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名胜园林联谈萃


yi

    

    
   

贾太傅祠现称贾谊故宅,地址在城西区上太平街太傅里,是纪念西汉时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贾谊的一处古迹。 


  湖南楹联八大家之一,谭嗣同的岳父李篁仙撰联如下:“当年有痛哭流涕文章,问西京对策谁忧?惟董江都后来居上;今日是长治久安天下,幸南楚敝庐无恙,与屈大夫终古相依。”此联是用陪衬法搬出了董促舒和屈原,来提高贾谊的身份。董仲舒是汉朝的大学者,武帝时以贤良对天人三策论,封为江都相。联作者认为贾谊的策论,只有董能并肩。


  长沙水陆洲原有“屈贾祠”,现已无存。清人左杏庄曾题一联云:“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补天浴日大文章。”上联说屈原不负楚国,贾谊不负梁王,都尽到了臣了的职责;下联说屈的《离骚》和贾的策论,都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天心阁耸立在长沙城南区,是古城长沙的象征之一。经重修后,新旧楹联甚多,现选录数副如下:“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忧乐总关心。”这副短联非常概括,上联写景,突出了天心阁的高和四周景色之美;下联借景抒情, 把作者和游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倾注于笔下。


  陶峙岳将军也题了一联:“萧王碧血,彭总英风,长留在三湘胜境;岳麓晴岚,天心朗月,好装点四化宏图。”此联把近代史上两位人物写了进去,太平天国的西王萧朝贵攻打长沙,被炮击中,死于城下;大革命时彭德怀也曾率红军攻打长沙。全联把人和景紧密结合,借景抒情,并对时代热情歌颂。书法家胡六皆撰联云:“我辈复登临,总难忘四野哀鸿,一城焦土;天公重抖擞,正奋发九州生气,三楚雄风。”此联抒今人之感慨,发思古之幽情,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岳麓山自古以来就是长沙名胜风景区,迁客骚人游踪不绝,古迹遍布山间,现录各景点名联数副,以供欣赏。 
  罗典撰爱晚亭石柱联:
  “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挑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这是一副广为流传的名联,因与周围景色非常吻合。亭侧为清风峡,枫林红遍;不远为白鹤泉,故有驯鹤待笼之句。


  “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
  这是古麓山寺门联。此寺原称古麓苑。它是佛教入湘最早的一所寺院,至今已有1700多年。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这是云麓宫另一对联,嵌“云麓道宫”4字。 
  “二十年前此读书,记古寺夕阳,常看青枫红叶临绝顶;一千里外更穷目,数今朝风物,只有月色滩声似旧时。”


 


  这是清黄本骥云麓宫联,此联意境独特,从回忆旧游写当前景色;由异地远眺,想今朝风光,构思不同流俗。 
  三闾大夫祠现已不存,但流传一联却非常警策: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用《离骚》词意,美人香草滋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地;湘流依旧,似响九歌之声。
  
  岳麓山书院两副短联,已广泛流传,联虽短而涵甚深。
  其一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其二是“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岳麓山还流传一副折字联,甚有趣味,对仗亦甚奇特:“岳麓山,山山出小大尖峰,四维罗绕;汉阳口,口口回上下卡道,千里重关。”这副对联共折了6个字,上联出字折为两个山字,卡字折为上下,重字折为千里。
  
  定王台在清代尚为长沙著名景点,游人如织。至民国时已荒芜,现仅余街名,台址无存。但佳联数副,尚众口流传。
   
  “有远孙绍汉四百载宗枋,只余贫国分藩,剩与筑台望慈母;向何处访景十三王茅土,除却河间好古,独来酹酒奠斜阳。” 


  此联为长沙才子李篁仙所题。全联以史实为主,言情为辅,读之使人发思古之幽情。 
  
  曲园为私家园林,回廊曲榭,亭阁甚多。其中题联,现录3副: 


  “几曲栏干文结构;一园花木画精神”,
  “一丘藏曲折;半亩壮园亭”,
  “在城之曲;因地为园”。
  这三副联在撰写上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每联中都嵌进“曲园”两字;二是短小精悍,言之有物;三是透过联可知园景。
   
  另有一园,题为也可,园门刻嵌字联云:
  “也不设藩篱,恐风月畏人拘束;可大开门户,就江山与我品题。”此联写得非常豁达潇洒,他这花园没有围墙,是恐风月受到拘束;整天敞开大门,是好让园主人品题大好江山。 


  开福寺是长沙最古老佛教道场。其山门联云:
  “紫微栖凤;碧浪潜龙。”
  紫微山居其后,碧浪湖居其前,以地名陪衬,更显出栖凤潜龙的道场庄严景象。


  长沙各地会馆甚多,亦多切题佳联。试举文杏所撰衡山会馆联:
  “八百里浪迹归来,相逢萍水;七二峰从头数去,尽是家山。”
  上联是说衡山到长沙的距离,萍水相逢,故乡人倍感亲切;下联是用南岳七十二峰的雄伟,来赞美自己的家乡,写得很有气势。

〔出处〕 天涯虚拟社区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