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实践——以安康学院图书馆为例


黄荣莉

    

    
   

前言


地方文献,广义上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是记录地域知识、文化资源和乡土人情等信息的重要载体。它包括了地方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教育、军事、边防、民族、宗教、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这些既反映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历程的地方文献,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地方文献还可以为各行各业提供大量的线索和数据等珍贵资料,帮助地方决策者解决在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而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志,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实地记录了本地区的建置沿革,风土民俗等人文与自然情况,是地域的百科全书。所以地方文献也是每一个图书馆所应努力搜集、整理、典藏、研究并向读者提供使用的重要对象,地方文献资源有助于强化特色馆藏, 强化师生服务,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弘扬,是馆藏个性化、特色化的重要依据,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重要素材。1


如何加强地方文献采访工作


2.1 地方文献资源采访的原则


2.1.1  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目的性也就是说采访的文献必须符合馆藏和读者需求。地方文献工作的性质及其服务对象,决定了其藏书的成分与内容要兼有地方性、综合性、史料性等多种性质。除根据主要读者或重点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建设重点藏书外,同时要从保存地方史料、开展乡土教育的角度出发,建设一般性的地方文献藏书。同时,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在实际工作时要有轻重缓急,制订出科学的采购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其目标。


2.1.2   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读者需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注意内容涵盖面广和内容的连续性。反映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应系统入藏。地方文献的藏书体系,是需要较长时间系统积累才能见效的,要持之以恒,否则就会造成收藏系统的残缺零散,失去其应有价值。地方文献工作是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想要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就要得到全校、全馆以及当地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要利用多种采访手段,如现场采购、征集、接受捐赠、复制、交换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文献及时、全面地入藏。2


2.1.3  专人负责,设立采集专款。采集地方文献是专业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员既能鉴定地方文献价值又善于与文献源产生单位、个人以及收藏者打交道,取得他们的支持。地方文献馆藏建设,需要既熟悉图书情报专业又要了解地方文献知识的专业人员负责。所以,应挑选专业素质高、责任心强,且有公关能力的同志承担此项工作。要设立专款,以保障该项工作能长期、稳定坚持下去,保证采集工作在围绕本馆地方文献采集计划的基础上向广度、深度展开。


2.2  加强各方联系,促进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采访工作


2.2.1   要和当地档案、文博、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地方文献资源主要分布于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地方各级部门。高校图书馆应和当地档案、文博、科研、教育等事业单位建立联系,有针对性的整合、收集,对于那些散见于报刊的地方文献资料,应进行剪辑、摘抄。建立相应机构加强地方文献收集、研究工作,并通过加强与本地区其他图书馆的合作,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的跨越式发展。3


2.2.2   要和当地群众、地方性学会、协会建立联系。地方性学会是当地科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群众团体的各项活动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些学会和团体还有自己的出版阵地,应选其精华,收藏到地方文献资源中去。通过本地政协、统战、科协、作协、文联、出版社等部门,了解当地科研情况,有目的地征集、收藏其著述、科研成果等。注意收集有关的重要会议纪要、未发表的宣传册、大型活动策划书及演出活动的录像资料等。


2.2.3   和当地收藏家建立广泛的联系。私人珍藏、散落民间的地方文献不易收集,给收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同时又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源。一些收藏家所收藏的作品,内容相当丰富,而且对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等非常了解。4


3    安康学院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实践


3.1     建立了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


学院在2003 年就利用地方地理资源文化优势,建立了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经过6年的建设,在陕南方言、民俗、民间文艺、地方文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201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其目的主要是要展示、研究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揭示陕南民俗文化。该中心有研究人员28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0人。每年由图书馆统一购置约20万元图书、音像、地方文化资料、民俗资料。中心通过方言民俗文化研究、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地域历史文献研究等方面,挖掘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源。中心组织策划出版了《汉调二黄研究》《安康老城漫步》《陕南民俗研究》《陕南方言文化研究》等学术论著12部,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承担省、市、厅级及横向地域文化研究项目 31项。先后主办、承办了第二届“三沈”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陕南民间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中心主办有内部交流期刊《安康文化》,并在《安康学院学报》开辟专栏,发布研究成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重点研究陕南山水、独特的茶文化、风物、休闲旅游等,揭示陕南自然山水的独特人文与美学价值。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把打造秦巴文化圈作为汉水流域、秦巴间与地方高校共同的文化工程,使本区域地方高校在秦巴文化建设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在陕南乃至全省树立了安康学院服务地方社会的良好形象。不仅为陕南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平台,保存了资料,也为地方政府的行政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3.2      建立安康方志馆


2013 年,安康学院图书馆、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与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汉滨区档案史志局合作,成立了安康方志馆。该馆位于安康学院图书馆六楼,利用安康学院图书馆闲置空间,以图书馆地方文化陈列室为主体,归并其他三个单位现有地情文献资料,同时建立起地情文献收集的长效机制。方志馆是集地方志和地情资料的搜集、整理、收藏、阅览、编纂、研究、交流于一体的,具有开放式、服务性、公众化特点的安康文化基地,也是陕南首个市级方志馆。方志馆由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为主管单位,主持方志馆建设和运营;安康学院图书馆负责提供藏展和办公室;陕南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承担古文献整理和旧志校注的技术力量和学术保障;汉滨区档案史志局负责搜集提供汉滨区及安康城区的古旧文献与实物。方志馆的建立,成为安康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亮点,为安康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为安康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目前,方志馆馆藏地方志和文史资料及地情资料书籍17000 余册。


3.3       设立了陈少默纪念馆


陕西安康,人杰地灵,陈少默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陈少默先生祖籍安康,是我国著名书法家,他学识渊博,在书法、篆刻、诗词、古字画及文物鉴赏方面,皆有很深的造诣。他以婉约含蓄的行书和鸡毫隶书自立门户,独秀书坛,以谦和质朴的人品成为享誉古城的一代宗师。经过一年多的策划,陈少默纪念馆终于于2007年在安康学院图书馆内顺利落成。馆舍约350平方米,以四个展区,分别展示陈少默先生生平、书法遗作、陈少默先生生前书斋“三颂堂”的复原实景,珍藏了陈少默先生书法作品、手稿、信札、印章及生前写作、生活用品等逾百件,还收藏有百余位陕西书法家的作品。陈少默纪念馆的建立,不但荟萃了先生的遗作遗物,成为今后陈少默先生研究会基地,而且陈少默先生其浓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风范,也影响和教育了陕西的众多学子。


截至目前,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高校仍然是一个基础较薄弱的项目。随着区域文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大,地方文献资源也越来越为地方政府、高校图书馆所重视。因此,各新建本科院校要大力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以及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突出馆藏特色,承担起地方文化建设领头羊的作用,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沙广萍.征集、典藏和读者利用:以大丰图书馆地方文献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2):120 121


2]樊克兰.浅析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4(1):56 58


3]马霞维.地方文献建设的有效策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2):67 69


4]林 英.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初探[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2): 60 61

〔出处〕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5年02期


<<上一记录 下载显示的记录 打印显示的记录 推荐给你的朋友 下一记录>>

 

 湘ICP备000012  版权所有:湖南图书馆