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证


郭梅 ()

    

    
〔关键词〕


 


现代生活中人们所拥有的个人证件卡片与日俱增,但在所有的证和卡中,我最常用、最珍惜 的是最普通的借书证。 

平生第一次拥有借书证大概是在8岁的时候。我因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离开外婆家,回到父母 身边。一来肚里有了外公、外婆教的千把个“方块字”,二来我又自幼体弱、病假不断,那 学便上得有些无味。父亲只能周末归家,母亲工作又极忙,无暇顾及我的学业,就将单位的 借书证给了我,于是,凭“开后门”买来的《新华字典》,我将小小图书室中文艺书籍囫囵 吞枣翻了个遍,其中有《呐喊》、《彷徨》和《红楼梦》等,这些名著成了我的识字课本。 

到1979年进初中时,正值文化复苏,我深知父母从10余年一贯制的35元月薪中替我和弟弟挤 出钱买《红与黑》、《草叶集》、《唐诗三百首》和复刊的《收获》等实属不易,对学校发 给的借书证自然当作宝贝,利用率极高。每人4册的限量令我三天两头地跑图书室。跟管理 员混熟了,每次卡片填满后更换新证,她也总是笑眯眯的,并不嫌烦,而“满量”借书的“ 传统”也从此确立。 

大学以后,借书史转入“多卡制”时期,从系资料室到校内和校外的各级图书馆,我都是常 客,同学甚至戏称我为“借书证拜物教教主”。自然,在借还书的过程中也与管理员结下了 私交,并因此常能蒙他们“法外开恩”。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古话本意是说只有借来的书才会抓紧阅读,而在如今的信息时代 ,此话应已包含超越书斋篱墙、加强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的“后现代”意义。从某种角度 看,借书证其实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自然越宽越好,手上的借书证也是 越多越好。于是,小表弟、表妹考上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我便会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 “我好嫉妒啊!”何也?他们手上的借书证是我无权拥有的呀! 

  


参考文献: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