上也带有明显的非公开文献特点,编者都以买书号为主且整个编纂过程由某某编委会全权负责,印刷后往往也是直接送到编者处,即使找到所谓的出版社也很难采访到该种年鉴。
无论何种工作,清晰的分工都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很多图书馆前辈在讨论年鉴类文献的采访时都会提及采访效率不高,其中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无法给年鉴作一个准确的文献类型划分,最终导致在分工时年鉴类文献成为界限模糊的“中间地带”,从而导致采访效率低下。
2.2采访模式
明确年鉴类文献的类型划分是完善该类文献采访方法的前提条件。非公开文献的采访与公开文献的采自身定位问题重点都放在公开文献上。想要做好年鉴类文献的采访需要采访人员自己访求的同时合理、髙效的用好个体书商,这实际上更多地是对于采访人员本身的要求。


3采访人员的工作策略
3.1充分了解库藏
年鉴收录的资料、反映的事件,时间范围一般限于上一年。但也有少量特例当需牢记,例如《西城统计年鉴2009》编辑说明标注“本年鉴统计表中未明示年份的均为2009年”,其书中各类资料也均截止到2009年。但是《西城统计年鉴2011》编辑说明标注“本年鉴统计表中未明示年份的均为2010年”,其书中各类资料也均截止到2010年。由此可知实际上该年鉴是在2010年进行了改版,如果单从系统中查询会以为发生漏采,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补救,其实只是因为编者对于早期的出版不规范进行了调整。
上述例子还有很多。所谓“知己知彼”,首先要做到的是“知己”,无论是年鉴还是其它类型的文献,不能做到充分了解和掌握库藏进而分析阶段和整体的情况,就无从谈起对于整个采访进度的掌控。采访人员一定要养成定期分析库藏状况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查缺补漏,更好地全面把握采访的方向并有重点地对个体书商提出要求。
3.2头脑灵活全面探求
中国目前的年鉴几乎都是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单位主办的,实际上带有很强的“官书”色彩。采访人员能够很容易了解到某种年鉴的主办方,进而联系到负责的相关人员。以为这样即使不成功,被拒绝也算是有了一个交代。老实讲,这样的采访人员在笔者看来是不合格的。作为一个负责年鉴类文献的采访人员要具有以下的能力:
3.2.1能变被动为主动
由于年鉴的“官书”特点,各级年鉴产生机构是有明确地隶属关系的。在某个机构被拒绝,但是在其上一级机构就有可能寻求到支持。例如,笔者在采访北京市各区县统计年鉴时,不少区县级统计局都曾以统计数据公开的敏感性为由加以拒绝。但是笔者转而在北京市统计局宣传中心得到了大力的支持,最终不仅将北京市统计局编辑的《北京统计年鉴》和《北京区域统计年鉴》收录,还在该中心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协调帮助下,一举促成北京市所有十六区县统计局将该区统计年鉴自2012年度起全部赠予。这次成功采访访有着本质区别,无论大型书店还是馆配商,由于其不但解决了地方文献库藏中各区县统计年鉴的短缺问题,更是形成了长效机制,解除了后顾之忧,最大程度地完善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而且仅购书经费就节约近40000元。
为什么能够在市宣传中心得到如此大的支持呢,究其因,是笔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功课。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该中心的工作性质和内容,积极主动地多次沟通,提出在图书馆设置该局文献专门书架并为之挂牌的设想。从单纯的寻求对方帮助,变成帮助对方完成宣传工作,扩大宣传影响的互助,这种转变才是成功完成采访的核心。如何从被动的接收决定到主动的从对方角度设想结合图书馆实际,帮助对方完成既定工作,形成双赢局面并加以合理的沟通,这是一个采访人员能力的重要体现。
3.2.2要具有多点出击的能力
很多年鉴产生机构之间都会进行文献的交流。采访人员要对于各系统可能交换的单位了然于胸,即使在负责机构遭到拒绝,也有可能在其它机构得到补充,这样成功采访目标年鉴的概率就增大了许多。例如,笔者在北京市某区政协采访该区政协年鉴被拒绝,但是在该区方志办就得到了该年鉴。
3.3高效发掘网络资源
在信息时代,除了利用图书情报机构的信息资源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满足自己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对于采访人员来说,网络资源的利用大抵可以分为两类:
3.3.1了解科室责任
年鉴产生机构大多是以谋一个科室主要负责该机构年鉴的生产,而其它科室则是配合协作。依据各机构的自身情况负责科室可能是研究室、宣传处、法规处等,采访人员并不是通过网络来了解具体哪个科室负责,因为政务公开之后往往一个电话更为高效。通过各政府部门、单位的网站来明确负责科室的具体职责,从而更好的沟通,尽量营造上文所述双贏局面。
3.3.2获取年鉴全文
虽然大多数年鉴在机构网站上是无法获取电子版全文的,但是还是有一些例外,而且其中有些尤其需要采访人员牢记。例如,北京市环保局的《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就以PDF格式完整地在官方网站上呈现公报全文。笔者曾到该局宣传处求证,工作人员也表示,虽然没有在题名上明确,实际上这就是该局的年鉴。
3.4善于使用个体书商
近年来,随着流向社会的文献资源愈发丰富,特别是非公开文献的井喷式涌现,产生了大量个体书商,这类书商与图书馆传统意义上合作的大型书店和馆配商有很大区别。他们的经营更加灵活,也更能够关注到年鉴类文献乃至整个非公开文献。许多图书馆已经开始对这类书商有所重视,首都图书馆地方文献中心对于这类书商的使用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这个群体在使用时基本可以分为两类:
3.4.1已建立合作机制的个体书商
笔者认为年鉴类文献应划人非公开文献范畴,使用个体书商就定位在全面的找寻非公开文献上。在优中选优的选拔基础上能够为图书馆配书的个体书商,都是能力较强,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和人脉的。当然,这种合作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采访人员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增减书商。如何使用好这些个体书商,进而培养出一批初步了解图书馆采访知识,比较熟悉图书馆采访的方向和重点,能够保证长期较高质量供书的个体书商,就成为了摆在采访人员面前的课题。
采访人员要综合各馆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要对馆藏文献、旧书市场非常熟悉,有较强的交流沟通和归纳总结能力等。做好这方方面面的工作就能够聚集一批有能力、有敬业精神、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好用的个体书商,就能够使得采访人员在自身的工作中走的更好,就能够使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更加完善。
3.4.2孔夫子旧书网(www.kongfc.coxn)的应用
孔夫子旧书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旧书网上交易平台,截至2012年12月底,孔夫子旧书网拥有申请加盟的书店30000多家;开通的书店7000多家;开通的书摊44000多家;网站会员60万;展示销售图书4000多万种。孔网早已成为了采访人员对于非公开文献采访的有利补充。
孔网的好处很多,但是也有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虚假、过期信息太多。笔者多次遇到过某种年鉴被书商挂在网上,其实该年鉴早就售罄而不更新信息或者根本就没有此种书,只是虚假信息。孔网上的信息鉴别一直是笔者头痛的问题,那么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利用这个平台呢,只能是勤于总结,从几百上千次的接触中找到那些相对诚信度高并且信息更新迅速的书商,在检索结果中优先考虑这些书商,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4结语
年鉴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载体,信息密集、权威,“集万卷为一册,缩一年为一瞬”其地位已经在地方文献乃至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中显露无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优异的采访支持,后续工作就无从谈起。笔者依据自身工作经历希望能够将之具体化、形象化、概念化,以便更好地为后来者提供一些经验之谈。通过此文的各个实例,明确年鉴类文献非公开文献的属性,促进采访人员在充分了解库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采访策略,通过亲身采访、网络资源和个体书商等多种渠道,完善年鉴类文献的来源,努力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使采访人员在自身的工作中走得更好,使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7号.地方志工作条例[S]2006—05-18.
[2]唐剑平.关于年鉴创新与规范的思考[J].中国地方志>2011,(12):53-56.
  [3]范青.论年鉴的社会价值[J]?大学图书馆通讯,1993,(1):18-20,17.
[4]王红.年鉴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3):45-48.
[5]http://wWijepb.gOT.Cn/bjePb/323474/324034m4735AmdexJitm]/>2015-〇1-19.


作者简介:刘朝(1983-),男,首都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地方文献、采访、用户研究,已发表论文4篇。




〔出处〕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第28卷第2期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