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探寻不一样的杨开慧


    

    
   

 本报记者 陈薇


 


  日前,长篇纪实文学《杨开慧》与读者见面了。


 


  这部历时3年,由湘籍著名女作家余艳创作的作品共38万字,讲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从相识相恋,相知相伴,直到两人分离永诀的一段历史。该书以杨开慧手稿为线索,以历史为依据,试图探寻不一样的杨开慧。


 


  隐瞒手稿之谜


 


  手稿被杨开慧封存在湖南板仓杨家老宅其卧室床帐后的墙洞里,主要记述了杨开慧在与毛泽东几乎失去一切联系的3年中,对他的思念、等待、失望和迷惘。毛泽东生前从未见过这批手稿,若不是1982年和1991年两次修缮杨开慧故居,它们将永远沉睡在那堵旧墙中。


 


  “杨开慧完全来得及把墙洞里的秘密告诉她应该告诉的人,比如她的母亲,比如跟她一起坐牢的保姆和儿子岸英。但是,她没有说。因为,她根本不想让人知道那个地方,更不想有人揭开那个秘密。”余艳回答。


 


  在余艳看来,墙洞里的那些文字,只不过是杨开慧心路上一度迷乱的心灵碎片。而经过大牢炼狱后的杨开慧完成了一次心灵涅槃,不再是手稿中期期艾艾、自顾自怜的家妇,而是毛泽东当之无愧的爱人。“也许,大牢中的杨开慧正因为看清了手稿中的自己和大牢中的自己,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自己。所以她才决定,让那段寂寞的文字永远寂寞在墙洞中,永不示人。”


 


  探寻历史真相


 


  杨开慧英勇就义时只有29岁。正值韶华的年轻女子决然离去,众说纷纭。有人说,书香门第的杨开慧早早离世太可惜;有人说,杨开慧的牺牲不值得;也有人说,杨开慧不顾3个年幼的孩子,算不上一位好母亲……真相被历史迷雾所遮盖。


 


  “我无意于评说过去的故事,也不敢对过去的故事作什么聪明的解读。我只想,以杨开慧的心灵笔记为指引,并顺此指引再重走一遍那些与之相关的足迹,试图寻找出被历史迷雾所遮盖的历史真相。”余艳如是说,也如是做。杨开慧的手稿,与杨开慧相关的书籍、资料,她已记不清翻看了多少遍;湖南、北京、广州、武汉……杨开慧走过的地方,她几乎跑遍;3年时间里,她所做的是走访、创作,再走访、再创作。


 


  于是,有了这样的声音。“杨开慧的情在大义中得到升华,她是为崇高理想而牺牲的。”“即使失去联系,生活发生变化,毛泽东也从未放弃思念和寻找远在家乡的妻儿。”“杨开慧舍不下孩子,手稿中有写给堂弟的托孤信和多处难舍孩子的篇章,为他们的命运担忧。”


 


  这座宝库会继续探索


 


  从手稿中获得的声音很有力量,一些观点也都有史料佐证。但是,一旦涉及到伟人的情感问题,即使查看了大量史料,余艳仍不敢妄下结论。为此,她多次深入板仓、井冈山等地,一个疑点一个疑点地访,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走。余艳表示:“对毛泽东、杨开慧的敬畏感,激发了我潜在的能量,让我全身心投入,且认真到了苛刻。”


 


  冬天寒冷的夜晚,她独自守在杨开慧的卧室,体验熬通宵;她独自开车前往井冈山,体验走访;一个春节长假,她是啃着书本度过的……余艳解释:“没人逼我压我,是自己挖个‘坑’心甘情愿掉进去,还不能自拔。满脑子都是想把这个伟大的女性写好,让干文学20年的我,头一次感觉有了责任和担当。”


 


  被充实得满满的余艳,在3年里开掘杨开慧题材,写了3部作品,除了已经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杨开慧》、长篇报告文学《板仓绝唱》,还有一部长篇文学作品《墙洞里的情书》也将择日与读者见面。“我是无意中竟把一扇宝库的门推开。毛泽东、杨开慧的题材,想写的东西太多,想附着的理想也太多。我的跋涉才开始,这座宝库我会继续探索下去。”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