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情:缓缓流淌的《巨流河》


图书馆学研究室 王兰伟

    

    

    看点 


    《巨流河》的记述,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巨流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百姓的“母亲河”。南滨渤海与黄海,西南与内蒙内陆河、河北海滦河流域相邻,北与松花江流域相连。这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是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


    
    读东北作家的作品,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不疾不徐,温情婉转,饱含着对那片土地、那里人民的深情。感动于萧红的《呼兰河传》,感动于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现在,又感动于齐邦媛的《巨流河》。 


    严格来说,齐邦媛算不上东北作家。1947年,她大学毕业后到台湾教书,此后,直到2001年才再回故乡沈阳铁岭。而在此前的1930年,齐邦媛就随母前往南京,与父亲齐世英团聚。实在说来,从出生到离开东北,齐邦媛只在东北正式待了6年。 


    《巨流河》的写作是在齐邦媛81岁高龄开始的,从她的出生写到她离开东北,离开大陆,到台湾,到美国……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她辗转流离、四处求学,一次次躲过飞机的轰炸,体验生与死的距离。 


    幸运的是,她终于盼到了战争胜利。可是,接下来的国共内战,又让她看不明白了。由于父亲齐世英身为国民党要员,齐邦媛的很多观点与其父相同,在国民党从大陆溃退时,齐邦媛又经历了一次身心的考验。 


    历史向前推进,中日已经和解,国共也不再是死敌。六十多年后,再来回味当年经历的一切,依然刻骨铭心,却已不再那么惊心动魄。齐邦媛用一种舒缓的笔调写着她的故事,那故事却又不属于她一个人。从东北沦陷到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再到如今的隔海相望,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的波涛卷着无数人滚滚向前,有的被洪水卷走,有的依然在巨流中搏浪。回望那河水来处,却是遥不可见,与天相接。 


    《巨流河》的后记是学者王德威写的,题目是《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齐邦媛的叙事风格是略带惆怅的,带着饱经岁月之后的睿智,看似平淡却蕴蓄着无限的感情。这种风格很像书中张大飞对齐邦媛的感情。张大飞的父亲被日本人杀害,他被齐世英收养,成了齐邦媛的“四哥”。在那战乱岁月里,这位哥哥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似乎已经超越了兄妹之情。他们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爱的存在,却又不好点破。张大飞此时已经是飞行员,整日在死神的边缘徘徊,与日军鏖战于蓝天。


    “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白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齐邦媛写给张大飞的信,是如此诗意。可是,战争毕竟不是诗歌。张大飞在与日军作战中殉国,留给她的,是不尽的回忆和永远的遗憾。 


    经历了战争,才懂得和平的可贵。对于日本人,齐邦媛一辈子都无法原谅。在书中,她写下了很多战争中平民的颠沛流离和无助之感。不过,也正因为战争,让她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有更深的爱。即使在后来离开大陆后,在她的字里行间,依然流露着对故里的浓浓真情。 


    《巨流河》写的是历史,是历史的变迁。这历史不是教科书中单调的大事记,而是个人的鲜活记忆,记忆中有悲痛,有喜悦,有坚守,有迷惑,有探求……八十多岁的齐邦媛在回味自己的一生,通过她的故事,读到的却是近一个世纪的整个中国。优美的文字,舒缓的笔调,带给我们几多感喟,几多思考。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