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扛在肩上 差错挡在笔下


胡劲波 李军



    

    
   

   最近,中宣部领导在会议中特别提到了湖南日报老校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刘国强同志,赞扬他工作严谨,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是一名优秀的“守门员”。


    岁月沉静,冬阳送暖。一张清癯的脸庞,一脸灿烂的笑容,一袭朴素的冬装。12月17日,在长沙市湘春路一栋简朴的民居内,退休在家的刘国强老师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就像一本没有精美装帧却很厚重的书,静静地等待学习者翻阅。


   责任如山


    【校对故事】


    本世纪初,有一则关于海南育种的消息说“我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早春二月秧田一片葱绿”,很多人可能会对这句话“熟视无睹”,只有刘国强凭借着他鹰一般的锐眼发现了问题:中国的最南端不是海南岛而是曾母暗沙。最后成功地将这个政治差错堵在“门”外。


    【工作情境】


    2007年的一个冬夜,刘国强下班后躺在床上,又习惯性地将上班的事情放一次“电影”。突然,他觉得某个领导的排序可能有误,于是一跃而起,连外套也来不及穿就一路小跑直奔报纸印刷车间,冻得上下牙床打架,一直等到第一张报印出来,发现没有差错,这才安心回家爬进早已冰凉的被窝中。


    从事校对工作38年,就是凭着这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工作的执着,刘国强校对见报新闻稿件3亿多字,发现差错近万起,堵住重大或标题差错数百起,从未发生过重大政治性见报差错。


    【人物心声】


    “校对工作不是办报的搭头——可有可无!”刘国强认为,校对是党报编辑出版必不可少的环节,守卫着办报的最后一道防线,责任重大。同样需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素质。


    这就需要对党和国家各个时期提出的方针政策,特别是一些政策性的新提法、新名词牢记于心;对国际国内的敏感问题,严格把握分寸;对一些概念不清,提法错误的稿件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新闻舆论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稳定,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校对是保证新闻真实和舆论导向的最后“屏障”,来不到半点虚华,也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把政治家办报的意识渗透到字里行间。


     心细如发


    【校对故事】


    曾有记者在文章中写道:“一不怕苦,二怕不死。”这一差错连闯一校、二校两关,刘国强看比样,在针对性地查看“高风险”文章段时,才发现这个问题,立刻上报领导将其改正。好险,此时报纸马上就要开印了。


    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很多人认为,在“中国的奥运年”,这一主题“哪怕敲错键盘都难出错”,可偏偏就有记者将其写成了“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梦想”。又是刘国强把这个差错给拎了出来。怪不得每次刘国强上班时,领导都对他说:“有你在,我放心。”


    【工作情境】


    某报道标题引用毛泽东经典诗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记者将其中的“教”字错录为“叫”,刘国强发现后马上打电话给这位记者:“一个‘教’字,表达了作者博大胸襟与凌云自信的气魄,代替不得啊!”一番话说得这位记者连声称是,心悦诚服。


    生活中,刘国强是一个幽默诙谐之人,总是谈笑风生,但一旦有稿件到手,他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脸严肃,沉默寡言,一头扎入稿件之中。他总结了一部“校对口诀”:“一查转稿接头是否脱节,二看文题是否相符,三盯图文是否匹配。”


    在1995年第三届全国省级党报新闻校检研讨会上,刘国强撰写的题为《新闻校对切忌盲目遵照原稿》的论文获二等奖。通过他所统率的校对团队的努力,湖南日报1991年、1992年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省级党报新闻校检质量前五强。


    【人物心声】


    “因为我爱这份工作,所以工作上的一点点成绩,我都感到欣喜。我每堵住一个差错就像守门员扑出了一个点球,兴奋不已。”刘国强说,“我把每一篇作品当作自己的‘崽’,校对的时候都细细琢磨,琢磨的不仅仅是差错,更有语序语境上的问题。”


    刘国强认为出差错百分之八十都是因为“先验论”,即认为人的知识(包括才能)是先于客观存在、先于社会实践的。“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麻木,越容易被忽视,越容易出错,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也不要过分相信自己,唯一能够相信的是理性和严谨,原著原文原句和有迹可循的出处”。


       求知若渴


    【校对故事】


    2006年,在湖南日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在湖南”系列报道中,有一篇关于共和国开国上将萧克的报道,而文章配的人物图片却是陶铸。由于时间匆忙,编排和校对的稿件量大,很多人都忽视了,直到看到清样时刘国强才发现问题, 有同事还担忧地问他:“你能够肯定吗?”刘国强笃定地回答:“共和国开国元帅、开国上将的像,我一个个都熟记于心,不会错的!”就是靠着这份笃定和广博的知识,他再一次避免了一次重大见报差错。


    【工作情境】


    刘国强的校对成绩不仅来源于他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来源于他“杂家”的优势。他一方面从工作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同时,广泛涉猎各类书籍。长期以来,刘国强每天下晚班以后看书要看到早晨五六点,他翻烂了两本《新华词典》,一本《辞海》几乎被他翻了个底朝天。有时,他看着看着,手就不听使唤,书一下掉到地上,经常把书角磕坏了,以致报社图书室的管理员经常“警告”他,要他好好爱护借阅的书。


    在刘国强不到十二平方米的书房里,除了两大柜书,还堆满了10多个藏书的纸箱,挤得满满当当,走进去,一股书香便迎面袭来。记者粗略一看,这其中就有马恩列毛全集、《邓小平文选》、《古文观止》、甚至还有《古龙全集》、《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


    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为原始学历并不高的刘国强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功底。同事一些看不懂、不清楚的问题,只要问刘国强,准能道出个一二三来,于是都钦佩地称他为“难不倒”。


    【人物心声】


    “聪明书打底,我没有进过正规的大学,深知自己与受过高等教育者在知识方面的差距。我认为,自己只要舍得花工夫,做有心人,是可以赶上来的。”


    要做好校对工作光有热情,光有责任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这样才能够把差错从茫茫字海里捞出来,作为全国党报系统仅有的三个获得韬奋新闻奖的校对员之一,刘国强对荣誉看得较淡,他说:“这一荣誉是对党报校对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校对人员的鼓励!”他期望每一个校对工作者,乃至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将责任扛在肩上,将差错挡


  刘国强的“校对经”


    1.电脑看稿子,改了之后一定要看纸样,清样出两张,一张比大样,一张给校对员看二校。


    2.标题内容一定要在文章里找到出处。


    3.出差错80%都是源于平时太过熟悉的内容,越是熟悉越要用心多看几遍。


    4.在文章的数字和单位上要多动脑筋,做到合乎逻辑。


    5.文章与配图一定要相符。


    6.要培养找寻新闻差错的敏感性。


    7.经验不是万能的,没有经验是万万不能的。


    8.不要盲目相信别人,不要过分相信自己,要做到凡事有凭有据。


 

〔出处〕 湖南日报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