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野猪山林放养关键技术及常见病防治


    

    
   

野猪杂交人工养殖是近年来一个新兴产业,已成为养殖业中的热门选项,被列入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的推广项目。其发展迅猛,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已为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产生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山林放养关键技术
为实现杂交野猪的放养,需在山区建养殖场,最好是地势开阔、植被茂密的山沟内。宜远离村庄、农户和农田,水电和道路交通有一定保障。
1.放养训练
杂交野猪放养成功的关键在于驯化,使其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生产实践中,宜引入3月龄以内、10~15kg重的小野猪进行放养驯化。首先指定专人饲管,进行定时、定点、定量饲喂。饲养员喂食时,先给野猪一种大的声音信号(如敲击铜锣、吹哨子等)后再投食,平时做到“少量多餐”,每次喂前先给信号,经一月左右野猪就能初步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经过两个月的驯养,杂交野猪体重达30~40kg,只要一给信号,猪群就会条件反射性地回到养殖场圈舍内集中进行补饲、饮水和过夜休息。
2.野外放养
先在野猪圈舍附近放养,逐步扩大放养范围,并适当进行补饲,形成习惯后早上放出去,让野猪在山地上自由活动、采食,傍晚时分唤回。早晚补喂粗饲料、青料,控制野猪每月增重在10kg左右,将出栏野猪体重控制在100kg以内,此法养出的野猪肉安全、野味浓、产品品质优良,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二、常见病防治
1.仔猪腹泻
仔猪腹泻主要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
①病毒性腹泻  该类病以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为主,以猪呕吐、腹泻和脱水为主要患病特征,不同年龄段的猪均易感,对新生仔野猪具有高致死率。该病的防控可在母猪产前21d和产前40d各接种1次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提高产后乳汁中的抗体浓度。本病治疗效果一般不是特别理想,因此治疗原则是隔离病猪和对症治疗。对病毒性腹泻的患病仔猪主要是采取投服收敛止泻剂、抗病毒药、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等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3%~10%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
②细菌性腹泻  一般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等。该类病的预防可以在母猪产前45d和15d左右接种仔猪大肠杆病、红痢等灭活疫苗,仔猪断奶前后要注意接种仔猪副伤寒等弱毒疫苗。发生腹泻后,应在补液盐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止泻可采用硫酸阿托品、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磺胺类等药物,同时灌服一些有效抗生素。
③寄生虫性腹泻  该类腹泻主要由线虫、绦虫等引起。治疗可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左旋咪唑等药物进行驱虫,通常35~70日龄的仔猪应进行1~3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前1星期进行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3~4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驱虫1次。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于储粪池内发酵并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2.寄生虫性皮肤病
因野外放养,野猪皮肤寄生虫病较常发生,常见为跳蚤、虱子、疥螨等体表寄生虫造成的皮肤病。
①猪疥螨  猪疥螨病是由猪疥螨寄生在猪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也称疥癣或疥疮。仔猪多发,特别是在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善和卫生差的猪群更容易发病,并具有高度传染性。症状主要是皮肤发炎、脱毛、奇痒和消瘦。病初患部皮肤发红并表现剧痒,经常在墙角、柱栏等处摩擦或搔痒,进而皮肤出现小结,形成水泡或脓疱疮,破溃后结痂脱毛。严重时皮肤肥厚粗糙、干裂,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消瘦、发育停止和贫血等全身症状。
常用治疗方法:伊维菌素按每公斤体重0.3mg的剂量皮下或肌肉注射,间隔4天一次,效果极佳。
②虱和蚤  猪虱为所有虱类最大的一种,成虫约4~6mm长,常寄生于野猪耳基部,颈部、腹下及四肢内侧。蚤经常寄于生污秽环境饲养的猪只身上。虱与蚤均会引起搔痒现象,因啃咬患部和蹭痒导致野猪皮肤红疹、化脓性皮炎、脱毛与脱皮等,严重感染则造成贫血。
治疗与控制:①用2%敌百虫水溶液喷洒猪体或洗擦患部,每天一次,效果更好(敌百虫水溶液宜现用现配,怀孕母猪禁用,以防流产);②1%高锰酸钾水冲洗,3%来苏尔喷洒野猪身体虱、蚤寄生部位。


〔出处〕 摘自《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10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