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湖乡网络行":永州周家大院 绣楼传相思


王希文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错觉,斑驳的墙面、深深的庭院、翘起的马头墙、编织竹篓的老人,加上一盏盏随风而动的红灯笼,一切仿若电影里的镜头,亦真亦幻。
  周家大院,就给了人这样的错觉。12月17日,冬日暖阳,寻找“最美湖乡”网络行专家媒体团走进永州零陵干岩头村,倾听周家大院深深庭院里,那些经年不衰的往事。
  活动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网信办、湖南省互联网信息办、湖南省文化厅、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华声在线、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各市州网信(宣、管)办联合承办。
  子岩府里的家训:做忠臣孝子 会读书耕田
  子岩府,是清封疆大吏周崇傅(字子岩)的府邸。我们的走访,从这里开始。
  时间静谧,院墙外,几位带着安全帽的师傅正在进行修葺。工作人员告诉我,国家文物局拨下款来,他们正在组织人员对这座院落进行维护。斑驳的墙体满是岁月留下的旧痕,是该好好修一修了。
  走进厅堂,三进大院依次排列,一级级往上走去,每一进房屋之间必有游亭相接,好一派厅官府第的气象。内堂供奉着周家人的列位祖先,周崇傅的画像高悬,足见后世的尊敬。神龛两侧贴着一副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这位周崇傅,便是当年的封疆大吏。
  光绪七年(1881),当时已官居三品的周崇傅,随左宗棠到江苏、浙江,整治盐纲。江、浙一带盛产食盐,各级官吏趁机大肆勒索,中饱私囊。他一上任,严惩贪官污吏,一年为清政府上交盐税二百万两白银,竟得罪了这些奸吝小人。
  光绪十六年(1890),周崇傅任喀什噶尔兵备道。他到任后,为沟通天山北麓甲、乙两河,以利农牧业发展,筹集资金,开凿运河,此举被奸臣诬告。
  周崇傅被诏令自省,罢职受刑。他身在边陲,一时有口难言,又秉性刚直,凌辱难当,终于在光绪十八年(1892)蒙冤自尽。后在左宗棠的干预下,清政府重新立案查明,属冤案,予以平反昭雪,下诏扶柩回籍,后葬于零陵蔡里口。
  斯人远矣,留下这深深庭院,古训传承。
  绣楼前雕花双喜 相思只道是寻常
  导游杨薇是这附近中学的老师,有游客前来的时候,她便带着扩音器做起了兼职导游,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座两层楼的木楼前,木楼被一面高大的墙屏挡住,墙上竟雕着一个扇形的镂空窗花,甚是别致。
  木楼有双层屋檐,一层瓦盖之上,竟还有一层房间,窗扉紧掩,似在诉说着无尽的秘密。“这是当时大户人家小姐的闺房,因小姐们在阁楼之上传习女红,便也叫绣楼。”杨薇说。
  驻足在绣楼前,仿若赴她一场旷世之约。绣楼上的飞针走线,嘤嘤细语,千百年前,令多少真男儿倾倒痴迷,心向往之。江南之美,有这深深巷道里,撑着油纸伞的姑娘,也有那油灯暗黄中,纤纤巧手的温婉。
  在那个封建家长式的年代,养在深闺人未识,相思只道是寻常。
  庭院深深深几许 讲不完的老宅故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一篇《爱莲说》传诵千古。而这周家大院,便是其后裔于明中期迁移至此生息繁衍,历26代近600年,故名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典型地体现古代建筑的“风水”思想:大院三面环山,前景开阔。周家大院古建筑群时代跨度大,包括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院平面呈北斗形状分布,规模庞大,由六个院落组成,占地百余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其布局井然有序,层楼叠院,错落有致。
  红门楼前,黑门楼下,斑驳的墙面,已经爬上了青苔,因年代久远,不少老房子已经抵不过岁月侵蚀,只留下地基上的痕迹依稀可辨。当年的深深庭院,高堂之上,正襟危坐的一家之主,游走于廊间小道的儿孙女眷,繁华盛景,在历史烟尘里消散而去,留下这块风水宝地,让后世在其中徜徉,探寻历史的秘密。
  自2000年以来国家、省级旅游、文物部门多次来这里考察,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第八批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周家大院”获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出处〕 星辰在线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