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肥胖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一、病因分析
       奶牛采取混群饲养,即泌乳期奶牛群和干奶期奶牛群混合在一起饲养,甚至部分养殖户由于没有掌握干奶期的饲喂要求,只是增加饲料进行催奶,即以膘促奶,反而导致干奶期发生以料催膘的现象,进而引起该病。
       奶牛由于进行妊娠、分娩以及泌乳等,容易导致肾上腺机能减弱,造成血糖下降而引起该病;或者奶牛分娩后由于血蛋白及血糖只能够结合较少的碘,会导致甲状腺机能异常,从而引发该病。
       二、临床及病理变化
       该病通常在妊娠奶牛分娩后的1-2星期容易发生。病牛体况异常肥胖,背脊展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彻底废绝,体温、脉搏通常没有明显变化。病牛体质非常虚弱,往往卧地不起,且出现酮乳、酮尿、酮血的现象,但按照酮病进行治疗基本无效。如果病牛症状严重,在产犊后几天就会出现高抬头、呼吸浅表且急促以及神经兴奋等症状。
       病牛皮下组织及脂肪组织呈黄色,腹腔内的脂肪组织中有大量脂肪蓄积,并形成较大的脂肪块,特别是肾周围和结肠圆盘的肠系膜非常明显。肝脏呈土黄色,体积明显增大,质地变脆,切面外翻如同油状,在装水的容器内放入切下的小块肝组织,发现在水中漂浮不沉。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肝小叶类似“鱼网状”。
       三、诊断
       对奶牛的尿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发现PH值低于6,尿酮反应呈强阳性,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血糖和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而胆红素和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所增强。
       四、防治措施
       干奶期奶牛要适当控制精料量,而增加饲喂干草,注意给奶牛及时进行配种,避免发生漏配,确保受胎率提高,控制干奶期长短,防止因过长而造成过肥。
       奶牛产前、产后加强常见病防治,制定血糖和酮体检查规程,特别是要注意加强监测产前1星期至产后1天的奶牛,如果发现患酮病则要立即采取治疗,防止由于动员大量脂肪而引起恶性循环。
       如果奶牛高产、年龄较大、食欲减退或者曾经患有酮病,可在产前1星期给每头静脉注射500mL 20葡萄糖酸钙和500mL 20葡萄糖溶液,使用1-3次。产前1星期左右,每头加喂4-8g烟酸,每天1次。产前8天开始喂服125-250g丙酸钠或者200mL丙二醇,每天1次,连续使用15-30天。发现病牛要及时采取治疗,定期进行补糖、补钙。


〔出处〕 载自《中国畜牧网》2017.11.2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