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二代”的光荣与梦想


易禹琳

    

    
   

当网络上官二代、富二代不时曝出些令人咋舌的新闻,引来万众围观时,他们安静地隐在父辈、祖辈的光环里,慧心巧手传承创新,编织着湖湘工艺美术和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刘坤庭:“泥人刘”的下一棒会交给谁?


    “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刘”。上个世纪,这“泥人刘”说的是刘坤庭的祖父,第一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子振。但现在人们提起铜官窑,当代“泥人刘”——刘坤庭的名字更响。他已经拥有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种头衔。


    今年52岁的刘坤庭自幼跟爷爷学捏泥人,15岁进湖南铜官陶瓷研究所学习工作,爷爷将一身的技艺都传给了他。后刘坤庭又到湖南省陶瓷工艺美术班和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到国内外开阔眼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陶瓷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奖。雕塑《雄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大型陶瓷壁画《长沙窑工艺流程系列》被深圳博物馆收藏。香港车公庙要做大型高浮雕壁画,佛山、景德镇、宜兴等著名陶瓷出产地都不敢接单,最终刘坤庭凭借祖传窑制经验和优质的铜官陶泥完成了这个几百万元的大订单。


    在废弃的铜官四小改建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刘坤庭的艺术作品。与祖父相比,他的作品更讲究创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那些幽默风趣夸张的乡童、村姑、老汉,都在笑,带给人安宁和谐的田园气息。


    作为铜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坤庭还得时常到铜官老街上去。10多年前,他买了老街上的老电影院,现在改建成了泥人刘陶艺馆和铜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4年底,一楼800多平方米的体验馆开张。今年,二楼的展室也展出了刘子振、刘坤庭的作品。这里要接待大学生实习、中小学生、游客和外国友人来参观学陶艺。11月6日,就来了100多名东南亚友人参观做陶。人们在这里,除了见到刘坤庭,还能经常见到他的儿子刘嘉豪。传承基地的很多工作,刘坤庭都交给了儿子。


    刘嘉豪现在是湖南省涉外经济学院的大四学生,但学校给了他一间教室做工作室,从大一起,就带了10多个学生做陶。在今年10月30日—1月1日的湖南国际会展中心,在刘坤庭得了金奖的作品《秀时尚》后,是刘嘉豪的柴窑烧的茶具。


    铜官老街就在湘江边,刘坤庭常常跟儿子讲,他的理想生活,就是像过去铜官老街的做陶人,一半时间做陶,一半时间打鱼。现在儿子长大了,他有了后盾,终于在去年买了一只木筏,即将实现自己的愿望。


    刘嘉豪也有自己的梦想,计划毕业后回铜官工作两年积累经验,然后到北京深造,再回铜官发展。他想把“泥人刘”做成大品牌,把老街上刘坤庭6个徒弟的工作室也纳进去,更好地推广铜官窑。谁说他不是新时代的“泥人刘”呢?


     黄笛:她下一个要申请的湘绣专利是什么?


    知道湘绣的,都知道艾玉奇。1986年,他第一个“吃螃蟹”,20万元银行贷款办起了“沙坪湘绣厂”。他成立申报班子,1995年让“中国湘绣之乡”花落沙坪;2005年,他第一个让湘绣搭乘“神六”上了天;2008年,他的“金球湘绣”获得刺绣行业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2015年,他捧回了“2014年度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奖。


    知道艾玉奇的,不一定知道他女儿黄笛。黄笛从小跟妈妈姐姐学湘绣,1987年,考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服装设计,1991年的毕业设计作品《湘绣旗袍系列》,亮相第62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毕业后,黄笛端上了当时令人艳羡的“铁饭碗”,1995年,规模日益扩大的沙坪湘绣厂和父亲的一番话打动了她:“有一个厂,有自己的事业,就是别人抢不走的铁饭碗”。


    重回湘绣厂,不愧是艾玉奇的女儿,黄笛外表质朴沉静,但内里总要做第一。看到湘绣总是一些山水花鸟的老题材,前期手工画稿和上缎描图费时费工,2003年,她主持的《电脑设计与喷绘技术在湘绣领域中的应用》科研项目获得成功, 第一次创造性地将电脑喷绘技术引入湘绣,改变了湘绣千百年来单纯依靠手工绘稿的局面。


    在湘绣的题材上,黄笛也设计了一批新作品,《母爱》、《觅》,先后荣获第44届和46届全国工艺品、旅游产品交易会“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如日中天》2014年揽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为了更好地提升湘绣品质,黄笛还和厂家合作,研制出一种便于刺绣和喷绘的白画布,有效地解决了缎面晕染效果较差、容易泛黄的不足,现在这种画布成为了湘绣的主要材料。


    看到湘绣的装裱总是沉重的镜框,不便于携带。黄笛又动起了脑筋。2015年6月,黄笛设计的可拆可调式手工刺绣绷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今年,黄笛正申请一个新的绣种专利——蝉翼绣(禅意绣)。它从湘绣演变而来,又明显不同于湘绣。黄笛采用轻薄如丝、通透柔软的锦纶蚕丝为刺绣底料,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材质纹理与丝线肌理有机融合,虚实相接,浑然一体,画面空灵、唯美、飘逸、通透。2014年,三幅蝉翼绣作品在全国获大奖还入选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又到岁末,但黄笛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人在上海学习,但心又挂着湖南省当代湘绣艺术研究院(金球湘绣独家投资200万元注册开办,黄笛是法人代表)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用flash动画演示湘绣针法的项目。


    2016年,就是父亲艾玉奇和黄笛全心投入的沙坪湘绣厂厂庆30周年,届时,黄笛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新的惊喜呢?我们期待着。


      熊晖:他会用什么语言传承“熊窑”?


    在千年瓷城醴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声贵名声在外。他是国务院授予的“文化艺术事业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特殊津贴,从事釉下五彩瓷艺术创作近半个世纪。当你被琳琅满目的瓷瓶晃花了眼,再在熊窑陶瓷艺术馆看到熊声贵的作品,不得不叹服:大师到底是大师,每一件都那么精美,赏心悦目。


    但熊声贵的大名掩盖不了他儿子熊晖的光芒。2013年6月在长沙美庐美术馆,由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醴陵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熊声贵、熊晖父子醴陵釉下五彩陶瓷艺术精品联展”向世人证明:这对父子了不得!


    熊晖12岁进入湖南醴陵瓷业总公司陶瓷绘画艺徒班学艺,1986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设计专业,隔着30年的岁月,他和父亲成了校友。在对传统的参悟中,熊晖悟到了以勾线分水为代表的釉下五彩装饰技艺,以胎釉器形装饰等相得益彰的瓷道精神,以“静、慢、淡”为核心旨趣的国画灵魂,以人格修养为内涵的精神旨趣……他明白了为什么别人画的葡萄是平的,而父亲的葡萄晶莹剔透。


    在对传统的继承中,熊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2013年长沙举办的熊窑陶瓷艺术首展中,人们在父子100件作品前穿梭,明显看出父亲擅长花鸟虫鱼,儿子以动物、山水和人物见长。父亲的作品豪迈厚重、简朴雄浑,儿子的作品造型准确,诗意灵动。


    其实早在1994年,熊晖的作品《游鱼》就获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以后作品在全国获奖不断,作品多次出国展览。2010年,熊晖获得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在2013年,出版了《熊晖陶瓷艺术》一书。


    熊声贵自2003年中风后,坐在轮椅上创作。熊晖成了父亲创办的纯手工柴窑熊窑的掌门人。父亲是陶瓷的调色师,熊晖更创新地运用油画的色彩。父亲偏爱青花,光是青花的颜料配方就有十余种,熊晖用当代的化工颜料配置,晕染的效果让色彩更富变化。2015年10月30日,在第五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品博览会上,人们在熊晖的作品前驻足不前,他的作品既传统又现代。现代的是他的设计,时尚简洁,大块的色彩运用,与当代的审美契合,但一笔一画又是传统,画面充满诗意。比如他的四条屏《太湖秋意》大片的蓝色,几株狗尾巴草就营造出了秋的萧瑟,《春江花月夜》透过树看到一个小小的人影在江边抚琴,但唐诗的意境扑面而来。


    熊晖是个初识比较沉默的人,他的语言藏在他的作品中。他通过每一种器型、胎釉、装饰、每一条线条,每一处色彩,轻声细语地与观赏者对话。他将不断通过新的作品告诉我们醴陵釉下五彩瓷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刘雅:她“抛夫弃子”回湘干了些啥?


    一般的人很难理解刘雅,从英国留学归来,在北京外企任职,京城结婚生子,家庭和事业都令人艳羡,为何要“抛夫弃子”回到长沙?答案:她有个不一般的母亲。


    说起刘雅的母亲柳建新,湘绣界无人不晓。她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湘绣“鬅毛针”第三代传承人。柳建新是有名的绣痴, 1996年,借贷50万元在清水塘开办了湘女绣庄。2001年,在五一大道开设“湘女绣吧”,免费教授下岗工人湘绣技艺。直至2008年,老伴去世了,独木难支,她只好召回独生女儿刘雅。


    刘雅两三岁就跟着母亲出入绣房,母亲的召唤和无助,重燃了她深藏在内心深处对湘绣的热爱,回湘继续母亲的湘绣事业。


    一晃六年过去了,刘雅风风火火地在湘绣世界里耕耘。敏锐的市场感受力让她着意创新。她和母亲共同完成的湘绣《银虎》,除了用色创新外,还采用吸光的油画布作底布来突出质感,《银虎》后获“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2015年3月,刘雅参加了文化部与中央美院联合举办的“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培训交流活动。她的毕业作品《不朽·传承》,创造性地把湘绣与装置艺术结合起来,获得大家一片赞誉。


    如何让古老的湘绣走进现代生活?在2015年10月30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上,她设计开发出的头箍、绣扇、笔袋、毛毡本、围巾、手包、抱枕、钥匙链大受欢迎。刘雅雄心勃勃要通过实体店和电商来营销,并用创意美学研制手工DIY系列产品。通过量化生产,高端的艺术定位却亲民的价格来开拓市场,推动湘绣融入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中去,真正实现非遗传承的活化。


    作为湘绣非遗的青年传承人,刘雅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虽然工作繁忙,但她和母亲一直坚持在湖南图书馆“百姓课堂”讲课,培训了300多名湘绣爱好者。湘女绣庄成为湖南工艺美院的湘绣实习基地。刘雅还整理、制作了湘绣针谱,70多种针法,已完成了40多种。


    2015年是刘雅的丰收年。4月,她终于把母亲辛苦创办的湘女绣庄搬迁到了省文联新打造的文化艺术街,5月,又注册转制为公司运作。


    为母亲建一个湘绣博物馆是刘雅多年来的心愿。今年秋天,她终于将万家丽路一套房屋改造成了柳建新刺绣艺术博物馆,这是湖南省首个以私人命名的湘绣博物馆。在这里,展览着母亲和自己创作的上百件湘绣作品,还开设了DIY体验中心、文创中心和中长期培训课堂。


    刘雅,仿佛就像她自己在第六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金奖的作品《奔》中的骏马,一直在向前奔跑,为传承母亲的湘绣事业,为湘绣走进现代生活而奔跑。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