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概要


吴爱云 孙秀萍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吉林省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吉林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历来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馆藏体系建设中,《吉林省图书馆中文图书藏书补充条例(修改稿)》将地方文献(包括二人转、吉剧等地方戏曲)列入重点选择内容,将吉林省地方文献列入全面入藏范围。


在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上,我馆由采编部专门负责收集地方文献,由借阅部提供建国后地方文献的阅览服务,由历史文献部对珍稀地方文献进行发掘、整理、研究和开发。


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保障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尤其是近几年,政策的支持、经费的倾斜、数字化加工的规范以及传播媒体的多样性,要求我馆在变革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调整现有的观念和做法,建立相匹配的组织,培养相应的能力。为此,我馆逐步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力度,提升入藏文献的品质,拓展服务能力。


凭借多年来的积累和经验,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研究当地历史和现状、继承和发扬特色文化、加快推动地方经济与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做法。


 


1 地方文献的收集


1.1 收集方式灵活多样


在地方文献收集上,我馆采取“多部协同、多人参与、多方筹措”的方式,除了采编部、历史文献部和借阅部专门负责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报刊部、数字资源建设部等多个部门、多位同志也主动参与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在经费保障上,吉林是经济欠发达边疆省份,图书馆事业发展经费总体偏少,但对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我馆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使近些年入藏的地方文献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现藏有各种载体形式和语种的地方文献,所涵盖的地域范围广,学科内容较为齐全。收集范围已扩大到吉林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院校、社会团体及个人编撰的反映我省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特别是有关吉林的地方志、部门志、企业志、人物志等史志史料;省内各级各部门编印的统计资料、会议文集、文件汇编、名录等内部资料;民间流传的家谱、族谱、宗谱等谱录;吉林籍名人志士或曾在吉林任职、居住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各界人士的书稿、专著、书信、作品等资料;各类民俗景观图片、历史图片、金石拓片、历史实物、歌册、账本、地契等实物资料;有关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音像资料;满铁文献资料、伪满州国文献资料;抗联文献;历史上在吉林省建立过政权的渤海国、扶余国、东夏国等国家的文献资料;玉米、大豆、东北虎、梅花鹿等动植物文献资料;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资料;吉剧、二人转等地方戏曲资料;反映吉林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东北亚文献资料等[1]。


1.2 收集途径广泛有效


一直以来,我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载体、多元合作的途径推进资源建设。在收集渠道上主要采用采购、征集、捐赠、交换、复制和开放获取。对于前5种渠道我馆采用的是国内公共图书馆通行的做法。这里所说的开放获取渠道,是指我馆对古迹、文物、石刻、碑文、口述、技艺传承、戏剧、小品等开放性的资源,在获得相应的版权许可的前提下,自行组织人员到现场拓制、拍照、摄录,留存信息资料。通过配备高清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和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开放获取已成为我馆收集地方文献的重要途径。


随着近些年国家对地方文献建设重视程度的大幅提高,我馆地方文献收集已不再局限于收集本地区的图书文献资料,而是进一步扩展到一切能够反映本地区某一历史时期特点和意义的图片、微缩胶片、音频、视频等各种载体资料,如本地区历史名人的手稿、反映历史时代特点的照片或相册、曾经参与历史事件人物的口述历史,甚至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实物资料[2]。


此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是我馆近几年的新思路。合作的单位有各类型图书馆、科研部门、群团组织等。如2016年经过协商,吉林省文物考古所将所有的研究成果及出版文献捐赠给我馆;与吉林省方志馆联合开发影印民国地方文献;与吉林省地方戏曲剧院合作,由我馆派人拍摄各类戏曲小品、二人转,用于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与长白山研究会合作,建设长白书院;与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合作举办阅读推广活动;与吉林省社科联合作联合举办讲座等。


 


2 地方文献的整理和保护


2.1 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


吉林省图书馆是全国最早一批省级缩微拍摄中心,多年来,重点拍摄东北地区的地方文献。经过多年累积,我馆缩微文献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范围广,涵盖了图书、方志及各类报刊。地方文献的缩微复制使许多珍贵的地方文献得以保护,又为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夯实了基础。


2.2 地方文献数字化


我馆对于馆藏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依据其出版的年代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2.2.1 建设地方文献提要数据库


对于1949年之后出版的地方文献,因品种多、数量大,目前仅对这部分文献按CNMARC 进行编目,在330字段对文献内容进行揭示,以此为基础建设地方文献提要数据库。


2.2.2 民国时期吉林地方志数字化


目前来看,全文数字化是对珍稀地方文献再生性保护的最佳选择,同时又能方便读者的利用。因此,对于1949年之前出版的文献,我馆有计划、分批次进行数字化。


2.2.3 伪满时期文献数字化


伪满时期文献是吉林省的特色馆藏,其中有许多有关吉林和东北的地方文献,为了加强保护,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我馆通过服务外包完成了6 000册伪满时期图书的数字化。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地方文献整理和保护工作,我馆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从业人员遴选上,要求其对地方文献有一定了解,具有文献保护意识,熟悉古籍或民国文献数字化加工流程,同时具有一定的古汉语水平。同时,地方文献数字化遵循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工作人员在文献标引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以便于建立检索系统。


2.3 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


多年来,我馆将地方特色资源库建设与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资源建设相结合。在国家文化工程资源建设总体框架下,我馆注重突出文化特色,注重资源建设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效性,建设了一批集文本、图片、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特色资源库群。截至2016年12月,自建数字资源总量已达45TB,建设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国朝鲜族专题数据库》等11个数据库,制作了《长白山神韵》、《吉林二人转》等20部专题片。在建设过程中,我馆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工作流程:


2.3.1 注重科学规划,制定统一规范标准


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建设中我们坚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投资、分步实施、从易到难、逐步完善等原则,以保证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2 合理选择建设主题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中部、长白山腹地,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吉林农业资源积淀丰厚,以玉米、人参种植、梅花鹿养殖等为特色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吉林自然资源千姿百态,以长白山、天池等为代表的长白山文化博大精深;以长白山放山习俗、满族猎鹰习俗、朝鲜族歌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以二人转、吉剧、黄龙戏、新城戏等为主的戏曲文化,魅力独特……这些文化资源是我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来源。在选题上,我馆以大长白山文化为主线,自成体系,既注重内涵的挖掘,又重视宣传和保护。每个选题都请省内知名专家把关。


2.3.3 妥善解决特色资源的版权问题


坚持版权先行的原则。我馆在与拥有资源的各单位或个人洽谈征集的资源版权或使用权年限时,均征求吉林省资源建设专家组的意见,并与版权所有者签订协议。


2.3.4 采取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


在资源建设中,对加工完成的数据及时审核,合格后于第一时间以多种方式提供服务,确保服务及时有效。


2.3.5 加强管理


成立特色资源建设专项小组,并明确划分其职能。规范和加强项目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制订了《吉林省专题资源库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项目专项经费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提出要求。


2.4 地方名人文库建设


鉴于名人效应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均能起到促进作用,近年来我馆也尝试地方名人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等工作,建设地方名人文库,弘扬和保护地方特色文化。在建设时我们遵从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审慎对待名人范围界定、文献范围界定、文献收集、文献整理、文献保护、文献数字化、更新与维护、开发与利用、知识产权等多个问题。


2.4.1 地方名人界定


目前对“地方名人”的界定尚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统一的标准。我馆采取的办法是:对历代具有吉林省地方籍贯或曾长期在吉林省辖区内活动的外地籍的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的人物,通过查阅相关的人物辞书、传记、各类工具书、地方志中的人物部分、重要的地方报刊及搜索引擎等方式搜集人物线索,纳入吉林名人名单,再由专家评选最后确定[3]。


2.4.2 早计划、早行动


吉林尽管是个边疆小省,但名人辈出。近代的有宋小濂、徐鼐霖、成多禄、杨靖宇等名人,现代的有张笑天、孙正聿、唐敖庆等名人,但名家文献资料已成为多家单位争相收藏的对象。


2.4.3 地方名人文献收集范围


我馆在收集地方名人文献时将范围扩大至与地方名人有关的一切文献资料。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报刊、手稿、信札、笔记、乐谱、书画作品、音像资料、口述作品及其他相关资料等。


2.4.4 知识产权问题


我馆在收集地方名人文献时,严格遵守知识产权保护,首先是厘清哪些是可以作为公益性对外开放合用的,哪些是仅可以部分利用或不能使用的,哪些是在一定经济补偿或保证署名权前提下使用的等等。在尊重、保障相关责任人权益的基础上,设法争取他们授权将文献开放,尽量减少对文献使用的限制,以便提高文献利用率。


 


3 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开发


3.1 地方文献研究与出版


在地方文献研究方面,20世纪90年代金恩晖先生担任我馆馆长时就非常重视,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地方志总论》、《中国地方志分论》、《吉林省地方志考论、校释与汇辑》、《吉林方志大全》等,从而为吉林省地方文献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近年来,我馆加强了对馆藏古籍中的地方文献和民国时期地方文献的保护,主要采取整理及出版的方式。一是整理出版了《赐福楼启事》、《边声》、《打牲乌拉志典全书》等10余种著作。二是对馆藏特色伪满时期的文献进行整理出版,出版了《满洲现势》、《伪满时期文学作品丛书》。近期还将对馆藏的近20种珍稀方志进行整理出版。整理出版不仅对原书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同时也使其化身千百,使更多的读者得以利用。


3.2 地方文献的学术研究


正确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对当前地方文献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撰修文化史,是区域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2011年,吉林省文化厅党组决定编纂《吉林文化史》,并明确由吉林省图书馆负责具体编纂工作。为此,我馆多次组织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研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编纂方案,并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编纂队伍。2014年,该项目被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列为重大科研项目。2015年项目完成。2017年5月《吉林文化简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以本省的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为基础,对吉林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做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然后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


3.3 发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是5A级学会,每年都组织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如每年一次的省学会年会、东北三省学术研讨会、川吉苏冀桂五省学术研讨会,每次学术研讨会都收到多篇有关地方文献研究的论文。尤其是我馆承办的“2008年全国地方文献工作学术研讨会”在我馆掀起了地方文献研究的高湖。为了促进本省学术研究开展,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制定了《吉林省图书馆学、情报与文献学课题申报和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全省图书馆、情报及相关行业工作者公开申报,通过平等竞争,择优立项。这项工作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负责管理,文化厅给予政策支持。每两年申报一次。现已进行了3次,共有81项课题结项,其中20项是有关地方文献建设方面的项目。


 


4 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4.1 保护为主,甄别使用,合理布局,加强地方文献借阅服务


地方文献借阅是每个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之一。为了加强这项基础工作,我馆在选择位置、空间与布局上都下了功夫。


4.2 挖掘地方文献,助力政府决策与企业创新


我馆挖掘地方文献开展的高端服务占每年参考咨询高端课题服务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接受吉林省东丰县政协委托,收集全国和吉林省地方出台的文化旅游方面的文献信息,助力东丰县政府制定相关文化旅游的法规条例;为修正药业检索国内大型药业在营销、人员与财务管理、研发投资等方面的信息,编撰《国内制药强企综合分析专题》,助力企业竞争决策。


4.3 举办展览讲座,展示地方文献,宣传地方文化


仅2015年和2016年两年,我馆即策划举办了“查干湖冬捕与辽代四时捺钵”、“《松花江放船歌》感怀”、“《吉林工匠》与吉林文化”、“近代长白山信仰与移民生活”等7期讲座。


 


5 结语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迅速发展,地方文献建设也处于转型时期,地方文献工作者要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建设策略,打造开放、弹性、灵活的地方文献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职能。


 


注释


[1]吉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采访条例.


[2]李娟.论公共图书馆地方历史文献资源建设———基于澳大利亚马力围图书馆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6 (3):39-42.


[3]吴爱云,刘秉宇.地方名人文库建设研究———基于吉林省名人文库建设的实证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4 (4):27-30.

〔出处〕  图 书 馆 学 研 究 2017.20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