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四要穴:颧髎、翳风、风池、风府


    

    
   
       颧髎穴自古以来一直是美容的常用穴位。常按此穴能让脸肤充满弹性和光泽
       颧髎穴穴下有面神经分布,适当刺激颧髎穴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延缓面部肌肉的松弛下垂以及面部皱纹的出现,甚至还能使松弛的面部肌肉稍稍紧绷,使已经形成的皱纹稍稍平复。因此,平时常按揉颧髂穴能让人脸色更好,令肌肤充满弹性和光泽,对消除脸部赘肉、塑造完美脸型也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现代研究表明,刺激颧髎穴、翳风穴、合谷穴有清热镇痛的作用,对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明显效果;刺激颧髎穴、肝俞穴、大冲穴,可舒肝解痉、止痛,对治疗面肌痉挛有显著疗效;
       一、颧髎穴
       颧,颧骨;髎,骨隙。该穴位于颧骨下凹陷处,故得此名。此穴属手太阳小肠经,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交会穴。
       采用坐位或站位,颧髂穴位于外眼角直下的颧骨下缘凹陷处。用手指向上推压时感觉疼痛。
       功能:祛风止痉、消肿止痛、通经活络。
       主治:眼角皱纹、额头横纹、口眼歪斜、面痛、齿痛、颊肿、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
贴心提示 早晨和晚间抹完脸部保养品后可轻轻拍打脸颊数次,这样既能使保养品被充分吸收,又能刺激颧髎穴。
       二、翳风穴——治疗偏头痛、耳部疾患
       翳,羽扇,用作遮蔽。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为耳垂所掩蔽,故得此名。此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是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正坐或者仰卧,头部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其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为翳风穴。
       首先,翳风穴穴下有丰富的神经血管,适当刺激翳风穴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可调整大脑皮质功能,对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有显著效果。其次,该穴是三焦经分布在耳部的穴位,因此治疗耳部疾患的效果也很好。
       此外,指压翳风穴,可提神醒脑,消除精神疲劳,对偏头痛、腮腺炎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对于打嗝者,适当刺激翳风穴可使其处于抑制状态的迷走神经变得兴奋,从而抑制膈肌的异常兴奋,缓解膈肌痉挛,从而发挥止嗝作用。
功能:益气补阳、清热泻火、祛风通络。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口眼歪斜、颊肿、耳鸣、中耳炎、腮腺炎、呃逆等。
贴心提示:找不到翳风穴没有关系,可以用双手食指将两侧耳垂向下压。这样不但能刺激到翳风穴,还能同时刺激耳垂上的穴位。
       三、风池穴——主治脑卒中、感冒等“风病”
       风,风邪;池,池塘。该穴为感风之所,故得此名。此穴属足少阳胆经,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的部位。颈部,枕骨下,入发际1寸,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正坐,头略低,耳后椎骨两侧两个凹陷处即为风池穴。
       风池穴被称为体表的“感风之所,治风之穴”。适当刺激风池穴,具有增强人体正气、祛风散寒、宣肺解表、宣通鼻窍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刺激百会穴、太冲穴、人中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不仅对脑卒中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对治疗感冒也疗效显著。
       此外,适当刺激风池穴还可改善颈、脑部的血液循环和血氧供应,消除颈部肌肉紧张,有效缓解因颈椎病导致的头晕、颈肩酸痛等不适症状。
       功能:祛风解表、通脑活络。
       主治: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牙痛,脑卒中导致的口眼歪斜,颈椎病导致的头痛、颈肩酸痛等。
贴心提示:感冒时,按摩风池穴,对治愈感冒有特效。
       四、风府穴——保护大脑,治疗脑血管疾病
       风,风邪;府,府宅。此穴为风邪侵袭和聚集的部位,故得此名。此穴属督脉,是督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采用俯卧或正坐的取穴姿势,沿着身体脊柱直上,人后发际上一横指处,即为风府穴。
       风府穴在颈韧带和颈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适当刺激此穴,具有改善脑组织功能、保护大脑、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适当刺激风府穴、哑门穴,可有效治疗脑出血,促进脑出血患者脑部血块的吸收,加快血块周围水肿的消失。
       此外,适当刺激风府穴还对因外感风邪而导致的感冒、头痛、头晕等有很好的效果;平时常按摩风府穴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冒的发病率;上班族也可以常常按揉风府穴,以开窍醒脑、振奋精神。临床试验表明,适当刺激风府穴、昆仑穴等穴,还可以镇静止动,对治疗癫狂、多言等症具有一定疗效。
       功能:平肝息风、清热消肿、清咽利嗓、安神定志。
       主治:脑血管疾病、鼻出血、感冒、头痛、头晕、失音、脑卒中、癫狂、眩晕、咽喉肿痛等。
贴心提示:刺激风府穴最好的方法就是“枕脖”。此法能有效缓解过于紧张的颈肩肌肉,防治颈椎病。


〔出处〕 摘自《保健与生活》2015.5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