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编辑之我见


张志军

    

    
   

地方志是以地名命名,全面系统记述一个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由于地方志记述的内容丰富、翔实,地方志的编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地方志的编辑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最终编辑成书。怎样协调各方,使志书的编辑顺利进行如何提高志书的编辑质量这些都是编撰地方志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笔者也在从事年鉴编辑工作,年鉴与地方志的编辑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正确认识两者各自的特点 和差异是地方志编撰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沟通、协调是确保地方志编撰顺利进行的前提


由于地方志记述的内容全面,涉及的单位、部门较多。在截稿 日期前,将这些单位、部门提供的稿件收集起来,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编辑过程中,编辑和供稿人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地方志编辑顺利进行的前提。


改变工作方法是解决稿件收集难的根本出路。以往我们采用的是“坐着等稿”的工作方法。修志任务下达后,负责主编的单位会向供稿单位发出供稿通知,等着稿件寄回。这样的工作方法由于缺少事前及事中的沟通、协调,很多单位供稿积极性不高或根本无人负责供稿,即使稿件能够按时提供上来,大多也无法使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自治区下达第二轮修志任务后,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了地方志编辑部,将编辑任务分配给各个编辑。地方志编辑部成立后,迅速与各供稿单位联系,确定供稿人,并举办地方志编撰业务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讲授修志的专业知识。为使各单位积极配合这次修志工作,地方志编辑部主动深入各单位,宣传修志意义,提高对修志工作的认识,协调领导支持修志人员工作,提高修志人员的积极性,使前期工作迅速铺开,快速拿回初稿。同时组织供稿人员,针对资料搜集中出现的“瓶颈”和初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座谈、研讨,并深入各供稿单位调研,冲破“瓶颈”,解决问题。


通过与修志单位的沟通与协调,绝大多数、单位的资料,能够在截稿日期前如期上交;大多数稿件能够按照地方志的编辑要求提供。可以说,事前、事中的沟通与协调,使地方志的编辑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二、编辑工作决定志书质量


衡量志书编纂成功的标准,在于志书质量。2008 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了《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志书的质量提出了总体要求,即总体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 、资料翔实、表达通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从各地修志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志稿的质量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编辑质量是真正体现志书“提供科学的资料”价值不容忽视的一环。地方志书作为公开出版物,要符合图书的出版要求。另一方面,地方志作为政府主持编修的“官书”,又有特定的质量标准,其编辑加工具有自身的特点。作为既承担审稿工作、又承担编辑工作的地方志编撰主管部门的编辑人员应该从志稿的基本审编要求出发,按照志书的基本特征、志稿质量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严格把关,认真履行编辑职责。


(通读志稿,核实内容


通读审读志稿,是志稿编辑加工的第一步。通读志稿的过程是对事物加深认识的过程。志书涉及的知识广泛,编辑人员只是对于某一方面知识比较熟悉,就整个志书所涉内容而言十分有限。现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稿件中反映的情况不断变化,在编辑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认真细致地审读志稿,全面了解记述的内容,是出版一本高质量志书的前提。志稿搜集好后,首先要通读稿件,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审读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编辑加工方案。在拿到《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志》初稿时,通读了整个稿件,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网上查阅其他省份已经出版的广播电视志,对照内容有无欠缺、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文体和语言运用恰当与否等。实践证明,对从未从事过志书编辑的笔者来说,这是一道必需的工序。


地方志是严谨的资料性工具书,资料翔实与否,直接决定志书的成败;资料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志书的优劣。因此,编辑需要对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核实,内容上需要改正错误、查漏补缺、删减重复,杜绝政治上和常识性的错误。


志书由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构成,确保记述内容的真实,是地方志资料审核的根本原则。志稿资料的核实要注意:志稿资料的内容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与外在一致性。时间、人名、地名、数据最容易出现入志资料内在不一致的问题。如果同一事件、事物出现时前后不一,就需要核实其内在一致性。这需要编辑有高度的责任心,本着务实、认真、严谨的态度,从头至尾核实时间、人名、地名、数据等,并改正错误。入志资料 内容的外在一致性,指入志资料与被记述的对象客观事实一致性。具体表现为志稿资料与其他文献资料关于同一对象记述的一致性。在地方志编辑工作中,表现为纠正违背事实和常识性错误。比如,在《内蒙古广播电影电视志》的编辑过程中,有的编辑将内蒙古有线电视台与内蒙古电视台视为同一单位。经查阅有关资料,内蒙古有线电视台原为独立单位,后分两部分先后并人内蒙古电视台和网络集团。如果编辑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关注行业信息,这样的错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核实资料是否存在政治隐患。有些编辑认为,志书作为“官书”,政治内容的记述一般不会有错,主编、修志单位领导以及相关领导都已审读,就不再对政治内容认真审核。事实上,由于供稿人员众多,加上供稿人员的变化,难免在把握指导思想、驾驭材料方面失之偏颇或有所疏忽。如某些资料的缺失导致史实记述不充分,某些提法不当,分寸不适度。资料失实等。编辑作为最后的把关者,需要从宏观上审视和把握志书的指导思想,审慎对待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敏感内容,并请相关部门的专家审定。


(志稿语言的规范运用。


志书的语言应“严谨、朴实、简洁”,行文力求“朴实、简练、流畅”。笔者在志书编辑过程中,发现有些志稿的语言表述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要求,文风浮夸、修辞运用不当也没有什么文采。究其原因,除了供稿者素质不高,与供稿者不认真、不负责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地方志编辑应该特别注意志书语言在运用和表达上是否确切、朴实、简明、流畅。在编辑过程中,审慎推敲,字斟句酌,规范表述。志书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具有严谨、科学和著述性特征要求,文字表述不能随意粗疏。因此,文字加工是志书编辑需要投入精力最多的环节 


文字加工占用了大多数的编辑时间。在稿件文字编辑过程中,查找、改正错别字、标点符号,检查语句的表达是否准确、合理、通顺,语法是否正确是最考验编辑能力的地方。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勤查、勤问是编辑必须做的工作。大型工具书编辑必须人手一册,以备在编辑中碰到生僻或没有见过的字和词时查阅,尽量避免错别字和不规范字、词、句的出现。遇到专业性强的问题,必须向专业人员求证,避免出现错误。


(通过校对发现错误和问题 


校对是志书编辑后、印制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程序,将各种差错消灭在印制、出版前,从而保证图书的质量。因此。校对在志书编辑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校对是通过校正错误防止原稿差错。编辑校对是读校,侧重发现原稿疏漏。编辑校对以“核”为要。在修志的过程中,地方志编辑除了编辑稿件,还承担校对的职责。在校对过程中,应特别注意:(1)检查文稿校样中内容是否有遗漏,是否有表述不当和错误。(2)严格按照地方志办公室有关志书版式装帧要求,检查订正样稿的书眉、页码、正文、表格、图片等处的字体字号、段落格式,检查封面、封底、书脊、扉页、版权页、彩页的文字有无错误,设计是否符合要求。(3)重点检查表格名称是否规范、序号是否连贯正确、单位的运用是否与文字表述一致。


三、区分地方志与年鉴,准确把握地方志的编辑要点


年鉴与地方志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包括:年鉴和地方志都是资料性工具书;年鉴和地方志的内容都涵盖广泛,或详或略地记述了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年鉴和地方志都具有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的特点,都是述而不评的。


年鉴与地方志的不同点:(1)年鉴有条目体、文章体、条目加文章体三种结构。但年鉴大多为条 目加文章体。地方志是篇章节的结构,是文章体。(2)年鉴是以年为单位的资料性工具书,受时间的局限,以编年体为主。地方志的资料是时段性资料,以记事本末体为主。(3)年鉴和地方志在编纂和出版上周期不同。年鉴以年为周期,地方志是以时段为周期。不同的周期决定了两者编辑方法的不同。年鉴搜集的是当年目录涉及内容所需的信息性资料,地方志搜集的是编纂周期内的史实性资料。(4) 年鉴编辑的重点:一是是否符合“新、大、特、要”事的要求,二是编辑要遵循工具书的规范。地方志编辑加工的重点:一是采用的资料需进行查证、考证和确认,二是采用资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志书记载时段的发展。


地方志的编辑是一项重大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由于其性质决定记述的内容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编辑工作在地方志的编写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编辑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编辑要在编辑过程中,严格依照地方志的编写标准和要求。同时,也要注意与年鉴编写的不同,掌握编写要点。只有这样做,地方志的编写才能成功,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参考文献 

霞.如何提高志稿的编辑质量[J].新疆地方志,2009(1)27

〔出处〕 内蒙古教育 2015年09期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