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蚯蚓用途广 饲喂采收有技巧(上)


    

    
   
       蚯蚓可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饲料,也是常见的中药材。其运动和排泄物可使土壤疏松、提高肥力。蚯蚓用途广,饲养成本不高。本期特介绍一组蚯蚓饲养实用技术,希望为农民朋友致富提供帮助。
       一、高产饲喂方式
       1.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会因为在采收利用时无法分别大小,使已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导致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或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提前采收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因此,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2.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2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3~4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3.适时采收  按以往的经验,蚯蚓一般年收获3~5次。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同时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4.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3~4月更新一次。
       养殖管理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种蚓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1.5万条,每隔6~7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孵化床孵化基厚度以10~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1~2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蚯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密度控制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未完待续)


〔出处〕 摘自《农民日报》2016.5.25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