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地方文献资源 弘扬地方文化内涵——论闸北区图书馆在区域文化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文献工作


吴晏

    

    
   

1、引言


区域文化是地域范畴内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区域综合实力的核心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部分及其赖以依存的基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民族性的突显,区域文化无论是在环境和历史中,还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发生了变化。而在这时代更迭变化中,地方文献已成为了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保存和传承了一个区域的重要文化历史文脉和发展轨迹,是了解和研究该地区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主要情报源。因此,建设“品牌化”地方文献,协调地方文献与区域文化建设需求的平衡,则成为了区域文化建设视野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键所在。


2、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


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曾说过:“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它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地方(省)图书馆应把地方文献的保存工作作为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文献是一种有别于普通文献的特殊资源,提出符合地域特色的地方文献建设途径和思路,是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有助于促进区域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各区域历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依赖于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区域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能力,从区域文化内涵入手,综合分析地域特征,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料进行深度挖掘、收集、开发,使其在地方文化建设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2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有助于丰富区域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已逐步成为城市区域文化的象征,它代表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因此,在公共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地方文献记载着大量城市区域发展的历史轨迹,收录了各时期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它向世人展示的是它所处区域的文化精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的人文情怀,这不仅为区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节约了时间,也提升了区域文化内涵,使其逐步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2.3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有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


文明城区的创建、和谐社区的构建,其重中之重就是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文化历来都是由人类创造、由人类传承和发扬的,而地方文献则在这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启迪作用。公共图书馆利用各种渠道、各种载体展现出的地方文献“魅力”,不仅是为了让广大市民阅读地方文献、了解地方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更是为了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区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养,从而能自觉保护、弘扬身边的文化遗产。


、闸北区图书馆特色地方文献


3.1 概况


 “闸北”之名,源于清代在吴淞江上所建的两座挡潮石闸,一称老闸,一称新闸。两闸以北习称“闸北”。如今,闸北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北部,南临苏州河,与黄浦、静安两区隔江相望,东连虹口区,西接普陀区,北靠宝山区。区境呈南北狭长形,南北长约9.7公里,东西宽约2.95公里,总面积为 28.48平方公里。在这片热土上,闸北曾临水而兴,因商而盛,人文荟萃,民风淳朴。20 世纪初即已雄踞上海华界经济、文化中心,俨然一幅近代上海“清明上河图”。时至今日,这里依然留存了当年繁华的见证。为了全面勾勒“百年闸北”的发展轨迹、生动再现“百年闸北”的奋进历程、深入阐发“百年闸北”的精神财富,使闸北在苏州河畔所留下的深厚文化底蕴得以渊源流传,闸北区图书馆自2013年起,在原有地方文献建设基础上规划筹建以“苏河湾”为主题的特色地方文献。一方面,是以厘清“闸北”界说、勾勒闸北城区特色、梳理闸北发展脉络、概括绅商领袖独特贡献为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平台,在不断充实地方文献内容的同时,通过其大起-大落-再大起的“型”演变历程、翔实可读的史料记载、经典纪实的图片资料,进一步挖掘、展示闸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闸北在上海历史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加深人们对闸北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闸北文化资源。


3.2 开展特色地方文献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3.2.1 设立地方文献专区,征集采购特色主题文献


2011 年起,我馆先后走访上海图书馆、各区县兄弟图书馆、北京商务印书馆、海盐张元济图书馆及青浦中华印刷厂等,学习其建设经验,在就地方文献征集及建设规划等方面听取专家及前辈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了我馆地方文献收集方案,并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具有老上海海派风情的地方文献专区,集中收藏、陈列以”商务印书馆”为主的相关主题资源。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和积累,我馆已收集、采购了《孤本元明杂剧》(一百四十四 种,三十二册)、《史记》(一百三十卷,三十册)、《四部丛书》、《万有文库》(第一集)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旧版图书3000余册。其中,《万有文库》是由商务印书馆首任馆长王云五先生策划整理的,第一集主要包括《国学基本丛书初集》、《汉译世界名著初集》、《百科小丛书》、《新时代史地丛书》、《工学小丛书》、《商学小丛书》、《算学小丛书》、《医学小丛书》等十三种丛书,堪称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大型现代丛书。目前,我馆正计划采购《马氏文通》、《华英初阶》、《商务书馆华英字典》、《辞源》、《植物学大辞典》、《万有文库》(第二集)等一批民国及50 年代时期商务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籍,并计划通过现代化数字技术将各类入藏文献进行处理和存储,上传至网站数据库,供读者在线查询阅览。


3.2.2 多层次挖掘闸北文化底蕴,自建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


3.2.2.1“百年苏河湾”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


在当今数字网络环境下,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已经成为了图书馆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为此,我馆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专题座谈会,集思广益,确定建库内容,通过边收集、边建设、分类别、分阶段的方式对“百年苏河湾”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进行筹建。一方面,在挖掘、筛选和整理馆藏中现有地方文献的基础上,与区史料馆联手,将其所收藏的大量与闸北有关的珍贵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扫描或转换后存储到自建库中。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非公开出版发行物、个人收藏品及涉及资源、版权及技术等不能广泛作为公众下载使用的文献资源,我们通过现代化数字技术对其进行水印的添加、图片像素的压缩、使用权限限制等加工处理和存储工作,确保文献资源提供者的相关权益。目前,“百年苏河湾”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已初步完成,是一个以图像、图片资料为主,以影音资料为辅的专题数据库。主要设有“闸北崛起”、“市政交通”、“工商重镇”、“人文渊薮”、“复兴规划”、“史志辑录”等6大板块页面,汇集了当时北苏州河畔的17家银行、仓库,集聚了上海总商会、四行仓库、福新面粉厂、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等相关名人及大事件,有助于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闸北的过去,把握闸北的今天,展望闸北美好的未来。


3.2.2.2 商务印书馆版本主题馆自建数据库


在建设“百年苏河湾”特色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同时,我馆还启动商务印书馆版本主题馆自建数据库项目。经过与数据库开发团队的沟通,明确了数据库建设的具体技术要求。目前,商务印书馆版本主题馆数据库搭建也初具模型,设有商务历史、商务名人、涵芬讲堂、图书出版、商务印书馆藏书目数据库、四角号码等多个板块页面,汇集了商务印书馆相关名人信息及大事件。另外,我们还与中国知网联系使用《商务印书馆·精品工具书数据库》。该数据库全面、全新地整合了商务印书馆优质工具书资源,集成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9部精品汉语言类工具书,类型包括字典、词典、成语词典、语典和专科辞典,共收词目(累计)约35万条,约6000万字。目前,我们正在软件公司沟通协商制作“商务印书馆”触摸屏展示系统,暂分为馆史春秋、馆藏特色和四角号码检字法等几个部分,引导读者了解商务印书馆在闸北的发展,宣传我馆特色地方文献馆藏,更好地利用好地方文献资源。


3.2.3 多角度还原历史角度,举办地方文献展览


为宣传城市地域文化,展现闸北历史、文化、科技、名人、民俗,让社会各界了解闸北,了解闸北特色地方文献的渊源及收藏情况,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作用,我馆结合馆藏地方文献,选编众多图文史料,通过官方微信、智文化平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举办各类地方文献专题展,向广大读者真实叙述闸北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弘扬近代闸北人的梦想和精神,再现闸北曾经的辉煌。


4、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4.1 广开渠道,寻找协作资源


地方文献出版发行是无规律和多渠道的。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地方文献的品种、类型、发行机构、发行渠道更是变化多端。一些年代久远的地方文献由于缺乏出版、发行信息,更是一直处于灰色地带(非正式出版物),使得公共图书馆难以征集到所需的地方献,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文献征集和收藏的残缺不全。鉴于上述各种因素,我们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则主动深入地开展横向与纵向的协作协调工作,利用馆际互借、复制、载体转换、联合编目、网上搜集等手段广泛地去搜集获取拥有相关文献资源。或许内容上与图书馆有着平行重复之处,但只有通过跨系统的联系、挖掘、相互协调共同建设地方文献资源体系,才能保存有许多图书馆未入藏的地方文献,实现从零散局部到有重点、有特色的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


4.2 系统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由于地方文献工作量很大,利用率却相对较低,再加上资金匮乏等原因,工作局面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开展下去,致使地方文献工作缺乏一定的长期规划和具体措施,这也直接影响了地方文献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服务效果。因此,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就成了地方文献收藏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如自建特色数据库完成后,管理人员对数据库中资源以及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变化而产生数据更新应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同时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协调性和高效性,除了需要加强数据库管理和维护,及时调整和修改系统配置外,还要与数据库供应商加强沟通,不断增强和完善系统功能,不断扩大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手段。可见,地方文献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不断改进。


4.3 加大宣传,扩大地方影响


地方文献建设工作的最终价值在于应用,应用的前提则是被了解。但事实上,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还未能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没能引起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的足够重视。不少单位和部门编纂的地方志和年鉴,也不会主动及时寄往当地图书馆,甚至当我们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征集时,他们还会产生一些疑惑与误解。这些问题的产生,也恰恰反映出地方文献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传播广度不够,不少人对地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不够。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开展宣传和推广,将馆内地方文献信息主动推送给潜在的用户群,使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所在区域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底蕴,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另外,对于已有地方文献所得到的再生性成果,我们工作人员要进行二次跟踪、收集和整理。这些资料不但可以使文献的来龙去脉变得清晰可查, 还能让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得到充分体现,为地方发展提供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5、结束语


深厚的经济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一个文化发达的文明城区所理应具备的。因此,地方文献已不再只是区域图书馆有无特色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逐步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慢慢形成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我们不但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更要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在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的同时,更要注重地方文献的编纂、开发和利用,逐步建立起有特色的图书馆地方文献藏书体系,不断促进城市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玉萍.谈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图书情报通讯,201007);


2、彭晓梅.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城市文明建设.科技视界,201401);


3、姜颖、张进.《地方文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商情,201209;)


4、王志纯.略论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内蒙古科技


与经济,201109


5、刘松丽.浅析市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1);

〔出处〕 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2015年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三)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